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热到全国第一了 "" 北京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 "" 东北大学生热到睡不着觉 "……
夏天似乎才刚开始不久,高温新闻就开启了刷屏模式。
身处杭州的小巴,已经 " 历劫 " 了 11 个高温天,还是 24 小时不间断的程度——白天最高温度在 37 ℃— 39 ℃,局部 40 ℃以上,晚上最低温度也至少在 30 度以上。
而在杭州之前,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早在 6 月底,就接受过这样的 " 高温洗礼 "。就连东北也无法幸免:哈尔滨 35 度,长春 36 度,甚至漠河都预报了 37 度。
再往前推,美国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仅在 6 月 23 日当天,美国就有近 40 个城市创下历史同期高温纪录,部分州已出现电网超负荷、火车晚点、医院急诊量攀升等连锁反应。
日本东京在 6 月中旬创下罕见高温纪录,日本气象厅预计今年 " 酷暑时间 " 将延续至 9 月。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气温在更是在 4 月就飙升至 50 ℃以上,拉贾斯坦邦连续 14 天 " 烤 " 在 40 度以上,柏油马路在炙热阳光下融化成黏稠液体,农田如龟壳般裂开。
热浪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宣告一个气候新纪元的到来。
印度:高温天气致道路现海市蜃楼
灾难性的高温浪潮
也许在未来的数年里,我们很可能将持续生活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 " 更热 " 的世界里。
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清晰指出,2023 年是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2024 年再度刷新纪录,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 1.55°C。
今年,纪录的打破又进入了一个新高度。
2025 年 1 月份,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 1.75°C,已经成为历史上最热的 1 月份。
有意思的是,这还是在地球经历自带降温功效的拉尼娜现象下发生的,而在 2024 年的 1 月份,地球经历的是自带升温效果的厄尔尼诺现象。
此外,有报告指出,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比以往多出至少一个月的极端高温天气。而且通过对 2024 年 5 月 1 日— 2025 年 5 月 1 日的气象数据分析发现,这期间全球共发生了 67 次极端高温事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将持续攀升,热浪将成为更多地区的 " 标配 "。
有外国学者模拟了 60 年后不同城市的气候,便于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倘若人类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发生大的转变,那么在 2080 年前后,北京会变成现在的河南新乡,而新乡会变成浙江的诸暨,诸暨的气候则将像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最高气温可达 50°C)。
根据预测,未来的上海也将面临和诸暨一样的 " 境遇 ",重庆和成都的气候则会变得和现在的广西百色相似,而广东的大部分城市在未来 60 年的气候,甚至在当今世界找不到 " 参照物 "。
而从更长远的时间范围来看,高温甚至将影响一个城市的宜居与否。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最坏情况下(持续目前的碳排放量),到 2120 年,中国将有 22% — 26% 的沿海土地相对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9% — 11% 的沿海人口将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沿海城市也将是极端天气(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光顾的热门地点。
从某种程度而言,极端高温不再只是气象学意义上的事件,而是一种公共生活的背景板,渗透进每一个人的日常。
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民众顶烈日外出
在热浪中摇摇欲坠的经济链条
就像有城市开始主打 " 夏天不超过 30 度 " 的广告标语,气象不再只是生活对话里的调剂,也成为经济预测里的关键参数。
当室外温度达到 50 度,通常工厂内部温度会直冲 60 度,工人可以躲到阴凉处喘口气,但机器可没这福气。
通常来说,一台精密设备在 30 度环境下能用 20 年,到了印度,寿命直接腰斩至 10 年以下,因为高温加速了设备折旧,推高了维护成本。连马斯克都临时取消了访印计划,坊间戏言:" 特斯拉怕的不是印度政策,是怕电池在车间自燃。"
在中国,随着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频发高温橙色预警," 白天停工、夜间开机 " 已成为一线工厂的现实写照。" 有了去年的经验后,我们今年已经开始把部分制造环节移至夜间,以避免高峰期停电带来的停产损失 ",一家江苏车企的工程师说道。
不少餐饮店、物流园、超市等也转为 " 凌晨送货 " 或 " 夜间配送 "。济南一家连锁快餐店的店长就无奈表示,公司不得不推迟部分送餐服务,部分订单量锐减近 20%。
绿色和平机构通过对 2019 — 2023 年 8 家主流快递企业的业绩分析还发现,高温热浪会显著影响企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如果全国各地极端高温天气(日平均气温超过 32 ℃)增加 10 天,上市企业的 ROA 便会降低 1.38 个百分点。
高温带来的连锁反应还远不止于此。以去年同期的数据来看,一方面像与 生产密切相关的半钢胎开工率、钢铁行业的高炉和电炉开工率,以及和基建走势相关的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均处于同期低位,蓝领用工量也有所回落,而工业品价格可能在开工收缩的情况下面临反弹。
另一方面,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数据,极端高温不仅会抑制工业用电与生产效率,拉低 PPI 水平,还预计将拉动鲜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价格上行,短期内推动 CPI 上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预测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 1 摄氏度,会导致主要粮食作物减产 19.7%,到 2040 年,高温将使全球粮食减产 30% — 40%。
一般来说,农作物都有各自的耐受温度,比如小麦 26 度,水稻 34 度,玉米 38 度。如果极端高温频发,自然就会影响这些农作物的产出,进而影响物价水平。
山西运城,高温天气下收割机加紧抢收小麦
说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 或许就是挣得更难,花得更多了 "。而要说高温对于普通人的影响,更能即时感受的,是身体运行的错乱。
美国一项基于 190 万人的追踪调查显示,气温越高,人们越容易烦躁。与 10 — 16 度的日平均气温相比,温度高于 21 度会减少喜悦、幸福等积极情绪,增加压力、愤怒等负面情绪,还会让人感觉到疲劳和精力不足。
在医学上,这种 " 情绪中暑 " 的情况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在极端情况下,情绪中暑还会导致冲动性自杀,所以说," 热死了 " 有时候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图源:小红书
热浪催生的 " 新刚需 " 经济
尽管高温带来诸多不便与隐忧,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热浪催生的 " 新刚需 " 经济也正在迅速壮大。
首先是制冷设备的市场增长。
能源研究机构 Ember 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美国和印度全球三大电力市场,夏季热浪导致电力需求增加了数十太瓦时的电量。与前一年夏季相比,美国空气冷却需求增长了 37%,中国增长了 31%,印度增长了 19%。
到了今年,刚过去不久的 618 大促数据就生动反映了这一需求。6 月 20 日以来,苏宁易购在北京、天津、河北的空调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达 68%、83% 和 65%。京东 618 期间,AI 节能空调、新风空调等空调趋势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 5 倍,中央空调多联机销售额同比增速超 220%。
还有更多的小物件式的刚需品迎来高增长。
京东 618 期间,原纱防晒衣成交额同比增长 150%,超高倍防晒霜增长 140%,户外防晒皮肤衣、脸基尼、遮阳帽 + 防晒口罩两件套等更多防晒品类成交额同比翻倍。
主播在直播间推荐各类防晒衣
随着气温的升高,《纽 · 约 · 时 · 报》甚至将个人风扇描述为 " 新的必备品 " ——从现在到 2033 年,个人便携式风扇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近一倍。尽管《柳叶刀》杂志警告称,当气温超过 35°C 时,电风扇无法有效显著降低体温,建议通过绿色建筑、城市绿化等环境降温措施辅助。
说到这,热浪也正催生或推动一批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发展。
比如高温适应性建筑材料(如隔热涂料、反光屋顶)、气候智能穿戴设备、绿色降温方案等技术如今正被重新评估与推广。
2024 年,彭博新能源财经追踪了超过一千笔交易,数据显示,气候科技公司从风险投资 / 私募股权(VC/PE)共筹集到 51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低碳能源和低碳运输公司。
切换视角从更眼前的生活方式来看,不少人也正在寻找创新的居家社交和户外方式。
在小红书上,# 避暑好去处 # 的笔记数量已突破 10 万条,避暑青旅、森林民宿、高海拔山地营地,成为年轻人的 " 清凉桃源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 6 月中旬以来," 避暑游 " 搜索量同比上涨超 664%。
在当下的 " 新气候 " 时代,高温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新经济形态的诱发器。未来,谁能率先找到 " 热时代 " 的适应逻辑,或许谁就能建立起真正的结构性竞争力。
而作为普通民众,除了客观理性地了解事实真相、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之外,我们每个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对低碳产品及环保行为的选择,也都有可能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决策。
来源:吴晓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