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囤不了太多,但理发、养生的需求一直在。
上海的清晨,一位白领在手机上操作了几下,就给自己约好了午间的肩颈按摩;景德镇的小院里,游客正体验揉泥、拉坯、绘制青花;拉萨的星空下,年轻人一边泡着藏药浴,一边远眺布达拉宫 ……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背后却串联着一张庞大而隐形的 "服务零售" 网——这是一个年规模高达 7 万亿人民币的超级市场。国家统计局从 2023 年开始专门为它设立增速指标,足见其分量。
这 7 万亿还只是狭义的服务零售的规模,它不包括人们熟悉的餐饮、酒店、医疗,而是专指那些更 " 非标 "、更依赖 " 人 " 的生意,比如足浴采耳、汉服写真、陶艺体验。它卖的不是某个实物,而是你亲身经历的 " 满足感 "。
然而,这个 7 万亿的大市场,线上化率仅有 9%。这意味着,每 100 元的服务消费,只有 9 块钱是通过线上完成的。对比一下,连标准化难题重重的医药行业,都被 "30 分钟送药 " 这样的创新模式撬动了线上化。这巨大的落差,恰恰是机会所在。
它的发展趋势也证明了其前景:当商品消费渐趋饱和,服务零售以年复合 8% 的速度增长,跑赢了 GDP,成为拉动内需的引擎之一。
可以说,7 万亿的服务零售蓝海,极有可能是未来十年中国最确定、最具潜力的内需增量场。它不仅关乎消费升级,更蕴藏着无数普通商家、手艺人 " 翻盘 " 甚至做大做强的最大机会——就看谁能率先找到线上化、规模化的密码,分到属于自己的蛋糕。
为什么说中国是
服务零售的 " 天选之地 "?
放眼全球,你可能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地方,能像中国这样,服务零售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 " 接地气 " 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光是上海陆家嘴 30 分钟车程的消费圈内,就有 15 万家服务零售门店、1 万家自助设备、100 万个可以享受的服务类目、20 万手艺人。甚至有归国朋友感慨:在美国一年没 K 歌,但国内的按摩、足疗、采耳、美甲一应俱全,方便程度超乎想象。
这种 " 只有中国有 " 的服务生态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 " 天时地利人和 " 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顾上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90 年代的日本韩国,当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大关,服务消费便迎来爆发期。2019 年,中国跨过这道关键门槛,生活方式正悄然转变,服务消费开始加速渗透。
当 " 吃饱穿暖 " 不再是首要问题,人们自然开始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于是,陶艺、养生理疗、汉服体验等能带来即时满足和幸福感的服务,不再只是 " 享受 ",而是 " 刚需 "。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片土壤还为服务零售的爆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设施。
一面是" 银发浪潮 "带来的刚需,老龄化进程直接催生了庞大的养生理疗等健康服务需求。另一面是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让 " 即时服务 " 触手可及,尤其是曾经被忽略的下沉市场。
美团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过去三年,中低线市场(284 个城市,近 3000 个县城)的服务消费连续保持 90% 的增速。
线上化抹平了地域落差,小镇青年也能随时享受剧本杀、自助台球等潮流体验。这种 " 下沉 " 市场的 和广度,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 " 蓝海 " 增量。
服务零售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打破了商品消费的 " 天花板 "。衣服、化妆品囤多了总会饱和,但人们对快乐、体验和幸福感的追求没有止境。这也解释了为何狭义的服务零售市场(不含餐饮酒旅医疗)增速(年复合增长 8%)能跑赢 GDP,且线上部分增速更快(年复合增长率 38%)。
本质上,这是一个 " 人 " 的市场,是靠 " 人力 ",做满足 " 人 " 的幸福感的生意,它也因此具备了海纳百川、吸纳就业的独特优势。
美团 2024 年的统计显示,按摩足疗行业手艺人 700 万、发型师 400 万、美甲师 240 万;过去十年,整个狭义服务零售领域年均新增就业 741 万人。
当智能制造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部分传统就业岗位,服务零售正成为吸纳劳动力、稳定民生的重要 " 蓄水池 ",让无数手艺人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体面生计。
国家统计局 2023 年开始披露服务零售的增速,虽然口径更偏广义(也包含餐饮等),但信号已经很明确:政策和市场都看到了这片蓝海的潜力,也宣告了服务消费新时代的到来。比起多买点 " 东西 ",人们开始更愿意为 " 体验 " 买单了。
" 水大鱼小 " 怎么办?
把生意 " 搬上网 "
然而,这片蓝海也面临挑战。
这个 " 水深 "7 万亿的市场,本该是千帆竞渡,现实是,上 " 百亿规模 " 的企业仅有 3 家,典型的 " 水大鱼小 "。
反观隔壁的餐饮江湖,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们短短几年便狂飙突进,万店品牌都不新鲜;酒旅、医疗健康领域,规模化巨头更是比比皆是。
服务零售为何难养大鱼?问题出在哪儿?
可以和商品零售做个对比,比如,生产口红只要配方工艺成熟,机器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出标准品。但服务零售的核心是人——让每个足疗技师精准找到穴位、掌握力道;让每位发型师都能剪出令顾客满意的发型——难度远高于标准化商品生产。
所以说,服务高度依赖人的技艺和经验," 非标 " 特性制约了规模化扩张的速度。
试想,开一家店靠手艺,开十家店靠店长,开百家店呢?美团的调研显示:传统服务业一旦突破百家门店," 人肉 " 管理模式极易失灵,管理者难以及时掌握经营全貌,扩张往往意味着失控。
服务零售的 " 水大鱼小 " 困局,根源在于非标特性与落后管理模式下的低线上化率。7 万亿市场,线上交易额只有 6400 亿,线上化率仅 9%。
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服务零售的商户还依赖街边招牌、熟客介绍,很难被新客发现和信任。尤其对习惯了 " 消费前查攻略、比价格、看评价 " 的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尤其是Z世代)来说,几乎等于主动放弃年轻客流。
不过,结构性的难题,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谁先破局,谁就能吃到下一波增长的最大红利。
破局核心在于真正把生意 " 搬到线上 " ——不仅是开个链接、导个流那么简单,而是要重构用户的信任机制与消费体验。
服务的最大难点,是 " 看不到、摸不着 "。该怎么解决?先让服务透明化、流程可视化。例如美团 " 安心学 " 次卡团购,会把服务环节逐项拆解,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懂自己买了什么,避免和预期不符。
如今用户习惯在决策前 " 做功课 ",查攻略、看评价已经成为默认动作。那就将" 信任 " 线上化,美团平台上积累的海量真实评价,本质上就是一种信誉背书,让消费者更有信心、也更容易做出选择。
这 " 两板斧 " 下去,服务供需之间的 " 错配 " 自然会少很多,尤其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信任感。
先行者已经吃到了红利。如藤野造型通过视频展示环境与流程后,到店转化率显著提升;青岛啤酒博物馆引入剧本杀并打通线上预订后,节假日无需排队,年创收 2 亿元。
效果已经显现,美团基于行业趋势预测:未来五年,服务零售线上化率将迎来大爆发,跃升至 25%。16 个百分点的增长意味着什么?以当前 7 万亿市场为基数,将释放出约1.12万亿的增量市场。
同时,线上化是连锁化的基石。美团预计,未来五年,300个千店品牌将从这片蓝海中诞生。
快生意、慢生意,
都能活得好
万亿增量的市场大门已然敞开,线上化、AI 的浪潮正席卷服务零售。
但别误会,这波技术红利的目标不是颠覆行业本身,更不是搞千篇一律的 " 流水线 ",而是为两类生意递上不同的工具——让追求快速周转、规模复制的 " 快生意 " 跑得更快,也让倚重独特手艺、精耕细作的 " 慢生意 " 沉淀得更深——无论快慢,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意之道。
对于 KTV、健身房、台球厅这类重资产业态," 快 " 的核心在于,向时间要增量,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的价值。
想想看,是不是有很多传统的服务零售生意,被 " 整块 " 时间捆绑,比如,KTV 按包夜卖、按摩按套餐走,空置率高。
魅 KTV 的解法很聪明:按小时甚至自助化销售,这样,工作日下午这类闲置时段也能产生真金白银。
类似的逻辑还催生了自助经济的爆发:只有保洁阿姨值守的自助棋牌室、24 小时营业的自助台球厅、无人值守的健身房 …… 它们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把原本闲置的服务供给和碎片化需求精准匹配,让资产利用率最大化。
如何把宝贵的 " 人力 " 用在刀刃上,是快生意的另一个核心命题。
这时,AI 就派上了用场。美团推出的 AI 数字员工,像 " 客服专员 "、" 排班专员 "、" 生意店长 "、" 运营专员 ",就是为这类生意量身定制的 " 加速器 "。
藤野造型近千家门店的庞大体量,接入美团的 AI" 帮预约 " 后,今年 " 二月二 " 这种理发高峰日,预约量周同比暴涨 270%。这省下的不仅是前台时间,更是规避了潜在的客户流失风险。
AI 客服专员更是个 " 夜猫子 ",5 万家教育机构接入后深夜咨询秒级响应,夜间留咨率暴涨 40%;顾家家居 2000 多个线上店铺全天候靠 AI 接待,留资率涨了 20%。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让AI搞定 " 重复劳动 ",释放人力去创造真正差异化的服务价值。" 时间碎片化 " 叠加 " 人力高效化 ",这是 " 快生意 " 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零售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于那些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的 " 手艺 " 和 " 温度 ",即 " 慢生意 "。
过去,手艺的价值被锁在线下,手艺人换个地方就得从头再来。现在,平台正让这些 " 手艺 " 变成可积累、可流通、甚至可溢价的 " 数字资产 "。美团为美甲师、发型师、陶艺师等手艺人搭建的 " 线上档案 ",就有很多鲜活的例子。
来自深圳藤野造型的发型师汤尼,2019 年入驻美团手艺人板块后,持续 " 晒 " 作品、攒评价,他的 " 数字名片 " 吸引了众多慕名消费者,月收入也随之突破了 5 万元。
即使是 " 慢生意 ",适度标准化也能放大价值。足疗领域的 " 巨无霸 " 郑远元,其拥有近 9000 家门店的核心武器之一,就是把看似 " 非标 " 的足部护理,做到极致标准化:从服务流程到技师话术,全部规范化,甚至建立了自有培训学校确保全国服务的一致性。
在这个过程中,美团提供的线上展示、评价体系和精准流量,成为郑远元将标准化服务触达更广用户、特别是中低线市场(近 3 年月交易用户年复合增长率超 80%)的高效通道。
这印证了慢生意的核心:通过 " 手艺可视化 " 和 " 口碑资产化 ",把手艺变成看得见、传得开的品牌价值。当手艺脱离地域束缚成为流通资产,小微创业和特色业态的成长门槛就进一步被拉低了。
平台角色:
不只是连接,而是成就 " 人 "
无论是帮快生意 " 挤 " 时间,还是帮慢生意 " 攒 " 手艺,美团在服务零售这盘大棋里的角色越来越清晰——它依托 630 万商户、沉淀 50 亿订单、深耕 200 多个细分行业,想做的是行业的 " 水电煤 "。它一方面提升服务透明度、标准化流程,帮商家更好接住流量;另一方面,通过用户评价体系、算法匹配机制,让用户少踩坑。
当商品消费的热潮逐渐平缓,服务零售的价值正在放大:对消费者而言,它是 30 分钟生活圈内触手可及的即时满足感;对千千万万的手艺人和创业者来说,它是低门槛就业与扩张的新通路;对中国经济而言,它是关乎实实在在的民生就业和消费升级的确定性力量。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让 " 人 " 更好地被看见。AI 数字员工也好,手艺人档案也罢,本质都是为了让服务变得更可及——无论是提供服务的商家和手艺人,还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在这个 7 万亿的大生态里,更高效地连接,更愉悦地交互,更体面地赚钱,更便利地生活。
这才是服务零售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是一场冷冰冰的效率革命,而是关于 " 人 " 的温暖生意,也是它未来十年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
来源:定焦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