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作为 2024 年 " 蔬菜顶流 ",到了 2025 年的今天,热度仍在增长。
2024 年,# 羽衣甘蓝 # 话题光是在抖音,就取得超 14.8 亿次播放量。据 DT 商业观察统计,截至 2025 年 4 月,社交媒体上的超级食物相关词中,声量最高的是反映饮食趋势的宏观词 " 营养 ",紧接着便是 " 羽衣甘蓝 "。
羽衣甘蓝甚至火到了让农户们 " 连夜下地播种 "。2025 年 3 月,羽衣甘蓝的收购价从 2024 年的 0.8 元 / 斤,暴涨至 3.5 元 / 斤,涨幅超 300%。
同一时间里,茶饮品牌纷纷趁势推出羽衣甘蓝饮品,并挖掘出更多小众原料,如甜菜根(红菜头)、姜黄、小麦草、片仔癀 …… 通过矩阵效应,将一个新概念塞进了我们的脑子——" 超级植物 "。
" 羽衣甘蓝到底是被谁带火的?" 不少网友抱有此疑问。评论区里的回答,从奈雪的茶、沪上阿姨到茶百道,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实际上,羽衣甘蓝的爆火始于喜茶 2024 年推出的「羽衣纤体瓶」系列。该品牌首创 " 超级植物茶 " 品类,并凭借奥运联名营销,上线一个半月销量就突破了 1000 万瓶。
但在友商密集推出类似产品后,喜茶似乎这个开创者似乎又快被遗忘了。
在茶饮市场开始进入去泡沫阶段、友商们接连上市的背景下,以挖掘小众原料为核心的创新逻辑,被普遍认为是喜茶强化品牌力、留在牌桌上的的战略之一。
目前来看,羽衣甘蓝确实成了超级单品,但喜茶并没有赢。
" 喂猪菜 " 上桌了
以前,羽衣甘蓝不是给人吃的。
羽衣甘蓝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四千至四千五百年前的古罗马与古希腊文明,但长期以来,其用途是做饲料的,连观赏价值都未被正视,因为难吃,又长得不好看——像皱巴巴的大白菜。
" 苦、涩,还有点咸,外国人要这菜来做什么?"一名山东的羽衣甘蓝种植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她在 2005 年开始种羽衣甘蓝的时候,基本都是出口到国外的。自己种的蔬菜一般会自己尝尝,但羽衣甘蓝真的吃不下。坊间总说" 羽衣甘蓝是用来喂猪的 ",她是信的,也没见过有人质疑这话," 最近农场有两只小羊被羊妈妈抛弃了,我只好抱过来,喂奶的同时喂点羽衣甘蓝 "。
" 后来我才打听到,外国人真的在吃羽衣甘蓝,确切来说是榨汁喝。" 这名种植户表示。
羽衣甘蓝富含维生素 A、C、K,以及矿物质钙、铁、磷、镁等元素,与人们对羽衣甘蓝的固有认知形成反差——难看的、喂猪的、冷门的,但却营养丰富,仿佛完美切中了营销传播的每一个刺激点,同时伴随健康饮食风潮的兴起,羽衣甘蓝在社交媒体中,被健身博主和品牌方捧成了超级食物一般的存在——集抗氧化、抗炎、补钙、去火,乃至抗癌于一体。
来到国内市场,喜茶盯上羽衣甘蓝,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2024 年 7 月,喜茶推出国内首款以羽衣甘蓝为原料的饮品 " 夺冠纤体瓶 "。
彼时正值巴黎奥运会举办期间,搭载奥运热度,喜茶一边与安踏搞联名,一边在巴黎开快闪店,成功将 " 夺冠纤体瓶 " 捧成了超级大单品。后者在上线首月便售出超 350 万瓶,上线一个半月销量破 1000 万瓶——比当年刷屏朋友圈的瑞幸生椰拿铁还爆,后者的上线首月销量为 42 万杯。
喜茶在随后推出的另一款羽衣甘蓝饮品 " 去火纤体瓶 ",也取得上线首周销量超 165 万瓶、单日最高销量近 30 万杯的成绩。
如何让人们接受苦涩的羽衣甘蓝?喜茶的思路很简单,与果汁混合。" 夺冠纤体瓶 " 是羽衣甘蓝搭配黄柠檬、奇亚籽等," 去火纤体瓶 " 则是羽衣甘蓝搭配苹果、黄柠檬、白柚粒等。
为让品牌与营养消费心智强捆绑,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喜茶提出了 " 超级植物茶 " 概念,并为此品类制定了标准化操作规范,比如,羽衣甘蓝只选用整枝长度不超过 30cm,且硬茎长度在 5cm 内的部分。
同时,喜茶提出了对 " 超级植物茶 " 品类的定义—— " 来自世界各地、有健康认同且具备高价值的新鲜果蔬 ",并推出 " 超级植物图鉴 ",意图向大众强调自己是此赛道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2024 年 10 月,喜茶上线以甜菜根(红菜头)为原料的饮品 " 红菜头美颜瓶 ",延续超级植物的话题度。
说白了,无论是鲜乳 + 茶、纯茶,还是水果茶赛道,同质化都太严重了,喜茶决定自己单开一个赛道,以避免在内卷中 " 被去泡沫 "。
创新的尝试下,是急切的破局需求。
焦虑的缩影
开创 " 超级植物茶 " 赛道,或是喜茶对差异化战略的铺垫。
2025 年 2 月,喜茶发布了主题为《不参与数字游戏与规模内卷,回归用户与品牌》的内部信,宣布暂停接受事业合伙申请。
喜茶的解释为,当前新茶饮行业的 " 数字游戏 " 已走到了尽头。行业存在高度同质化、门店数量供大于求、经营效益普遍下滑等问题。过去几年里,出于资本目的、营收利润考量的价格战、盲目的门店规模扩张,都是让茶饮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与门店过剩困境的致因。
喜茶表示,2025 年将更极致地执行差异化战略," 不做低价内卷,不玩‘数字游戏’ "。
目前我们感知到的动作,除了营销 " 超级植物茶 " 概念,还有不卷联名了。据 DT 商业观察的数据,相比 2023 年,喜茶 2024 年的联名次数从 19 次减少至 14 次。2025 年截至 4 月底,喜茶仅在产品上新时有做明星联动,并没有再上线新的品牌联名产品。
" 拒绝内卷 " 的背后,是喜茶正面临的增长瓶颈。
喜茶曾花了 10 年时间将门店规模扩张至 800 家。2022 年宣布开放加盟后,截至今年 2 月,喜茶有超 4400 家在营门店。但 " 规模换效益 " 的公式,如今在喜茶这里逐渐失灵了。正如其在内部信中提到的,广泛同质化的产品品牌体验、过度的规模扩张,严重消耗用户的喜爱。
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增收不增利,乃至陷入亏损——实际上,这是茶饮行业的共性问题。
古茗招股书显示,在 2024 年上半年,其门店数猛增至 9778 家,即将迈入 " 万店 " 行列;2024 年前三季度的总营收达到 64.4 亿元,同比增长 15.6%。但即便门店与收入都在增长,古茗在 2024 年前九个月的毛利率却几乎持平。
茶百道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4 年 4 月 5 日,茶百道门店数已经达到 8016 家。但同一时间里,其订单平均零售额从 2022 年的 28.6 元,下降至 2023 年的 27.4 元;每单店日均零售额从 6927.3 元,下降至 6887.2 元。
艾媒咨询在《2024-2025 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中预测,茶饮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速,将从 2024 年的 6.4%,下滑至 2028 年的 1.5%,意味着市场趋向饱和。如果品牌还在盲目扩张,将增加亏损风险。
价格战的逻辑也相似,一味追求低价,只会有损供应链及销售效率,最终让消费者承担品控出错的后果——这均在倒逼茶饮品牌改变 " 性价比 " 的经营逻辑,往 " 质价比 "" 创新性 " 方向突围。
从去年开始,茶饮品牌纷纷加快上市进程,以获得留在牌桌上的筹码。2024 年以前,一直只有奈雪的茶一家上市了。2024 年,茶百道上市。2025 年还未过半,市场上忽然新增了 4 家上市茶饮品牌,分别是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和沪上阿姨。
而喜茶仍上市,这无疑在进一步加剧其焦虑,并引发外界关于 " 喜茶是否还有持续盈利的能力 " 的讨论。
羽衣甘蓝是喜茶焦虑的缩影,或也能成为,同质化困局分水岭的具化物。
差异化又成集体幻觉
但是," 挖掘超级植物为原料 " 策略、" 植物汁 + 果汁的口味调和 " 策略,都不难想。
什么植物才能算 " 超级植物 " 呢?在喜茶给出定义之前,于 2004 年在美国出版的《超级食品处方——改变生活的 14 种食物》一书中,有提到过 " 超级食品 " 一词,指出 " 富含健康营养成分且通常热量较低 / 具有高抗氧化活性 / 有利于预防衰老和生活习惯病的食品 " 均属超级食品。
说白了,此概念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只要能证明此蔬菜营养价值高,就能挂上 " 超级 " 前缀。
在喜茶推出夺冠纤体瓶后的短短 4 个月内,奈雪的茶、茶百道、乐乐茶、沪上阿姨等品牌,便陆续上线了 " 霸气羽衣甘蓝奇异果 "" 羽衣甘蓝清畅杯 "" 羽衣甘蓝纤体瓶 " 等传播点相似的饮品。
同样迅速问世的,还有 " 举一反三 " 的饮品。
2024 年 11 月,奈雪的茶推出以巴西莓为原料的鲜果茶。迈入 2025 年,M stand、挪瓦咖啡分别推出甜菜根拿铁、甜菜根紫甘蓝美式,古茗、宝珠奶酪分别推出姜黄奶茶、姜黄酒酿奶酪饮品,连盒马都推出了无花果亚麻籽轻养水。
狂欢不止于此,在小红书上 16 万 + 篇 " 超级食物 " 相关笔记中,从大众化的牛油果、石榴、榛子、藜麦,到冷门的甘草根、罗勒、黄芪、蒲公英,再到只混调料赛道的迷迭香、茴香、香草,都被网友列入了 " 超级食物 " 清单——清单越来越长,羽衣甘蓝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
喜茶所谓的创新,依旧没打破 " 亲民蔬果高端化,小众蔬果平民化 " 的思维局限——这一招在几年前油柑茶、橄榄茶走红的时候,就已被反复使用。因此,羽衣甘蓝是爆了,但喜茶又陷入了新一轮 " 创新 - 跟风 - 同质化 " 的内卷,差异化又成了另一场行业的集体幻觉。
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追逐下一个 " 超级植物 ",而在于重构品牌价值,比如在供应链板块强化原材料的种植与开发壁垒、建立专利性原料库,在消费端拓展商务、婚宴等非日常饮用场景,等等。
否则,在这场游戏里,喜茶就只能是轮流洗牌的玩家之一,而非胜出者。
来源:金角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