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是具体产品和 AI 结合得越发紧密的一年,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产品开始探索更多与大模型结合的场景,而在 行业中有关 " 智能化 " 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尤其是近期的行业大热话题小米 ,打开了行业、消费者对整车智能化的想象空间。
而往早了说,去年年底行业龙头比亚迪就曾点明 " 下半场是智能化 " 这样的行业发展规律,并宣布要在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层面发力。在 " 老大哥 " 的带动下,智能化俨然成为了当下 行业中最流行的产品命题,相关产品尤其会在即将举行的北京车展上得到集中展示。
虽然往届车展也多少会有展示智能化相关技术,但这一次的北京车展可能尤为不同。关键点在于,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到淘汰赛阶段,同时消费者对整车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意味着 " 智能化 " 能力对行业来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而是能够决定产品乃至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
正因为如此,北京车展很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一方面头部车企由此建立起更宽阔的智能化护城河,从而拉开优势;另一方面中尾部的车企会因为智能化的不足而掉队,退出竞争队列。
为了让自己能够继续留在舞台上,相信车企们会在北京车展的舞台上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智能化成果,把这场淘汰赛的悬念留到最后。届时电车通团队会在车展现场为大家带来跟踪报道,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前瞻一下到底有哪些智能化技术值得关注。
智能驾驶依然是重中之重
智能驾驶无疑是整车智能中最耀眼的明珠,有着最强的议价权、最高的用户接受度,也是评判一款 " 智能车 " 综合水准的重要指标。它的 " 珍贵 " 还体现在技术落地的困难上,现在能够提供成熟智驾的车企少之又少,而能够落地优秀智驾的车企更是凤毛麟角。
不过这样的局面很可能会在北京车展后出现改变,结合近期的一些动向,技术的演进、可使用范围的覆盖率提升、算力升级等,都会成为北京车展上智驾范畴的关键词。
先来看覆盖范围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智驾技术的支持从固有认知中的新势力、新能源车向传统燃油车 / 品牌转移,其次是 " 全国都能开 " 等指标,将会成为谈论的重点。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丰田和华为的合作,据爆料丰田将会以华为提供硬件、Momenta 提供软件算法这样的方式达成三角合作,最终获得超越当前的智驾能力。不过最新的爆料仍有补充,具体来说华为 +Momenta+ 丰田的合作只会出现在比亚迪和丰田合作打造的纯电车型上,至于面向全球的其他车型和燃油车,丰田会采用其他方案。
另一方面,大众新车途观 L Pro 在 4 月 10 日迎来第一波集中亮相,该车最大的特点在于搭载了大疆成行的智驾平台,从而 " 颠覆认知 " 地让一辆燃油车也能获得比肩新能源车的智驾能力。
该车显然会在北京车展上亮相,而以丰田、大众这两家头部合资品牌的动作来看," 智驾 " 在市场上覆盖的广度将会空前提升。
智驾能力纵向维度的普及则是以 " 全国都能开 " 为标志性事件,今年以来包括鸿蒙智行、小鹏、极越等智驾头部企业频繁提及该词,其他的二线智驾车企如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也将其视为年度目标,甚至于智驾表现一般的极氪、智己,也有信心在年底推出 " 全国都能开 " 的智驾系统。
个人认为,在北京车展上主流车企都会给出实现 " 全国都能开 " 的明确时间点,上半年绝大部分车企都会在高快智驾这一领域放宽到全国范围,至于城区智驾,则有望在秋季前完成测试,年底面向全国大多数城市推出。
具体的例子有,广汽在 4 月 12 日宣布其自研的智驾系统 " 城区 NDA" 正式亮相,并用上了 " 力争下半年全国覆盖 " " 全国都能开 " 的字眼。在智界 S7 的第二次发活动上,华为宣布 ADS 2.0 升级到 " 有路就能开 ",而且还推出了不带激光雷达的视觉智驾方案。
相信随着车展临近,会有更多的车企加入到无图智驾行列,彻底打响智驾能力纵向覆盖争夺战,靠 " 全国都能开 " 等技术特点影响用户心智。
具体到技术细节上,本次车展上相信可以见到以下这些亮点。
第一个是 " 端到端 " 技术,该技术由特斯拉的 FSD V12 首发亮相,并成为所谓的 " 智能驾驶下一个技术高地 "。虽然国内的头部智驾车企并未像特斯拉那样在最新版智驾系统中落地 " 端到端 " 大模型,但小鹏、理想、蔚来、小米等公司已经有相对明确的计划,最快年内相信可以见到有些落地的案例。
在车展上,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比如鸿蒙智行、极越等会围绕端到端技术做更 的讲解或者预热,未来智驾底层技术的竞争,也会是端到端等底层技术的竞争。
第二个看点则是 " 廉价方案 ",大疆成行的 "7000 块智驾平台 " 自然是北京车展上的大明星,不俗的实际体验、兵强马壮的 " 朋友圈 ",都是我们关注大疆成行的原因之一。而由大疆成行带起的廉价智驾风暴,相信会有更多的玩家参与其中,尤其是一些研发自动驾驶的老玩家如毫末智行,和过去在 Robotaxi 技术上积累丰富经验的出行玩家,也在找准机会利用技术下放寻找盈利机会。
最后有关智驾的看点相信会集中在硬件上,Orin-X 已经不是最好的智驾芯片,英伟达最新一代的智驾芯片 Thor 有望在车展上亮相,而国产芯片供应商方面,地平线的 " 征程 6" 很可能是唯一的主角。
实际上地平线征程 6 芯片早在去年年底就已初步亮相,其中代号为 "J6P" 的满血款算力高达 560 Tops,无论是 CPU 还是 NPU 都有了较大升级。在北京车展上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新车型宣布搭载更新的英伟达 Thor 或者地平线征程 6 芯片,以此拉开智驾层面的新一轮大战。
智能泊车是行业新宠儿
自动泊车是智能化的另一个重要范畴,虽然在技术实现上和智能驾驶有一些交叉,但适用场景更广、使用频率更高,自然成为了当下各大车企重点关注的技术赛道。
当然往前了说,自动泊车技术并不新奇,我们早就能在很多燃油车上见到。只是来到新能源时代,自动泊车的可用场景和准确性都得到了大幅强化,而在北京车展上,相信重点展示的两大场景会是代客泊车和机械库位泊车。
代客泊车实际上是一个广义概念,在不同的车企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技术形态。共性在于,代客泊车功能都能够让车辆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路线自主行驶、自主寻找车位并完成泊入,一般来说在拥有固定车位的家用场景中价值更高。
远距离的代客泊车被视为高阶智驾技术的延伸,因为车辆沿着记忆路线自行行驶的过程中需要识别可行驶道路,并避开各种障碍物,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识别和避障算法。也因为如此,目前市面上能够提供出色代客泊车能力的车企无一例外都有不错的智驾能力,如鸿蒙智行、小鹏、极越等,其他智驾能力偏弱的车企,暂时不会把代客泊车作为重点项目研发。
但这样的情况始终会随着智驾能力的普遍提升而改变,尤其是去年年底智界 S7、问界 M9 和不久前小米 SU7 的代客泊车演示视频颇为出圈,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
可以说,如果车企打算在北京车展上介绍他们的整车智能化能力提升,那么以代客泊车为代表的自动泊车技术一定会在其中,而且自动泊车技术对硬件、算法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对比城区智驾更有机会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有利于进一步普及。
至于机械库位泊车,则是 2024 年以来频繁被提起的一项特色技术,根本价值在于提升自动泊车技术的覆盖场景,进一步提升便利度。目前为止大多数自动泊车技术都不支持机械库位,主要原因自然是机械库位空间狭窄、限制较多,非常容易出现刮蹭、碰撞,对整车的感知、识别能力,和算法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极氪在不久前宣布,旗下新车极氪 007 将在新一个版本的 OTA 中获得机械库位自动泊车能力,并自称为 " 行业首个 ";余承东也宣布,华为智驾体系会在五、六月份通过 OTA 获得机械库位泊车能力,可见从趋势来看支持机械库位自动泊车,将会成为衡量自动泊车能力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
小通预计,在北京车展上会有更多的车企跟进这一技术,甚至作为下一个 OTA 版本的重点功能来宣传。
智能座舱要迎来爆发
在智能座舱层面,随着小米 SU7 的正式上市最后一位重量级玩家已经就位,也宣告了智能座舱头部格局的形成。客观来说,综合多端生态、手车互联等因素,鸿蒙座舱、Flyme Auto 和小米澎湃座舱将会是 智能座舱中位居 "T0" 级别的三巨头,而所谓的 " 新势力 " 如蔚小理,他们的座舱水平只能排在三巨头之后。
所以北京车展,对所有新能源车企来说都是展示 " 补课成果 " 的舞台,再加上小米的热度效应,效仿澎湃座舱平台打造卖点的座舱产品数量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多。
第一个被普遍提及的话题,必然是 AI 大模型的上车。
目前已经接入 AI 大模型的座舱平台包括有小鹏、智己、理想、小米、极越等,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座舱中的语音助手理解能力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命令、模糊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能够提供 " 情绪价值 "。
至于其他车企,比如鸿蒙智行、极氪等都宣布接入 AI 大模型到语音助手等场景,相信在车展现场我们能够借助一些 DEMO 去体现了解接入大模型后在语音交互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 AI 技术和 的联动日益深入,应该会有不少 AI 公司来到车展现场,为我们展示更多的可能性。
座舱硬件的话,目前的主流还是高通骁龙 8295 芯片,不过从有些车企的动作来看,他们也可能在北京车展上给我们秀出一些新东西。
比如说亿咖通,就很可能会在北京车展上展示他们的自研座舱平台,包括安托拉座舱平台体系、马卡鲁计算平台体系、" 超级大脑 " 平台甚至是基于高通骁龙 8Gen3 打造的 " 乔戈里 " 座舱计算平台,给行业带来一些 " 小震撼 "。
而作为 智能化供应链中的大哥,华为车 BU 也有机会携带新一代的 MDC 硬件平台或者鸿蒙座舱解决方案登场亮相,凭借自身对移动互联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够打破天花板的可能还是天花板本身。
不能忽视的还有联发科,联发科是行业芯片领头羊更是座舱芯片的老玩家,有消息指联发科要在车展期间推出新一代座舱平台,我们可以期待在算力、算法上会不会有什么提升。
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从北京车展上我们或许不太能见到太多的新鲜东西,目前智能座舱的交互和功能点已经趋于稳定,可能追赶的厂商在对比之下会显得 " 进步较大 ",但头部厂商已经差不多要摸到交互体验的天花板,接下来很难有太大突破。
最终的变数还是落到 AI 大模型上,如果能够更 地整合 AI 大模型,或许可以强化智能座舱的多模态交互,从而带来体验上的明显变化。只是考虑到当下 和大模型的结合场景,这种颇为科幻的场景可能距离我们还比较遥远。
智能底盘将得到重视
" 智能底盘 " 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会提及这一概念的品牌主要以头部车企为主。比如说,比亚迪拥有一系列的智能底盘,比如云辇系列、易四方等,鸿蒙智行也有途灵底盘这一智能底盘技术,能够让智界 S7 拥有路况预扫描、悬架状态自动调整等能力。
放在以前,智能底盘的价值并未得到重视,个人认为多少和算法能力不足、硬件算力不够有关。但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不断地推动着产品迭代升级,算法能力和硬件算力相比从前有了显著提升,底盘的智能化具备了硬件基础。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正在寻找新的产品溢价点,在动力性能变得廉价的前提下,利用智能化技术提供高水准的底盘表现相信会是新的机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蔚来去年发布的旗舰轿车 ET9,成功挑战 " 香槟塔 " 的天行底盘令人印象深刻,也让人相信这才是一款百万级电动车该有的水准。
话虽如此,在本次的北京车展上,我认为智能底盘依然会是个别头部车企的专利,而非大趋势。这涉及的原因各方各面,既有不同车企之间技术实力的差异,更有产品定价的因素——大多数新能源车都卖不出高价,而深陷性价比泥潭的车型,没有研发智能底盘的需求。
另一种可能出现的趋势是,智能底盘技术会用某些形式进行下放,具体路径类似于比亚迪的云辇系列底盘技术。这在本质上也是市场竞争进入同质化时代的象征,车企们被逼着拿出更精准的 " 刀法 " 来创造产品卖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因为智能底盘的出现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用车体验,小米 SU7 Max 的驾驶特性得到我们的一致认可,背后就有智能底盘技术的功劳;鸿蒙智行的智能底盘技术为智界 S7、问界 M9 等车型带来出色的产品溢价,也是提升用户口碑的关键所在。
至于比亚迪的云辇系列底盘技术、易四方底盘平台等相关技术更是名声在外,为比亚迪打响口碑立下汗马功劳。
同时,国内市场对智能底盘技术的关注也推动了供应链的发展,比如说理想的 " 魔毯底盘 " 就让空气悬架供应商孔辉、保隆扬名立万,在北京车展上我认为与智能底盘相关的供应商将会高频出现,甚至引起广泛关注。
结语:智能化成为第一话题
实际上在北京车展前已经有不少车企开始预热他们的智能化成果,尤其是智驾相关的讨论热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纵观所有智能化话题,基本上呈现出智驾打头阵、座舱当副手、泊车作先锋这样的阵势,务求全方位地影响消费者心智。
在根本上,小通认为这样的趋势来源自于中国新能源车高端化和差异化竞争的需求,当小米 SU7、极氪 007 等车型向 30 万元价位普及 "3 秒加速 " 这样的性能,车企就有必要另寻卖点,找到讲故事的切入点。
而正好的是,华为、小米等数码科技公司的切入为智驾、座舱等体验带来了可感知的变化,并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为行业中其他的新能源玩家指明了道路。
结论则是,纵观宏大的智能化命题,智驾依然是最核心的话题,也是最能够体现车企技术统治力的技术能力。车企们在北京车展前后的时间里大规模公布智驾能力,一方面有各种技术成熟、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因素,更多的是车企们见到了行业淘汰赛正在加速,市场认知大门逐渐关闭的趋势。
这也是把北京车展称为 " 分水岭 " 的主要原因,指的固然是车企智能化梯队的分水岭,也是行业的分水岭。虽然我们知道在北京车展上公布的智能化升级大多是 " 画饼 ",但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连 " 饼 " 都拿不出来,再到年底的广州车展那些车企只有出局这一条路。
另一方面,没有哪家车企敢说 " 安枕无忧 ",强如比亚迪依然面临着智驾、智能化不够先进的难题,如今处于领先梯队的鸿蒙智行、" 蔚小理 " 又要面对小米这个强大的对手," 画饼 " 固然重要但兑现承诺更加重要,最终在智能化认知大门关上之际,消费者自己会用脚投票。
来源:电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