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追捧到被依赖,中国品牌在日常中站稳了主场。
过去十年,中国品牌完成了从 " 看得见 " 到 " 用得上 " 的转变,如今,伴随技术创新、文化自信与场景重构,中国品牌逐步摆脱 " 平替 " 标签,以自研技术、原创设计和东方价值体系赢得市场信赖,正迈入 " 离不开 " 的跃迁阶段。
在 2025 年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知萌基于 " 萌趋势 " 洞察系统,特别开展了以消费者中国品牌选择为主题的 研究,并正式发布《跃迁与进化 · 中国品牌消费新图景 | 2025 中国品牌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继 2017 年以来,知萌连续发布的第八本中国品牌日报告。
消费跃迁:从 " 国潮 " 到 " 国用 "
无论是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体感还是报告中的调研,都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中国品牌在消费者生活中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报告显示,在与过去一年的对比中,84.3% 的消费者表示选择中国品牌的情况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国货,并且这一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表现尤为显著。
中国品牌在消费者生活中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中国品牌在多个品类的首选率攀升。与 2024 年相比,2025 年国货在多个消费领域的首选率提升,从家电、3C 数码到户外运动装备,从医药健康产品到母婴用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在各品类选购时将中国品牌列为首选。
中国品牌喜好度上升,高评分见证全方位成长。报告显示,2025 年,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整体整体喜好度达到 4.49 分,高于 2023 年的 4.17 分和 2024 年的 4.45 分。其中,品牌文化内涵丰富度、品牌影响力建设、品牌创新力度等评分均超过 4.4 分,中国品牌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品牌在国人心中形象提升。曾经,中国品牌以实惠的价格、实用的功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而在今年,性价比高之外,情怀共鸣、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信赖、品质好等都成为消费者评价中国品牌的主要关键词,可见,中国品牌形象实现华丽蜕变。
如今的中国品牌,已经进入价值驱动的新阶段,这不仅是一场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场生活方式与文化表达的深刻变革。
五重进化:解码中国品牌的崛起之路
如何理解中国品牌的新阶段?怎样看待这场产业升级与深刻变革?
报告围绕中国品牌的产品力、品牌力、文化力、生活适配力和全球影响力五大维度,全面解析 2025 年中国品牌的跃迁逻辑与关键动因。
产品力进阶
不是便宜才用,而是好用才选——中国品牌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默认答案。从性能表现到设计审美,从场景适配到科技体验,中国品牌正逐步打破 " 低价替代品 " 的刻板印象,成为消费者主动选择与日常信赖的真实选项。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质量、全球影响力,以及年轻人接受度的认同均有显著提升。这场认知升级背后,是产品力的持续积累,更是品牌力的系统构建。
这体现在中国品牌通过自主技术、场景理解和系统能力,成为有实力的 " 超级进化者 "。它们在多个品类中重构国际品牌的主导地位,比如比亚迪、华为、徕芬、安踏,它们不是复制对标,而是以更适合本土需求的方式,打出高可靠、强适配、全链路掌控的综合竞争力。这场 " 替代 ",是品牌重塑用户认知与市场格局的关键点。
品牌力进阶
在经历了价格竞争与流量红利之后,越来越多中国品牌意识到: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低价策略,而是品牌溢价力,消费者为 " 价值感 " 而非 " 低价 " 买单。
值得感来自产品卓越的质量与性能、独特创新的设计理念、良好的品牌口碑与信誉、品牌承载的中国文化与情感价值,这也是消费者愿意为中国品牌支付溢价的主要因素。
此外,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报告显示,57.7% 的消费者认为中国品牌在品牌故事与文化内涵塑造方面的提升最能支撑其溢价能力。
文化力进阶
随着文化自信的觉醒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消费者正用购买力投票,主动为蕴含中国文化的产品支付溢价。报告显示,70.54% 的消费者表示非常愿意为具有独特设计或文化内涵的中国品牌产品支付更高价格。
因此,那些能够精准捕捉用户情感需求、传递文化内涵的品牌,往往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产生 " 非它不可 " 的归属感。报告显示,品牌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坚持、冒险探索精神的倡导、对小众文化的支持等品牌文化元素有利于唤起消费者的共鸣。
中国品牌所构建与传递的东方美学,正在褪去 " 形骸 " 表象,进阶为文化叙事、情绪共鸣与身份认同的
载体,驱动中国品牌完成从符号堆砌到文化内核觉醒的蜕变,实现文化力的全面跃升。
生活方式进阶
外国品牌习惯用标准化的全球策略打开市场,却忽略了中国消费者独特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而中国品牌,与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原生适配。从厨房场景的油烟,到养生场景的中式习惯,再到美妆护肤场景的肤质细分,中国品牌直击中式生活痛点,以创新重写本土场景答案。
报告显示,消费者认为在美食烹饪、美妆护肤、养生保健场景中,中国品牌比国际品牌更能满足需求。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适配,让中国品牌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构建起独特的品牌与消费者共生共荣的关系。
全球化进阶
中国品牌出海的成功不仅依赖高质量产品和技术实力,更需要系统化的营销建设和对海外市场的 适配。这表明,品牌出海已从 " 供应链优势 " 走向 " 全链路运营能力 " 的比拼,尤其是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与文化沟通上的在地融合,决定了品牌能否真正进入目标市场的主流人群与长期选择中。换句话说,中国品牌的下一阶段出海,不只是走出去,更要 " 走进去 "。
要实现 " 走进去 ",能让中国品牌实现 " 超越式进化 " 的,不再只是模仿与成本控制,而是能把传统文化转化为新表达,把科技创新变成生活体验。从 Made in China 到 Lived by the World,中国品牌靠品牌力赢得世界共鸣。
持续创新:中国品牌未来发展的行动建议
针对如上的五大维度,报告还提出中国品牌未来发展的五点行动建议,希望这五点建议能进一步指引中国品牌的跃迁与进化。
第一,用文化构建品牌人格,打动消费者心智。今天的品牌竞争,已经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有 " 文化共鸣力 "。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文化表达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只是包装设计,更期待品牌能讲出打动人心的故事与理念,体现身份认同与情绪共鸣。
第二,打造产品力 + 设计力的双驱动溢价模式。随着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品质的信任提升,愿意为 " 性能 + 设计 " 买单的意愿显著增强,溢价不再只属于国际大牌,中国品牌也可以 " 值更高的价 "。
第三,以本土场景为锚点,做 " 最懂生活 " 的品牌。许多国际品牌难以适配中国厨房、养生、独居等生活细节,而中国品牌正是在这些被忽视的 " 生活角落 " 中,赢得了用户认同。真正的品牌,不是复制别人,而是定义自己人的生活。
第四,年轻化表达机制,让用户参与品牌共创。Z 世代更愿意与 " 有态度、有玩法 " 的品牌互动。他们期待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参与感与表达感,他们不只是消费者,更是品牌的合伙人与话题共创者。
第五,从可选到首选,中国品牌需走向 " 决策起点 "。品牌从 " 工具型 " 价值走向 " 关系型 " 黏性,关键在于能否进入用户的消费决策体系,从 " 偶尔选 " 变为 " 默认选 "。
而这五点建议,正来自于知萌中国品牌趋势战略方法论,即围绕趋势产品力、趋势品牌力、文化传播力、生活场景力和全球影响力,实现从产品实力到全球表达的系统进阶。
来源:肖明超 - 趋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