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DeepSeek 爆火已过去一个月,由这家初创企业所造成的冲击还在蔓延,特别是以 BAT 和字节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大厂,正在 拥抱 DeepSeek 的「朋友圈」。
除了将自身的云业务绑定 DeepSeek 外,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应用侧,大厂们一改以往的防守姿态,在主阵地中接入 DeepSeek 显得颇为积极。
近日,微信被曝灰度测试接入 DeepSeek R1 模型后的「AI 搜索」新功能,百度也在同日迅速宣布将在搜索业务中全面接入 DeepSeek 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 搜索功能。
微信作为腾讯的社交生态基本盘,搜索作为百度的核心业务,这也意味着,DeepSeek 正深入大厂们的业务腹地,带来新一轮的 AI 重构。
不过,积极拥抱只是「面子」,实现应用的规模化落地才是「里子」。2025 年,围绕算力和模型,新的算法和架构等技术创新将推动大模型成本长期下降,大模型的应用落地更为关键。硅谷投资人张璐表示:" 大家的关注点逐渐从 AI 模型的快速增长转向了实际应用——即 AI 技术如何迅速落地,并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
换言之,DeepSeek 更像是大厂们在开年借势打出的一张最好的明牌,它们都想借 DeepSeek 东风,抓紧再赢一次。
腾讯、百度都在图「新人设」
面对「鲶鱼」DeepSeek,中国互联网大厂中热议度最盛的、主动性最强的有两个:百度和腾讯。
百度在 DeepSeek 发布后,不仅宣布放弃闭源路线和文心一言全面免费,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更是在 2025 迪拜世界政府高峰峰会上侧面回应 DeepSeek 的爆火:" 创新是不能被计划的。你不知道创新何时何地到来,你所能做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面对 DeepSeek 如此主动的态度,百度显然是借 DeepSeek 在用户和开发者端率先塑造「一边开源、一边免费」心智,用新人设为自己增加筹码。
而腾讯在 AI 布局上求稳,特别是微信的「AI 化」一向秉持了张小龙的克制,但此次在 DeepSeek R1 发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微信便迅速整合和打通内部应用,在较为封闭的生态里建立了新 AI 搜索入口,这和微信过去缓慢的功能更新相比,十分罕见。
但事实上,在微信接入 DeepSeek 前,早在 2 月 1 日开始,腾讯就开始将其运用到 to B、to C 等应用上,如知识库产品 ima、腾讯元宝等,一位行业人士评价:" 微信 +Deepseek,尽管目前还在灰测,但已经反映出腾讯态度的转变。"
腾讯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此前也在 2024 年年会上对腾讯 AI 探索做出了预告,腾讯一方面会持续投入资源进行算力的储备,另一方面,包括微信、QQ、输入法、浏览器等产品也都将推出 AI 智能体,游戏、微信读书、腾讯视频等产品也将基于混元做更多 AI 探索。
DeepSeek 是面子,「应用规模化落地」是里子
在「接不接 DeepSeek」这一问题上,比起粗暴地认为这是大厂面对竞争时的「防御性动作」大厂想要借 DeepSeek 东风,推动大模型应用的规模化落地才是这一问题的「里子」。
Andreessen Horowitz 的联合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在谈到 DeepSeek 带来的格局变化时提到:在一个时间点上的赢家和输家来说,赢家是所有的用户,输家则是拥有专有模型的公司。
而百度、腾讯均集体尝试将 DeepSeek 模型能力接入其腹地,是因为看到了更好的模型能力和自身产品结合所带来的应用规模化的可能——在 C 端,更好的模型、更低的价格、更友好的交互形式和使用体验,最直接的带来更多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间接提升用户付费意愿和转化机会;而在本来就强付费、重 ROI 的 B 端,模型能力提升带动 token 用量提升,一位云厂商销售提到,受益于 DeepSeek 的「算力平权效应」,拉动开年以来的咨询热。
不过,对大厂而言,云业务重资本开支、重规模,此前互联网云厂商也曾掀起多轮价格战,此轮借 DeepSeek 也是以低成本 API,卷服务、卷价格,不会改变过去云厂商的 MaaS 模式。
因此,比起 B 端 DeepSeek 所带来的影响,更激烈的战场或许还是在 C 端。
自去年起,以内部赛马或外部投资的方式,大厂一直在寻找 AI 时代的「超级应用」,这之中,字节的豆包、百度的文库、阿里的夸克等,都是已经浮出水面的 AI 产品,但 DeepSeek 在 C 端的增速还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据 AI 产品榜截至今年 1 月的数据,目前国内 AI 产品跻身「千万月活俱乐部」分别为:豆包(7861 万 MAU)、DeepSeek (3370 万 MAU)、Kimi(1943 万 MAU)、文小言(1305 万 MAU),也就是说 DeepSeek 以 20 天时间完成了大厂一年多的 KPI。
据「虎嗅」报道,DeepSeek 也在倒逼阿里「AI to C」的整体进度加速,相关人士提到,DeepSeek 在 C 端市场的火爆,让夸克团队感受到希望和焦虑并存,一方面,意识到「AI to C 远未终局」,但另一方面,围绕 C 端用户的争夺在加剧。
在字节最新的全员会上,字节 CEO 梁汝波也提到,2025 年在 AI 上会重点关注加强规模效应, AI 产品应该越多人用越好用," 现在豆包上这个特点还不明确。" 梁汝波说。
从 C 端应用的趋势来看,Agent 将会是大厂竞争的关键阵地,先不用说已经将 Agent 视为应用最佳形态的百度,从微信落地 DeepSeek 的基本形态来看,或就藏着微信 Agent 的野心——借微信入口和生态,以及腾讯 ima 知识库等其他产品,串联内容、服务和搜索,让微信 Agent 成为个人或企业工作流中的「新原子组件」。而 AI Agent 等将是夸克在 2025 年发力的关键方向。
可以说,2025,应用的规模化落地,特别是 Agent,将会是大厂们的主要发力方向。
到了比拼创新效率的时刻了
王小川曾评价此轮大模型竞逐:" 大创新靠小厂,小创新靠大厂 ",但不管创新颠覆与否,人们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有效创新既依靠技术的理想主义或某些运气,但也是一门效率的学问,这一点在 DeepSeek 身上已经凸显,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 也曾预测:
"2025,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新型计算效率游戏。"
这也意味着,大厂们在人才、产品和组织形态上,也都会从过去的大开大合转向关注效率和结果,用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务实的浪漫」。
「创新的效率」主要体现为目标精简、模式精简和组织精简上。
在目标精简上,大厂一方面会关注 C 端的业务收入和利润,内部赛马还会继续,「光子星球」曾披露百度 2025 年的 OKR,李彦宏对文心一言的收入、利润有明确要求,而且对 API 调用有具体规模要求。另一方面,在衡量 C 端的用户指标上,除了用户增长外,留存、AI 渗透率、付费规模等会成为新的关注重点。
在模式精简上,DeepSeek 让大厂集体反思过去「大力出奇迹」堆叠资源的模式,大厂开始回归到第一性原理思考「好产品该越多人用越好用」,看到产品背后用户的「真需求」。从这一点来说,2025,大厂在 C 端仍在软硬件展开更多的探索,会更加注重对入口和交互价值的抢占——在硬件端,通过云、端、边模型协同的方式,在手机、眼镜等寻找机会,苹果和阿里的合作已让 2025 的 AI 手机竞逐多了新看点;在软件侧,重点关注多模态、Agent、AI 编程等领域的进展。
而在组织精简上,告别炫技式研发,拥抱高效创新成为大厂的新共识,例如夸克内部对「简洁、高效、直接」有明确要求,百度的 OKR 中也多次提到年轻化与组织协同。
不过,崇尚效率是一回事,具体落地又是另一回事,大厂总是知易行难,但又想借 AI 实现重估,如何在相同的应用规模化共识中,抓住 DeepSeek 所带来的窗口机遇,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厂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来源:硅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