体检这门大生意:资本一路扩张,用户一声叹息
2020 年 11 月底的一天,在北京海淀区某体检机构预约了一套体检服务的李梅早上 8:20 到达体检地点时,看到 20 米以上的取号排队队伍和体检大厅里如同火车站一样人山人海的状况时惊呆了。
今年因疫情,单位暂时取消了常规的团队体检,她便和朋友一起团购了一个原价两千多优惠折扣后不到七百元的体检项目,预约时发现,环境较好的一家朝阳区体检机构 2 个月以内已经预约满,为了不拖太久,她和朋友就选择了海淀区这家离家不远的体检中心。
不同于她以前经历过的团检环境,这个体检中心在一座大厦的地下一层,本来就密不透风的环境里,密密麻麻好多人,因存放衣物的柜子早已存满,大家都抓着衣服背着包,坐着站着排着队。
抽血区一共 5 个窗口每个窗口都排了至少 10 个人,耗时最长的彩超室男宾区有 3 个、女宾区有 4 个、VIP 区有一个,但因人数太多,座位也早已坐满,站着排队的人也越来越多。
李梅和朋友的体检包含常规项目、血检、胸部 CT、肿瘤标志物检测、各脏器彩超、女性 TCT HPV、动脉硬化等,因为不像以往团检时每个门口液晶提示牌显示姓名或者号码,很多项目需要人力排队,期间不能走开不方便上厕所,李梅和朋友感到极为不便,她们商量了各自排队做不同项目的方法,以便于自己的某个检验项目完成时可以临时顶替对方在队伍里的位置让她离开一会儿,去喝水憋尿或者赶紧做一项排队人少的项目。
几个小时后,已接近午后 13 点,李梅和朋友已经疲惫不堪,但其中一个朋友的彩照和胸部 CT 还没排到,一些等候彩超的女宾被挪到了 VIP 区等候,尽管那里的医生已经出去吃饭。
周围不少人开始烦躁,频频问导诊护士,为什么这么多人预约在这一天,排队时间太长了。
护士无奈地说,这个中心本来就难以容纳 350 人以上,但现在一天的预约量甚至达到 450 人,护士和体检医生也很累," 但是没办法,这是公司的设计,估计老板也是为了多盈利呗,不过我们确实也太累了。"
流程之惑
" 你为什么不去公立医院呢?"
听到了李梅后来的抱怨,有朋友这样问她。可是上一次李梅带着父母在公立医院体检时,也是被各科室分散、消耗体力,且各种报告出结果时间不同,需要再次挂号等医生解读等过程所累。
而且趁着年轻,她觉得专业机构的常规体检也可以反映出身体大致问题," 总比不检强 "。
只是这一次,她不仅对流程感到很累,也对不少项目尤其是腹部彩超过程中医生的快速完成感到有点担忧。
果然,她后续收到的体检报告令她有点疑惑:子宫左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右附件显示不清。
为什么是显示不清?她回想当时,应医生要求两次补充喝水,憋尿到快憋不住了才去做的子宫及附件彩超,而医生只快速给腹部的一侧来回推了几下 B 超头,另一侧没做。
" 医生是专业的,可能是从一侧就能看出全部吧?" 她当时是这么想的。
事后,她决定再去三甲医院做一下子宫及附件彩超。
事实上,购买了体检套餐去体检机构的很多人,都和李梅有着类似的心理:虽然体检机构的一些设备比不上医院,检查也不那么仔细和深入,但胜在不用来回跑,基本一个上午就能完成,检总比不检强。有些个别项目需要医院复检的话,那就再去医院挂号检查。
这样的心理需求也带来了专业体检机构数量的暴涨。
2016 年之前,公立体检中心还占据着国内体检行业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民营体检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 20%。但随着多元化、个性化体检需求的迅猛增加,国内民营体检机构所占市场份额正在逐年上升。
" 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 " 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体检市场规模已达到 1700 亿,虽然诸如欠薪、误诊、盲目夸张等负面消息也时常见诸报端,但不影响体检机构的快速扩张。目前我国共有 1.96 万家体检相关企业,2017 年以来,行业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2019 年新注册量已达到 5665 家,同比增长 52%。2020 年前三季度数据有所下滑,新注册企业也达到了 2064 家。
来源:" 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 "
从易观的一份 2019 年中国体检行业图谱上也可以看到,体检行业已经从公立医院 专业机构,演变为资源提供方、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工具、第三方服务提供方形成的体检产业大生态局面。
来源:易观
按理说,这样一个非常健全的生态圈,带来的应该是体检服务的全面升级,但现实却不是这样。
结合互联网平台的发达,在各家专业体检机构的 APP 上,以及微信平台、平安好医生等各种平台上,想体检的民众都可以方便快捷查询到所在地可供体检的医院和机构,以及各类包含不同项目的套餐。
例如身在北京的民众从微信平台上搜索 " 体检 ",就可看到 60 多个可供选择的体检机构,包含公立三甲医院 13 家,公立医院 8 家,民营医院 5 家,专业机构 35 家。
在平安好医生等平台上也可以选择体检套餐和查询体检机构,在一款 1550 元的白领高端体检套餐里,可供选择的体检 22 家,基本以专业机构为主。
但在体检这个市场大盘子里,从业企业数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形象," 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 " 数据显示,仅北京地区共有关键词为 " 体检 " 的相关在业存续企业就有 563 家。虽然 2015 年来年注册量在递减,但总体数量规模在扩大。
在 2020 年疫情高风险时段过去后,复工复产的各城市迎来体检高峰,文章开头时李梅见到的 " 人山人海 " 式局面,是否是疫情后人们扎堆体检的一个典型现象,还尚难定论。
笔者在相关采访中也收到很多对体检流程不满的反馈,显然,很多体检中心的流程机制并未在 2018 年时形成的 " 工业流水线式 " 上有所改善。
来源:艾媒咨询
无论是团检还是个人散检,在预约好日期到机构前台拿号然后手持体检流程单依次去各检查室排队完成检查依然是最普遍的流程。
这样的流程下,一些过敏史、用药史、手术史、免疫史以及身体各个部位是否有不适或异常,还难以通过一个调查问卷或者一个综合科室来事先沟通清楚。同时,以文字方式为主的体检报告,缺乏影像图片的留存查看功能,且数字和术语呈现较多,也是普遍现象。如需进一步解读报告,很多 APP 就会弹出需要付费的 " 专家解读报告 " 页面。
而付费后,专家在线上解读电子报告是否足够准确和合理,不少体检用户也在心里打着问号。
服务之困
虽然中国近些年来体检行业快速发展,但是相比与发达国家,中国的体检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体检覆盖率。
按照 2019 年中国体检人次 5.52 亿(易观数据)、覆盖率 39.4% 来看,仍远低于 2016 年时发达国家的体检覆盖率(德国 96.6%,美国 74.2%,日本 73.4%,2017 年艾媒咨询数据)。
2012 年我国的健康体检人次据统计是 3.71 亿(《2013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从 2013 年到 2019 年,这个数字从 3.9 亿攀升至 5.52 亿。(艾媒咨询数据 易观数据)
同时,这几年国内相关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攀升,从 2012 年到 2019 年,中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从 1204 亿元上涨到 3345.9 亿元,并有望在 2020 年突破 3743 亿元。(易观数据)
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下,从民众的自身体验上看,本该依托发达的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的 " 数字化手段赋能体检服务全流程 " 似乎还未真正实现,在体检套餐多样化、体检设备全面升级、体检结果更加精准的趋势下,民众感到体检报告晦涩难懂,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还并不完善,相关机构难以跟踪记录并评估健康管理效果等,仍是目前体检流程在检后服务环节的缺失。
而检前、检中的服务体验,也频频考验着专业机构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营销下具体服务能力是否专业和到位。
李梅和她的朋友,甚至体检中心的护士,感到的拥挤、劳累,背后是专业机构近几年极速扩张下对服务细节的忽视。
一位体检行业人士对笔者表示,一些知名专业体检机构近几年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购扩张以及广告营销,相比之下在设备硬件更新和服务提升上的效果,就很难达到理想,一些营销的套餐折扣力度很大,也是为了吸引民众买单,而高端套餐以项目多、环境好、人少,与普通套餐拉开了服务差距。
另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则表示,一些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一般都是和本部的门诊分开,单独设立检查区。大夫们也基本是本院的大夫,轮班到体检中心工作。尤其三甲医院的大夫,比较 " 爱惜自己的羽毛 ",所以对体检过程和结果都会谨慎对待,且会主动分析一些体检数据,交代一些注意事项。"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推荐去三甲医院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 "。
不过对于在哪类体检机构体检或购买哪类套餐,民众已经依托网络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知。
互联网时代的体检,便捷高效,却不应该成为拥挤、潦草的代名词。
理想中的科技赋能大健康,具体落实到体检产业,如何全面赋能检前咨询、检中服务、检后的数据跟踪和健康干预,落实每一个细节并真正实现智慧化,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除了走得快,我们更希望走得稳。
来源:紫金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