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第一季度进入尾声,整个手机市场在 3 月份也迎来一波小高潮,包括荣耀、小米、一加等品牌相继发布旗下新品。对比以往的市场,不变的是行业依旧非常卷,高端卷技术,中端卷价格。而最大的变化则是,AI 成为手机新品发布绕不开的话题。
"AI 手机将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个重大的变革阶段 ",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曾指出,"AI 手机时代下,手机行业和用户体验都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作为曾经手机圈的 " 老炮 ",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虽已不在圈内,也是 " 跨界 " 给出了自己的判断:2024 年是 AI 手机元年,大模型推动智能手机 2.0 时代的到来,不转向 AI 的手机厂商会成为下一个 " 诺基亚 "。
图片来源:IDC
IDC 预计,2024 年全球新一代 AI 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 1.7 亿部,约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 15%。在中国市场,随着新的芯片和用户使用场景的快速迭代,新一代 AI 手机所占份额将在 2024 年后迅速攀升,2027 年达到 1.5 亿台,市场份额超过 50%。
在多位行业大佬看来,AI 就像是曾经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折点。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想法并没错,但能否变成结果,还存在一定变数。就当前标榜着 AI 手机的产品体验来看,和大众期盼的还有所差距。
另外,还有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AI 手机在硬件和软件上增加的成本,未来该如何平衡?站在消费者的角度,AI 手机,是否会演变成手机厂商涨价增收的 " 噱头 "?
AI 手机,成了一个 " 烫嘴 " 的词
智能手机的 AI 化进程始于去年,当时诸如谷歌等国外科技公司发布了能够搭载在手机上的大型 AI 模型。统计显示,目前,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 等手机厂商均已发布搭载了端侧大模型的旗舰新品。相比较云端大模型,端侧大模型在隐私安全以及相应速度上都更有保障。
手机厂商 AI 大模型,钛媒体 App 制图
时间线来到今年春节后,OPPO 和魅族在同一天宣布对 AI 的布局,其中魅族表现得更为激进,对自己的定位是研发出全新的 AI Device,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手机的形态。目前来看,国内的主流手机厂商对于 AI 在手机上的应用均达成了一致,但如何与 AI 结合,何为真正的 AI 手机,不同的品牌的战略也有所差异化。可以说,AI 手机已经成为了一个 " 烫嘴 " 的词语,它是未来的趋势,同时各家品牌也都想讲出不一样的故事。
关于 AI 手机的定义,IDC 曾在《AI 手机白皮书》指出,新一代 AI 手机的有四大能力特征:AI 手机首先要能够高效地利用计算资源,以满足 AI 时代下生成式 AI 的计算需要;同时,AI 手机要能敏锐地感知真实世界,了解用户与环境的复杂信息;AI 手机还需要拥有强大的自学习能力;此外,AI 手机还将具备更充沛的创作能力,为用户提供持续的灵感与知识支持。
简单来说,未来的 AI 手机将从千篇一律走向人格化,从单一模态走向多模态融合。AI 个人助理可以理解复杂需求,提供更聪明、个性化、贴心的服务体验。解决用户高频高感知复杂任务场景,多模态的系统级 AI 体验将把用户从手机使用场景的复杂操作中解放出来。
在 MWC 2024 期间,小米卢伟冰也曾谈到了关于 AI 手机的观点,称 " 反对把 AI 概念化,把原来的手机名字后面加个 AI 没有意义。" 当时,卢伟冰的这一言论还引起了一些争议。据了解,目前小米在影像等场景已融合了 AI 的相关功能。
而在荣耀 CEO 赵明看来,现在才开始做 AI 手机已经太晚,真正的 AI 手机应该包含四个层级:系统层、单机层、应用层和网络层。其中,系统层涉及跨设备、跨操作系统,用 AI 来使能。单机层是用 AI 来重构操作系统,应用层关注 AI 在手机端侧上的应用,网络层则是 AI 的端云协同。" 手机厂商的核心能力和价值应该体现在第一层系统层和第二层单机层。"
图片来源:AI 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 " 保守 " 的苹果,面对市场的重压,也不得不公开表态大力推进生成式 AI 应用。此前,苹果解散了 2000 多人的造车团队,其中 1/3 的团队成员转向 AI 部门,推动生成式 AI 项目,具体的进展会在今年稍晚些时候公布。在刚刚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库克也透露称,苹果将在 AI 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
近段时间,苹果在销售市场和资本市场都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而 AI 手机成了被迫加速的项目,不愿 " 提及 " 但又不得不表态。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表示,苹果公司将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 iOS18 系统,预计将花费大量时间讨论如何看待 AI 技术,包括如何整合这一技术,以及苹果在 AI 技术上与竞争对手的不同思路。但相比较竞争对手,苹果的计划依旧是更为保守,并在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功能处理隐私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苹果的推进,很有可能会给行业提供一个范本,起到规范秩序的作用。
雷声大雨点小,手机的 AI 感知力仍很弱
手机作为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终端之一,在 AI 技术的推动下,整个上游产业链也迎来了一轮升级,尤其是处理器一侧。目前,高通、联发科也都相继发布在端侧跑通大模型的最新旗舰芯片,比如第三代骁龙 8 移动平台能在终端跑通 100 亿参数大模型,天玑 9300 则可以支持终端运行 10 亿、70 亿、130 亿、至高 330 亿参数的 AI 大语言模型。
在宣传方面,OPPO 已经在官网打出了 AI 手机的字样,荣耀、vivo 等也都在大力宣传自身的 AI 技术。不过,就目前来看,国内手机品牌的 AI 功能是端侧加云端结合,但消费者端更多的感知仍是 AI 消除、文生图等基础功能,并没有体验到 AI 带来的革命性改变。
不仅如此,目前手机上宣传的大部分 AI 功能,通过三方软件也基本都能够体验的到,有些效果还更好。这就导致目前的 AI 手机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当下的浅层次应用难以引发用户的换机欲望,还未到达及格线。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用户换机周期已经提升至 50 多个月,性能过剩导致出现了很多 " 钉子户 "。
IDC 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对钛媒体 App 指出,大部分 AI 手机厂商还是希望用户更多使用端侧模型。但是,目前端侧模型由于参数,功耗,对硬件配置的要求等使得使用体验感远不如云测模型,只能在本地的一些 AI 消除或语音助手等使用场景发挥作用,想要更好的生成类使用体验还是要用到云测模型。
端云协同是 AI 手机目前的主要手段,但多方面的限制,导致云端依旧占据着主导。与此同时,从目前发布会的重点以及线下导购的卖点来看,影像、续航以及显示,仍是大部分厂商主推的功能,而 AI 更多的是 " 附加品 "。
其实,这也反映出当下 AI 手机的处境,雷声大雨点小,看似热闹的背后,很多品牌是被迫上桌,他们并没有想清楚未来该如何发展,只是觉得随大流肯定没错。在没有一个系统以及详细的规划下,体验必然会打折扣。
更大的难题,谁该为 AI 带来的成本买单?
根据 IDC 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3.2%,降至 11.7 亿部,为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为了激活市场,手机厂商卷快充、卷影像,但最终效果甚微。AI 大模型的出现,让一众手机厂商看到了希望。只是,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AI 正在偏向 " 伪需求 " 的航线上。
钛媒体 App 认为,AI 对智能手机的助力是革命性的,只是目前基于软硬件上的不足,导致并未释放出真正的能力。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整个上下游协力去推动的一项产业变革。并且,对于 AI 手机这一全新的产物,不能用传统智能手机的思维去思考,应该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以 AI 为手段去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某些手机上原有的形态和交互方式会发生改变,这是正常的现象,需要手机厂商跳出固有的经验。
不过,在真正的 AI 手机变革到来之前,一个敏感的问题,率先被三星手机摆在台面上来— AI 功能该如何收费,是否应该收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跟用户、市场直面的问题。
一方面,手机厂商必然都会做自己的大模型,可能参数会比较小,但也会投入各种人力、算力等成本,这个量级也是在亿元之上。另一方面,云端的调用需要和百度等大模型厂家合作,中间的费用成本前期也会是厂商自主承担,但肯定不会是永久性。
IDC 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对我们表示,目前中国消费者在 AI 方面的使用习惯仍未养成,甚至很多人对于 AI 并不了解,也不知道 AI 可以带来哪些使用上的体验。所以现在谈及 AI 功能收费为时尚早,各个中国厂商虽然几乎全都布局 AI 相关,并没有一家提及关于收费的问题。
但是,三星手机先提出了 AI 功能收费的问题。钛媒体 App 咨询三星客服后,得到的回答为:" 使用部分 AI 功能前需要登录三星账户,目前大部分 Galaxy Al 功能都可以免费使用(如:即圈即搜、通话实时翻译、图片助手),少部分 Galaxy Al 功能基于合作方故为有偿服务(如:BixbyQ&A+WPS、AI 图生图 + 美图秀秀 ),实际请以软件内信息为准。"
消费者使用需求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过早谈及收费,很有可能会影响消费者使用,探索的热情。目前,只有三星提及目前用户可免费使用 Galaxy AI 功能,未来三星可能将其部分或全部 AI 功能变更为有偿服务。但是,考虑到三星在中国市场体量有限,并没有太大影响。
" 这也给其它中国厂商进行了提前的试探 ",IDC 高级分析师郭天翔指出,目前参考海外 AI 功能的相关收费,ChatGPT PLUS 一个月 20 美元,谷歌 AI Premium 一个月 19.99 美元,AI Pin 一月 24 美元,Rabbit R1 一年 200 美元,可以看出基本都在 20 美元左右一个月。所以,未来中国市场的收费可能会参考这个价格,大概一个月 20-30 人民币,消费者接受程度会更高一些。
不过,有网友指出,就目前国内手机的 AI 体验,如果要收费完全就是 " 强制 " 增加成本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手机厂商增加的所谓 AI 功能更多的是 1+1
的确,关于谁该为 "AI 成本 " 买单的问题是厂商们需要思考的。考虑到要接入第三方接口,手机厂商还要为用户的数据安全负责。另外,伴随着未来 AI 生态的建立,很有可能就不需要在手机上安装 APP 或使用时打开 APP,进而会影响到各手机厂商的互联网收入。
" 这个收入目前在各个厂商内部都较为重要,纯利润收益。所以怎么把这部分收益保持住或者是把损失降到最低,也同样重要 ",IDC 高级分析师郭天翔说道。
某手机品牌研发人员表示,不同于过往影像的研发,AI 的投入更大,并且会对手机的交互和形态都会有影响。前期已经在研究相关问题,具体的还要看 AI 手机的进程。是在终端售价上覆盖成本,还是后期提供订阅式服务,这点也要行业先达成一个共识。说白了,就看第一个是怎么吃螃蟹的,市场认可了,也就推行下去了。
" 其实说这一轮 AI 革命,大家都看好国产手机厂商超车,但相比较革新手机体验,大多数厂商看重的还是用户的钱袋子,在终端售价以及软件渠道上去获利,去和三方大模型厂商分成。"
基于消费习惯和理念的不同,国外收费的路径或许能走通,但是国内相对来说会更困难一些。当然,这也是由于在体验上存在差异,导致更多国内用户不愿意付费。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可以为更好的体验买单,但当下远达不到愿意为之付费的标准,所谓的 AI 手机最终也演变成手机厂商涨价增收的 " 噱头 "。
还是那句话,被迫让消费者承担 AI 增加的成本,或许短期内会增加销量,但长期只会催生出更多的 " 钉子户 "。AI 手机时代,手机厂商要做的不仅仅是体验上的创新,也要在新的形态下摸索出新的商业模式。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