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超级 IPO,来了。
7 月 16 日,华电新能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公司上市首日较发行价 3.18 元高开 73% 报 5.5 元 / 股,开盘不久新股两度大涨临停。截至上午十点,华电新能总市值突破 4000 亿元。
180 亿元的募资金额,也一举刷新了中策橡胶实际募资额 40.66 亿元所保持的纪录,使华电新能成为 2025 年 A 股最大 IPO。
作为央企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华电主要的新能源平台,华电新能的资产全面覆盖国内风光资源丰沛和电力消费需求旺盛的区域,是国内最大新能源公司之一。
截至 2024 年,华电新能控股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 6861.71 万千瓦,其中,风电 3202.45 万千瓦,市场份额为 6.15%;太阳能发电 3659.26 万千瓦,市场份额为 4.13%。不难看出,华电新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及发电量规模均位于行业前列。
按这头新能源 " 巨无霸 " 的计划,此次 IPO 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后,将投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用于风光大基地项目、就地消纳负荷中心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项目和绿色生态文明协同发展项目建设。
如下图所示,项目投资总额高达 804.46 亿元,远超 180 亿元的募集资金规模。但华电新能表示," 如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不能满足募投项目投资需要,缺口部分将由公司自筹解决。"
图 /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概况 来源 / 华电新能招股书融中财经截图
跑出这头巨无霸的所在地福建,同样闯进大家视线。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港股最大 IPO 宁德时代同样来自福建,除此之外,舒宝国际、吉宏科技、容大合众、安井食品、一品威客、联掌科技、因立夫等多家来自福建的企业陆续登陆二级市场。
如此一幕幕,不过是闽企叩响资本市场大门的缩影。
霸新能源 " 巨无霸 ",再闯二级市场
随着开盘钟声落下,华电新能的市值顷刻直冲 3000 亿元,除了刷新 " 年内 A 股最高纪录 " 外,也把 " 新能源最大 IPO" 的标签牢牢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版图上。
于华电新能而言,如此庞大的体量并非一蹴而就。
回溯历史,华电新能的崛起是中国华电十余年来新能源板块不断整合、不断进化的结果。
华电新能的故事要追溯至 2004 年。这一年 10 月,中国华电在福建省设立全资子公司 " 华电福建发电有限公司 ",以管理福建的水电、火电以及核电。其后,该公司更名为华电福新能源有限公司,并与华电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改制,成立了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 " 华电福新 "),而这正是华电新能的前身。
此后多年间,中国华电将全国的风电及其他新能源项目陆续划入华电福新,使后者成为中国华电旗下清洁能源平台,并于 2012 年 6 月带领华电福新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彼时,华电福新募集资金约 25 亿港元。当时,时任华电福新董事长黄宪培表示,华电福新的电源结构呈现 " 水火互济、风核并举 " 的特点,增长潜力大," 这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清洁能源的投资建设、购买风力发电设备、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和一般企业日常运营需求。公司未来将以水电和风电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多元化发电资产组合规模,到 2015 年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多元化清洁能源公司和中国最大的上市清洁能源公司。"
在港上市后,华电福新的确如集团所愿,发展态势良好,业绩保持着稳健增长,但华电福新的价值却长期被港股市场低估。
2016 年之后,华电福新的股价更是不断探底,长期徘徊在 2 港元 / 股上下,市盈率难超 10 倍,市净率更是几乎停滞在 0.8 倍,远低于 A 股同类型上市企业。不仅如此,在港股低流动性下,华电福新的股权融资能力也被制约。
因此,为提高中国华电未来新能源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和效率,从根本上破解上市平台的股本融资瓶颈,一场针对华电福新退市的筹备在 2020 年前后悄然进行。
而在港股价值被低估的不只有华电新能,自 2019 年起,在港股上市的新能源企业接连私有化,中国电力清洁能源、中电绿色清洁能源、哈尔滨电气、华能新能源等企业先后从港股退市。
在这股退市浪潮中,华电福新业按下 H 股交易终止键。
2020 年 6 月 1 日,华电福新发布带有确切意图的要约公告称,由其控股股东中国华电全资拥有的福建华电福瑞提出按每股 H 股 2.5 港元收购价私有化公司。仅历时 4 个月,华电福新私有化交易完成,2020 年 9 月,华电福新从港交所退市。
华电福新从港交所退市后,中国华电进一步加快了新能源资产重组步伐。在华电福新私有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以华电福新子公司华电福新发展为主体,完成了多次资产重组。
2020 年 11 月,在华电福新退市不足 3 个月之际,中国华电将 26 个区域 154 家单位、总装机逾 1600 万千瓦,总资产过千亿元的风光电资产全部注入华电福新发展,并于 2020 年底完成首批资产重组。
2021 年 5 月 24 日,中国华电旗下的华电国际发布公告,拟出资 212.37 亿元认购华电福新发展的新增注册资本 58.97 亿元,取得其 37.19% 的股权;同年 6 月 30 日,华电国际将其控股持有的 27 家新能源公司和间接持有的 10 家新能源公司股权及资产全部出售给华电福新发展,完成约 800 万千瓦的风光电资产交割,标志着本轮第二批重组圆满完成。至此,华电国际通过大比例参股华电福新发展,推动新能源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的态势也初步形成。
同在 2021 年," 华电福新 " 正式更名为 " 华电新能 ",并进一步整合中国华电旗下新能源资产。招股书显示,2021 年到 2024 年上半年,华电新能共收购了中国华电旗下 10 家企业的控制权或资产。
2022 年,华电新能正式开启 " 回 A" 之路,这一年 7 月,华电新能预披露招股书。2023 年,华电新能获上交所受理,时隔多年,华电新能终于推开上交所大门,成功登陆 A 股市场。
钟声已远,征途未尽。虽然华电新能成功再闯 IPO,但新一轮闯关显然刚刚开始。
340 亿,卖电撑起一个超级 IPO
把镜头拉远,华电新能的轮廓在资本市场上愈发清晰——一艘自中国华电内部驶出的巨型新能源航母,正以每年新增千万千瓦的速度在风与光的疆域里扩张。
招股书显示,2021 年— 2024 年,公司营收持续增长,分别为 217.4 亿元、246.7 亿元、295.8 亿元和 339.7 亿元。2021 年— 20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分别为 72.5 亿元、85.2 亿元和 96.2 亿元;直到 2024 年因补贴退坡与平价电价全面落地,盈利短暂回落至 88 亿元。即便如此,华电新能依旧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作为中国华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 规模 " 是华电新能身上最醒目的标签。
目前,华电新能存量项目规模领先,是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截至 2024 年底,公司控股装机容量已攀升至 6861.71 万千瓦,其中风电 3202.45 万千瓦、太阳能 3659.26 万千瓦。按装机容量计算,华电新能在国内风电行业市占率超过 6%,太阳能发电行业市占率超过 4%。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体量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获取新资源时的竞争力,更在于建设阶段可凭借规模议价,从供应商处锁定高性价比设备,压缩造价;运维环节则通过联合备件与集约管理,持续提升存量资产效率。庞大的存量资产为快速扩张提供缓冲,使公司即便在短期内密集开工,也能维持整体业绩稳健。
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和技术实力优势,华电新能以规模化开发项目为主,坚持以成规模、成建制推进项目开发建设的思想,发挥大平台优势,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和影响力。
然而,规模狂奔的另一面是高负债与高应收的 " 双高 " 压力。
截至 2024 年,华电新能的资产负债率已升至 73%,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期应收账款余额突破 450 亿元,远超全年营收,其中九成以上为可再生能源补贴。数据显示,2022 年— 2024 年,华电新能应收可再生能源补贴款账面余额占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比例分别为 92.85%、92.34% 和 92.73%。补贴回款周期的拉长,叠加平价时代电价下行,使华电新能的现金流持续紧绷。
从业务结构看,风力发电仍是华电新能的 " 现金奶牛 ",2024 年贡献了 67.52% 营收,毛利率长期维持在 50% 左右;随着太阳能发电业务板块期末装机容量不断上升,其各年度收入规模亦呈现上升趋势,2024 年末已增长至 32.48%,成为第二大增长极。
股东层面,中国华电通过全资子公司华电福瑞与华电国际合计控制华电新能 83.43% 股权,牢牢掌握这艘新能源航母的方向盘。此前,在 " 十四五 " 期间,中国华电计划新增 7500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而华电新能作为其唯一整合平台,将承接其中绝大部分增量。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公司装机规模有望突破 1 亿千瓦,再造一个 " 华电新能 "。
闽企,排队 IPO
摘下 "2025 年 A 股最大 IPO" 光环的华电新能,其实只是闽企今年搅动二级市场热潮的序章。
早在其之前,同样来自福建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于 2025 年 5 月赴港二次上市,募集资金净额数百亿港元,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上市募资额。而宁德时代同时也是福建宁德最耀眼的 " 招牌 "。
宁德时代的高速发展如同强力磁石,数年间吸引大批产业链企业在宁德扎根生长,形成了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这些企业涵盖了电池材料、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等多个环节,不仅为宁德时代提供了稳定的供应链支持,也为宁德市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在宁德时代的带动下,宁德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宁德,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高地,全市已形成 " 材料—工艺—设备—电芯—模组—电池包—电池管理系统(BMS)—新能源 —电池回收拆解—材料循环再生 " 的锂电全产业链。2023 年世界储能大会上,宁德被授予 " 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 " 称号。
在 " 以投促引、以投促产 " 这条路径上,宁德市也走在前列。今年 1 月,宁德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斥资 2 亿元参与投资宁德时代碳中和基金。据悉,宁德时代碳中和基金设立于 2024 年 9 月,是由宁德时代专业化投资团队联合多家地方国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宁德交投相关负责人介绍,投资碳中和基金,能够加强交投集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投资韧性,强化宁德交投基础产业与碳中和、新能源领域的协同效应、产投能力。
顺着宁德身后望去,福建在发力科创金融这条路上,已逐步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生态。
作为国内最早引入风险投资的省份之一,福建的 " 耐心资本 " 积淀深厚。其源头可追溯至 2000 年——彼时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省内首家国有 机构 " 福建华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即福建省创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前身),由此开启了本土 的探索之路。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福建持续完善其科创金融体系。2024 年 11 月,《福建省促进政府引导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明确提出构建 " 上下联动、横向协同 " 的政府引导基金矩阵:计划到 2029 年,以 100 亿元省级政府投资基金为基石,撬动形成 300 亿元功能类基金群(聚焦基础创新与早期项目);同时以 100 亿元省产业基金为核心,联合省属企业共同打造 1000 亿元产业类基金群,为优质种子项目和科创企业提供全阶段资本赋能。
这一战略在 2025 年 5 月得到进一步深化。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政府引导基金需 "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并宣布筹设两大百亿级专项基金—— 100 亿元省级并购基金与 100 亿元省级科创接力 S 基金。此举旨在为长期资本与科技型企业构建可持续的接续机制,标志着福建 " 耐心资本 " 生态步入系统化升级新阶段。
在一级市场探索多年的福建,在二级市场也收获颇丰。
今年以来,来自福建的宁德时代、舒宝国际、吉宏科技、容大合众、安井食品等企业挥起了上市宝捶,与此同时,还有福建德尔、海辰储能、瀚天天成、乐摩物联、科拓通讯等多家闽企陆续递表正排队 IPO。
2025 年,福建还将跑出更多 IPO。
来源:融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