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 2000 万元创业投资的大林,仅过了一年多,便在 2024 年 3 月解散了公司。随着大厂大模型开始 0 元购," 国内 AI 用户本来就不多,和大厂相比,B 端企业拼不过价格,半年几乎没有商单可拿,C 端用户推广,更是砸不过。"
投资人也从信任转向质疑," 没有用户增长,就没有变现空间。" 激烈竞争之下,大林只能黯然退场。
在国内,早在 2 月,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创办的竹间智能,突然宣布因业务需求减少,在现金流压力下停工 6 个月。
从国内到国外," 圈不到用户 " 也绊倒了不少明星创企:3 月,凭开源模型 Stable Diffusion 引爆 AI 绘画热度的 Stability AI,在 2024 年 Q1 亏损超 3000 万美元,核心研发团队集体离职,正在寻求收购;5 月,此前拿到了 5800 万美元融资,能和谷歌、OpenAI 对打的 Reka AI(大语言模型创企),被曝正寻求 " 卖身 "。
无论是因为 B 端用户预算缩减,盈利艰难的 Reka AI、竹间智能,还是面向 C 端用户,却迟迟难以自负盈亏的 Stability AI,圈不到用户的大模型们,圆不上讲给 人的故事,也没了融资的本钱。
" 用户焦虑 ",如今已然刻到了大模型厂商们的骨子里,各家都开始买量了。2023 年,最早放弃 2B,转向 C 端用户的月之暗面旗下大模型应用 Kimi,在 AI 氛围浓厚的 B 站率先扎堆:一面通过植入 " 何同学 " 等百万知识 up 主迅速打出声量,另一面几乎关联了所有的 "AI" 相关词条。
随后,纷纷推出大模型 APP 的厂商们,也开始在社交平台加码营销。字节旗下的豆包在抖音赚足关注,单个 AI 相关词条下,豆包硬广、软广之外,还有头部达人带货。此外,智谱 AI 旗下智谱清言则主攻线下场景,将海报贴到打工人聚集的机场、地铁站、写字楼。
圈用户,俨然已经成了 2024 年大模型行业的新赛点。
不过,对于争相推出大模型 APP 的厂商们而言,在技术和商业化迟迟难以突破之下,争抢用户赔本赚吆喝的日子,或许还要持续更久,且在 AI 加持的 iPhone 即将到来之际,争抢用户的竞争名单中,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新对手。
一
在圈用户上,大模型厂商们开始走起了野路子。
当 97 年的白靖,下班时在北京地铁 6 号线,看到智谱清言应用的大屏广告,回家后,在自己常听的播客节目里,又听到大模型厂商 MiniMax 的植入,感慨 " 大模型已经卷到这种程度了?" 的同时,他的好奇心也成功被激起。
字母榜注意到,在小宇宙这一播客平台,已经悄然出现海螺 AI(MiniMax 旗下 AI 工具)的广告,听众可以通过评论区链接下载 APP。而在 MiniMax 之外,播客这一平台暂未出现其他大模型厂商的身影。
作为聚集一二线城市高学历用户的音频平台,MiniMax 选择小宇宙不无道理。而从更为大众的 B 站、小红书、抖音,将触手探向颇为小众的播客平台,急于 " 刷脸 " 的 MiniMax,显然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渠道机会。
作为后来者,豆包大模型则做起了 SEO 的文章。
近期,豆包被曝利用 AI 搜索工具的规则,来提高自己在搜索引擎内的排名。有用户发现,使用 Perplexity(AI 搜索引擎)、Google 查询某个词条时,在回答来源里,看到了豆包。即豆包为了引流,会直接 AI 自问自答生成内容,固定成静态网页,供搜索引擎抓取。
引发争议后,如今豆包在搜索引擎内的身影已悄然消失。
实际上,从 0 元购到争相推出大模型 APP,为了圈用户,将触手无限延伸的巨头们,早已悄悄布局。
从 2023 年年底开始,由 Kimi 领衔的营销战便已打响,从 AI 学习氛围浓厚的 B 站,再到充斥学习博主的小红书、抖音,用户们早已习惯在 up 主的视频或达人笔记里,看到包括天工 AI、智谱清言、Kimi、星野 AI 等等一众 AI 工具的植入广告。
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00 后的小方,就在包括 " 一条闲木鱼 "" 太阳星 sunstar" 等 B 站泛知识区 up 主的视频里,刷到过好几家大模型厂商的广告,而直到 5 月 13 日,她在某生活区 up 主 " 挑战用雍正皇帝的作息生活一天 " 的视频里,意外看到了大模型的广告,这也让小方感到," 包括 B 站在内的社交平台,几乎成了几家 AI 大模型的广告部 "。
某职场成长赛道的小红书博主,则在近一个月内,接到了包括天工 AI、智谱清言两家 AI 产品的广告。上述博主告诉字母榜,在对接商务的过程中,他亦感受到了厂商们对新用户的渴求。由于职场账号覆盖的用户,对于 AI 大模型更关注,用 AI 做 PPT,写代码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因此 " 报价比普通的学习工具更高,光接广告就能覆盖生活费 "。
除了直接的内容植入,以 B 站为例,字母榜观察到,大模型厂商们,几乎关联了用户可能在 B 站搜索 "AI" 的所有词条。除了绑定 ChatGPT 平替、AI 等关键词,打工人、工作提效等强需求场景,也成了厂商们投流的必争之地。
后来的豆包,背靠字节,在 B 站无明显的投流痕迹,却在抖音成了一众达人们的重磅首推。此外,在小红书,搜索 "AI",显示 1567 万篇笔记,在各种 AI 教程和 AI 副业课程之间," 我发现豆包这个 i 人练口语的宝藏 APP" 等笔记,存在感也颇为强烈。
当大模型 APP 铺天盖地地推出,月之暗面、阿里、百度、腾讯、字节齐上阵,社交平台上的大模型广告,越来越多。
打好用户引流这场仗,成了大模型厂商们的新赛点。
二
大模型厂商用户焦虑的背后,进一步凸显着竞争的加剧," 现在不去做用户获取,未来的获取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在大林看来,随着大模型厂商越来越多,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4 年年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10 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 100 个,大模型用户池子却颇为有限。
据 QuestMobile 统计数据, 截至 2024 年 3 月, AIGC APP 整个行业的用户刚刚突破 7380 万。排名前三位的应用,分别是抖音旗下的豆包、百度旗下的文心一言、昆仑万维旗下的天工,对应的月活跃用户分别为 2328.2 万、1466.1 万、966.1 万。
除了各家大模型在技术上并未拉开明显差距之外,根据公开数据,国内跑得最早的文心一言,用户数超 2 亿,但活跃用户数据却仅为 2000 万。而即便是访问量突破 17 亿的 ChatGPT,也因为访问量陷于停滞、增长缓慢备受质疑。为了获取更大范围内用户,ChatGPT 一步步放开限制,开始允许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使用。
对于大模型厂商而言,用户的使用习惯需要时间培养。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中小创业者,如果不趁着各家都在初始期,借助大规模投放培养用户心智,等到用户习惯了某个 APP 的使用,随后的用户迁移成本只会更高。
而能持续获取用户,则是眼下商业化不足的大模型厂商们,能向资本市场投放的最佳信号弹之一。
随着投资人口袋收紧,AI 模型层的投融资目标更加向头部聚集。大手笔烧钱投放之下,抢占 C 端用户成了大模型厂商品牌打造的重要一环,且庞大的 C 端用户也有望带动大模型厂商的 B 端、G 端市场。
万磊(前腾讯高级产品经理)表示,他所开发的一款 AI 小说写作工具,尽管重心一直集中在 C 端用户,但不少 B 端企业在看到 C 端产品后,也会主动寻求合作,因此也有面向企业的定制服务,如智能标书、合同、销售培训等等。
通过在社交平台付费买量,用激增的用户数据,在二级市场赚回广告费,这条路已经被 Kimi 成功验证过。
根据 AI 产品榜的最新数据,2024 年 4 月,Kimi 智能助手网页版访问量达到 2004 万,环比增长 60.2%,访问量超过文心一言(1691 万)。大林表示,Kimi 单个获客用户成本约在 12 元左右,按下载量计算,单日获客成本超 20 万元。
在如此大手笔买量之下,随后便有市场消息传,月之暗面最新一轮的估值报价已达 30 亿美元,新入局的投资者包括腾讯、高榕 等机构。
同时," 很多 B 端企业,并不愿意把核心的业务数据开放给国内的云服务大厂 ",AI 创业者瑞恩表示。特别是对 " 兜里有钱 "、不必削减预算的军工类国企来说," 一般要求本地部署,还必须选用国产大模型 ",而大厂一般报价偏高,也在本地部署上不符合要求,因此对于大厂而言,切入 B 端赚钱,并不容易。
这也进一步促使包括百度、阿里、字节、腾讯等在内的大厂玩家,相继上架自研的大模型 APP,在拓展 B 端之余,同时发力 C 端。
更不必提,在数据飞轮效应之下,用户的增多,能够积累更新的用户反馈,让大模型厂商有更多数据进行迭代;而客户体验的提升,又会促进用户增长,吸引投资人青睐。
三
顶着亏损还要烧钱买用户的狂热背后,则是大模型悬而未决的商业化焦虑。
据自媒体 "AI 产品榜 " 公布的国内 AI 产品访问量排行榜(截至 4 月)来看,最受欢迎的仍是 AI 对话机器人(AI Chatbots),这也是百度、阿里、字节等大厂的主推产品。但根据红杉资本的数据,2023 年,AI 行业仅花在英伟达芯片上的成本就达到了 500 亿美元,但整体产生的收益只有 30 亿美元。
烧钱买用户的大模型厂商,不得不算好各家的经济账。
无论是本地部署还是 API 接入,尽管大模型厂商们已经开启价格战,算力价格持续压低至几分钱 1000 个 tokens,但 token 价格的降低只是表象,大模型应用在实际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 token 消耗,则是一个更庞大的数字。
瑞恩告诉字母榜,2023 年 3 月,他和两位腾讯出身的高 P 共同创业,从大模型微调到内容社区、营销工具,都做了尝试,但由于 C 端推广成本和后续维护成本太高,最终团队已经研发的 AI 产品并未选择上线。
" 现在用户使用大模型,并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要基于一定知识库做问答,可能首轮对话,token 调用就已经达到 9000 或者 1 万。如果用户持续进行对话,到第 10 轮或者第 20 轮, token 的消耗数额就会非常惊人。" 在瑞恩看来,对于现阶段的大模型 APP 而言,使用的人越多,很有可能不仅不赚钱,还要赔钱。
瑞恩的判断早有例证。2024 年,由社交平台 Instagram 联合创始人创立的 Artifact,仅过了一年便宣告停运,作为颇受关注的 AI 创企,创始人对关停原因的解释则是," 虽然我们已经构建了拥有核心用户群体的内容,但市场机会还不够大,不足以保证获得持续投资。"
根据 HAI 研究所的 AI 报告,谷歌 Gemini Ultra 的训练成本估计为 1.91 亿美元,GPT-4 的训练成本估计为 7800 万美元。同时,背靠亚马逊和谷歌的 Anthropic,年营收为 1.5 亿 ~2 亿美元,但年支出却是营收的 10 倍以上,高达 20 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圈来用户之后,大模型厂商们的问题依旧不少。
如今已经习惯使用大模型写代码、做文档阅读的老黄直言,用以 Chatbots 工具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产品,仍然很有门槛。" 大模型需要用户主动提问,对提问的质量要求很高,但是普通用户早已经习惯了 APP 的傻瓜式操作,算法猜你喜欢。"
此外,无论是哪家大模型,追问到 7-8 个问题时,就开始重复回答,或者干脆提示网络繁忙,则成了影响用户体验的又一新问题。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面对层出不穷的大模型 APP,使用起来效果差异都并不大。如今在某家金融公司实习的丁依偎表示,尽管他已经刷到了不少厂商们推出大模型 APP 的广告,但对于他而言,手机端的大模型 APP,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对于习惯用大模型写代码、分析研报的丁依偎来说,比起小屏幕,在笔记本上直接使用网页版,同时还能联网搜索,显然更加便捷。
同时,对于涉及到地域政治因素分析的研报,大模型更是会直接宕机,这也让丁依偎颇感无奈。
不管是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还是 Kimi,在用户进入面对对话框时,仍难以避免一片迷茫。大模型厂商们,为了留下用户,在产品化易用性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
豆包的推荐页里,有着修仙模拟器、测智商等趣味性的互动;文心一言则在近期上线了高考填报志愿、儿童节等场景专题应用;Kimi+,也覆盖了学术搜索、翻译通等多种实用场景。
应当注意的是,使用体验的优化,商业化场景的定位,才是大模型厂商们最终活下来的关键。
但历经一年多发展后,热度有所消退的各路资本,正对大模型领域的投资变得愈发理性。
" 最近,本有意投某家头部大模型的投资人,觉得估值虚高,技术突破的曲线趋于平缓,不投了。" 瑞恩道," 业务场景和盈利模式都不明朗,现在谁敢轻易接手,指定高位站岗。"
来源:字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