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融到 E 轮的独角兽,倒在 IPO 前

2025
02/19
21:33
分享
评论

又是一头在悬崖边挣扎的独角兽。

新年复工还不足一个礼拜,纵目科技这头昔日智能驾驶领域的明星独角兽,却在风雨飘摇中迎来了令人唏嘘的结局。2 月 8 日,纵目科技的公司行政在钉钉群内发来一则通知,称将在当天 18 点开始断电封楼,员工需在此之前取走个人物品或办理离职证明。

寥寥一则封楼通知的背后,是 700 多名员工被迫 " 失业 " 的残酷现实,同时也标志着这家曾经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正式走向停摆。

纵目科技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自 2024 年 11 月起,公司便屡屡传出员工欠薪问题,尽管公司 CEO 唐锐多次在全员会上承诺寻求解决方案,但最终一切化为泡影。2025 年春节前夕,社交媒体更是传来唐锐失联、高管集体离职的坏消息。

如今,纵目科技已暂停运营,陷入停摆状态。无独有偶,港交所官网信息显示,纵目科技于 2024 年 3 月递交的上市申请资料状态已是 " 失效 "。

图 / 纵目科技项目进展

而在 2024 年选择赴港 IPO 的纵目科技,也并非其在二级市场的首次探索。

早在 2017 年,纵目科技就挂牌新三板,但 " 考虑到当时发展阶段的业务战略以及合规成本,我们调整了未来的发展战略 ",因此未满一年,纵目科技就于 2017 年 12 月 11 日完成终止挂牌。

后又于 2022 年 11 月,纵目科技转向 A 股,申请科创板上市,以探索在 A 股市场建立资本市场平台的机会。但最终由于发展战略等原因,纵目科技自愿撤回过往 A 股上市申请,而该撤回于 2023 年 9 月 27 日正式受理。

显而易见,如今的纵目科技,上市已无望。

而唐锐也将希望寄予并购。据年前消息,纵目科技正与一家宁波上市公司对接业务并购事宜,有意出售其智驾泊车业务。然而,收购方仍需在春节后 1 — 2 个月内完成项目尽调与资产评估。与此同时,纵目科技在这期间的经营困境却愈发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纵目科技的智驾泊车业务能否吸引收购方的积极态度,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方面,该业务曾是纵目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但近年来,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未能跟上行业节奏,技术护城河坍塌,核心客户流失。另一方面,收购方在尽调过程中可能会对纵目科技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进行严格评估。如果尽调结果不理想,收购方可能会对这头昔日独角兽失去信心。

这头融到 E 轮独角兽的未来,似乎正悬于一线之间。

出身不凡,出自 " 清华系 "

时也命也。

2024 年 3 月,外界还在期待 " 清华系 " 又将跑出一个 IPO,谁料不到一年时间,这头独角兽就倒在 IPO 门前。

从创始团队背景来看,纵目科技有着极好出身。纵目科技的创始人唐锐,是一位典型的 " 清华系 " 精英。1976 年出生的他,在高考时一举夺魁考入清华大学,并在清华大学先后取得了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 年大学毕业后,唐锐进入北京掌微电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迅速崭露头角,被调至美国掌微电子公司,并一路晋升至软件总监。在掌微电子工作期间,唐锐作为掌微电子的创始工程师,一手创建了掌微电子的核心研发团队,并作为核心管理层成员之一成功完成了掌微和美国 SiRF 公司的并购事宜。此外,唐锐还带领研发团队研发了世界首颗集成 GPS 的应用处理器芯片,成功推动了中国手持导航仪市场和车载导航市场从零到百亿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

之后,唐锐于 2008 年进入 CSR 半导体公司(后被高通 Qualcomm 收购)出任资深工程总监。在唐锐领导期间,CSR 的 GPS 导航芯片达到了国际领先的导航性能,具有从 GPS 单模到支持包括 GPS、Glonass、Galileo 和中国北斗的多卫星系统等不同算法和系统配置,而基于此的整体解决方案集成了多种系统软件、多媒体、图形图像软件等多项创新功能,成功带动了下游方案设计和系统厂商的发展。

可以说,在下海创业之前,唐锐便已主导定义并带领团队研发了多款 电子芯片和软件产品。其中,基于 AtlasV、AtlasVI、Prima、PrimaII 等多款集成 GPS、北斗基带功能导航主芯片的 CSR 车载导航方案即为唐锐主持研发并成功推向市场。唐锐凭借对 电子行业的深刻洞察,主持研发了多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导航芯片,奠定了他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

2012 年,在海外电子工程行业锻炼多年且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唐锐,凭借多年对 电子行业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洞察能力,决定回国创业,纵目科技由此而生。如其所言," 唐锐拥有超过 14 年的 电子行业经验。他的远见卓识使我们自成立之初就发掘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场机遇,并制定战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拥有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成员曾任职于全球知名的 和科技公司及金融机构。"

纵目科技成立之初,唐锐凭借其 " 清华系 " 背景和在海外积累的资源,迅速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核心研发团队。团队成员大多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学府,曾在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任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纵目科技不仅在人才上依托 " 清华系 ",还在技术研发上与高校 合作。

最引人瞩目一幕发生在 2023 年,这一年,纵目科技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突破新一代 ADAS 的技术瓶颈,提升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水平。

彼时,清华校方领导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致辞中直言,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集成了清华大学与纵目科技的优势力量,是双方在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协同合作创新发展的里程碑,希望未来联合研究中心能够在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争取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也如纵目科技所言," 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致力于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辅助驾驶关键技术应用的研发活动。合作产生的所有专利由清华大学与我们共同拥有,而大学有权无偿使用这些专利。"

招股书中记载的纵目科技所属的重大专利中," 基于触摸屏操作的全景泊车标定方法及系统 " 和 " 基于新型神经网络的多任务场景语义理解模型及其应用 " 两个发明专利,便是由纵目科技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所得。

9 轮融资 22 亿,90 亿独角兽正在倒下

正因在初期,唐锐及其团队在技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实力,他们的专业背景和过往成就为纵目科技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纵目科技成立后第二年,即在 2014 年,全球最大的 ADAS 制造商 Mobileye 登陆纽交所,Mobileye 的 IPO 也意味着 ADAS 这一赛道得到了验证,也为身处同一赛道的纵目科技打开了融资通道。

于是在 2015 年,成立已有两年,并在 2014 年发布第一版业内功能最全的环视 ADAS 系统解决方案的纵目科技,走进了投资人视线中。

2015 年 12 月,纵目科技获得来自协同创新的 4000 万元 A 轮融资;2016 年 9 月完成来自金根投资 2000 万元的 A+ 轮融资;2017 年 3 月获得来自君联资本、德屹资本的 1 亿元 B 轮融资;2018 年完成 C 轮融资,由建发集团领投,君联资本、德屹资本等跟投。2019 年至 2022 年期间,纵目科技以每年最少融资一次的速度,完成了 C+ 轮、D1 轮、D2 轮、D3 轮和 E 轮融资。

简而言之,纵目科技在 2015 年至 2022 年期间共完成 9 轮融资,累计获得认购金额达 22.47 亿元。其中在 2022 年 3 月 E 轮融资中,纵目科技按照 93.56 元 / 股的认购价融资 8.67 亿元,公司估值超 90 亿元。

IPO 发行前,香港纵目是纵目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持股 22.17%,这部分股权是由唐锐通过 Zongmu Technology 持有香港纵目 100% 股权而间接控制的,此外唐锐还与母亲李晓灵女士(一致行动人)通过宁波纵目、上海浩目、宁波天纵、上海纵目等主体控股,合计控制纵目科技 33.3% 的股权。

凭借此前在自动泊车和 ADAS 领域的技术优势,纵目科技身后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还不乏长安、小米、高通 等巨头。

图 / 纵目科技部分投资人名单,来源 / 纵目科技官网

但在市场竞争和资本运作的复杂舞台上," 清华系 " 背景也好,豪华投资阵容也罢,均非万金油。

纵目科技的崩塌并非偶然。

自动泊车技术是纵目科技的核心技术,也曾是公司的立身之本。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纵目科技已经就 50 款车型部署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 2022 年销售收入计,在中国乘用车 ADAS 解决方案市场中,纵目科技在国内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 1.0%;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纵目科技在国内供应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 4.9%;而在中国乘用车 APA 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纵目科技在国内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 5.6%。

然而,随着技术迭代加速,车企纷纷转向自研或选择其他供应商,纵目科技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在智能驾驶这一快速迭代、竞争激烈的领域,市场的需求、资本的偏好以及行业的政策导向都在不断变化,这些隐匿荆棘,早在无形间悄然影响着纵目科技的前行轨迹。

和智能驾驶赛道上大部分企业一样," 烧钱 "" 亏损 " 同样是纵目科技始终无法摆脱的主要问题。

招股书显示,2021 — 2023 年,纵目科技实现收入分别为 2.25 亿元、4.70 亿元、4.98 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48.7%。但纵目科技却增收不增利,亏损情况仍未能得到遏制。2021 — 2023 年,纵目科技年内亏损为 4.34 亿元、5.88 亿元、5.64 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纵目科技表示主要由于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购产生了大量销售成本、产生了大量研发费用以建立和保持市场领导地位、增加收入和实现盈利。并表示未来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我们计划持续投资以提高我们开发新技术、改善用户体验、实施有效商业化战略、成功竞争以及推出新产品及解决方案的能力,彼等均被认为对我们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一语成谶,造血能力堪忧的纵目科技在耗光 22 亿融资总额后,如今也摁下了走向 " 死亡 " 倒计时。

智驾企业仍在排队 IPO

纵目科技的失败,背后也在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在资本运作和技术迭代中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巨额投入,长期亏损是初创公司的普遍困境。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加速和车企自研潮的兴起,使得智驾企业的技术优势难以长期保持。

尽管纵目科技的爆雷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但智驾市场的资本热度却并未减退。

特别在过去的 2024 年,尽管 A 股市场继续维持 IPO 收紧状态,但港股放宽了上市要求,这一政策调整为智能驾驶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吸引了大批智驾企业纷纷闯关港交所。据不完全统计,自 2024 年以来,已有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文远知行、地平线、小马智行、佑驾创新等多家智驾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除了上述已经成功上市的企业,还有更多智驾企业正在排队冲击资本市场。例如,图达通、毫末智行、福瑞泰克、Momenta、希迪智驾等企业正排队闯关 IPO。

最新一幕发生在 2 月 12 日,港交所披露文件显示,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提供商图达通,拟通过借壳香港 SPAC 公司 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在港交所上市,计划募集资金约 5.5 亿港元。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及全球市场拓展,其中 60% 的资金将投入新激光雷达架构的研发与升级,20% 用于扩展生产设施和提升生产线,剩余资金则将支持全球化布局。

智能驾驶企业扎堆 IPO 的背后,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方面,港股对初创企业上市要求相对较宽松,为智驾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车企加速自研芯片,智驾芯片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例如,蔚来、吉利、小鹏等头部车企纷纷布局自研芯片,试图通过技术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眼下正处于智驾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智驾企业的扎堆上市,不过是行业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通过上市获取更多资金支持,以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然而,尽管上市为企业带来了资金支持,但多数智驾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正如已经成功闯关 IPO 的速腾聚创、文远知行、地平线等企业,目前仍面临研发投入大、净亏损连年攀升的挑战。

未来,智能驾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和资本支持,更取决于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稳健的战略布局。

倒在 IPO 门前的纵目科技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而智驾企业的 IPO 热潮则预示着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来源:融中财经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