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大师李书福的隐忧:漂亮销售业绩背后 资金困境一直如影随形洞见
整整一天,李书福在会上没有做任何发言。这是3月6日,政协工商联小组讨论会现场。当其他委员慷慨陈词或者娓娓道来时,李书福只是安静地坐着,翻看文件,微笑,间或跟左边的委员低语几句。
外界试图打破他的平静。有记者在会后拦着采访他:“你还是 疯子吗?”李书福不急不恼:“你好像总是善于挑起一些话题,我们还是实实在在地讨论。”
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相对沉寂后,“ 疯子”李书福正迎来新一轮的大满贯。正当身怀“质疑论”的人们对其2014年的折戟念念不忘时,这个台州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奋起一击。
2016年2月3日,吉利 正式发布公告称,在 市场环境持续低迷的2015年,吉利 逆势崛起,销量突破50万辆大关,实现22%的增长。吉利 计划2016年销售60万辆,增幅约为18%。
吉利集团旗下的沃尔沃 集团于2月18日公布的数据则称,2015年该集团实现营业利润66.2亿瑞典克朗(约合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两倍;营业收入达1640亿瑞典克朗(约合192.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9.2%。
单从表象来看,吉利今日已经成为蒸蒸日上的 帝国。收购沃尔沃,表明其有了国际车企的身份,消化沃尔沃则为吉利带来了品牌与品质的跨越式提升。不过在回应“吉利将进入增长爆发期”的说法时,李书福态度谨慎:“我们在打基础,练内功,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这很重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在看上去很美的表象背后,吉利仍有隐忧,“吉利现在处于喜忧参半的阶段,喜的地方是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都有提升,市场占有率也在提升;忧的地方在于它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剑客
北京市东部近郊有一处颇为隐秘的地方,虽名为“重兴寺”,寺却早已不在。年深日久,这一带已变成汽配城、刨花板市场以及市政规划的绿地公园,“重兴寺”三个字则更多成为一个公交站名。吉利 最古老的一家4S店即选址于此。这家有着20余年店龄的4S店,是吉利在北京最早一批经销商,也是随着中国 市场起落多年难得存活至今的一家自主品牌4S店。
与破败杂乱的外景相比,店里的销售情况红火。目前吉利车型各系皆获得不俗的市场表现,其中又以博瑞、新帝豪和新远景表现突出,跃居主力车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于去年4月上市的博瑞,已然经过八个月的销售周期,仍无任何终端优惠,这在自主品牌中很是少见,在吉利几代同堂的4S店里,它也相当打眼。店里一位销售告诉记者,即便如此,购买该车型还要预约。
自2014年7月吉利新帝豪上市以来,这家民营车企又开始了“向上曲线”。
作为吉利 近两年主要车型之一,从2013年开始,帝豪已突破月度销量2万辆大关,成功跻身“万辆俱乐部”。但盛名之下却也因四年未换代而遭遇瓶颈,新帝豪上市后才重回高点,2015年帝豪以206226辆销量获得自主轿车市场冠军。
吉利另一车型远景则于2015年销售121969辆,同比增长264%,位居自主品牌轿车市场第四位。吉利引以为傲的战略车型博瑞,则在2015年突破了月销量5000辆大关,成为年度最畅销自主品牌B级车。2016年1月,博瑞销量突破6000辆,官方认为这意味着吉利 乃至自主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实质性突破。即将于今年一季度上市的博越,则“车未至而声已闻”。不出意外的话,以新帝豪、博瑞和博越组成的吉利新“三剑客”已然形成。
产品畅销得益于几方面原因。一是产品体系的规划及建立。实际上,尽管过去数年间吉利因销量落差几度人事动荡,导致包括赵福全、孙晓东等人的相继出走,但这些曾经的“空降兵”在吉利的体系化建设过程中仍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沃尔沃的技术嫁接整合。国内 厂商90%造型都是外包出去由海外设计团队设计,但造型和工厂衔接部分仍有很大欠缺,这也是很多国内车企推出漂亮的车型概念却难以落地的原因所在。目前只有两个厂商实现了“所见即所得”,一是长安,二是吉利。吉利在瑞典成立的设计研发中心,既为吉利服务也为沃尔沃服务,由此很好地解决了吉利的研发短板。“早期吉利做过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但是在实现过程中遇到很大挑战。最近推出的博瑞、博越都是沃尔沃资源整合的结果。”分析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博瑞这款被誉为“沃尔沃的国产版”的B级车,即实现了造型与工程的完美衔接。
李书福如此解释吉利增长与沃尔沃反哺的关系:“吉利 和沃尔沃在安全技术和 里空气质量的技术,是有紧密的合作的。还有,在小型 的基础架构模块开发上,是有合作的。”
让李书福有底气的还包括吉利在研发和创新上的投入。“我们现在在研发上有一万多人,一年投入上百亿资金。”李书福告诉本刊记者。吉利内部高管称,吉利去年投入27亿元人民币建立造型中心,现在其产品造型设计都要PK——目前,吉利 拥有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洛杉矶四大造型中心,并拥有哥德堡、伦敦、杭州湾三大研发中心。
资金难题
漂亮的销售业绩背后,李书福仍有心事难解。
2015年第四季度,吉利控股集团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司债公告。这份文件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及201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3.64%、74.35%、74.90%和74.99%,在吉利20亿元人民币的当期债券发行完成后,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水平将由2014年年底的74.90%增加至75.19%,母公司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则将由94.74%增加至95.15%。
数年前,为了控制风险,吉利曾设置了65%、最多不能超过70%资产负债率的“安全底线”。但这条安全底线并未守住。吉利收购沃尔沃前后的三年时间,负债总额呈爆发性增长:2008年为47.8亿元,2009年为160.5亿元,2010年激增至710.7亿元,此后负债一路飙升,2013年吉利控股负债总额升至938亿元,2015年上半年突破1000亿元。吉利 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年底的资产负债率为62%,吉利控股集团在合并吉利 和沃尔沃轿车报表后的2010年年底资产负债率则为73%。
在吉利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困境一直如影随形。有公开报道称,2008年前后,为缓解资金压力,李书福曾求助于贝恩投资顾问(中国)有限公司,意欲低价出让吉利集团股权,遭对方拒绝。2008年年末,李遇到前高盛集团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此人曾任福特 董事职位多年,吉利能成功收购沃尔沃,跟此人力挺不无关系。一年后,桑顿推动高盛以3.3亿美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吉利 (00175.HK)。此举一石二鸟,既解决了吉利当时的资金链问题,也为吉利收购沃尔沃赢得了信任筹码。
不过,在行业分析师看来,吉利更大的风险恰恰在于沃尔沃。按照最初设计的沃尔沃五年规划,2015年其将实现20万辆销量,占中国豪华车市场20%份额。
李书福更大胆预言沃尔沃2010年就将实现盈利。这一预言并未如期实现。
李书福在接受采访中,将沃尔沃的失利归咎于国产进度遇阻。
的确如此,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理论上后者已是一个中国 品牌,但由于其总部仍在瑞典,中国政府仍把沃尔沃当成外资公司对待。要规避昂贵的进口关税,沃尔沃必须实现国产化,但按照相关法律条文,它必须与吉利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如此种种,导致沃尔沃首款国产车型直到2013年年底才下线,白白错失近四年时间。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二者整合进展的推进亦至关重要。曾有外媒报道称,吉利与沃尔沃分歧颇多。比如就沃尔沃的品牌定位,李显然并不希望其定位过于高冷,瑞典人则希望力保“北欧公主”的身份。在产品规划上,沃尔沃最初并不想推出S90改款和XC90这个级别的更新换代车型,最终还是李氏意志战胜了北欧人。
运营沃尔沃所需资金之巨更难以想象。沃尔沃在中国有3个工厂,成都、大庆的整车工厂以及张家口的发动机工厂,目前吉利还需要解决高企投资的后遗症。吉利收购沃尔沃过程中,大庆国资委出资30亿元人民币,当时二者签署了《股权质押协议》,约定吉利集团于今年2月前回购这部分股权。如此,吉利春节前发债被认为是筹资还债。不仅如此,从地缘上看,沃尔沃大庆生产基地远离中国任何一个 产业链条之外,堪称孤掌难鸣。“大庆的状况应该算是整个杠杆的代价。”分析师对《中国企业家》称。
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吉利集团在建工程余额分别是56.88亿元、52.11亿元、60.89亿元和58.27亿元。截至2015年6月末,其主要在建项目尚未投资金额约为68.50亿元。券商认为,未来投资支出仍旧巨大。
“吉利看上去都很美,但实际上它遇到的财务困难可能是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挑战之一。”上述人士认为。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在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张欣看来,以吉利的目前状况,眼下的负债率水平不能说明问题,要看长期趋势。“按照现在披露的指标推算的话,吉利 2015年的净利润大概在20亿港币,应该还算可以的,最起码企业是有盈利的。”张欣说。
暗礁
债务风险只是吉利的隐忧之一。这家草根出身的民营企业,还隐藏着一些内在风险。
作为一家规模并不算很大的民企,吉利的复杂性并不亚于任何一家大公司。盘根错节的关系导致内部决策的混乱,一度影响各项业务的进展。比如,产品规划的反复无常。吉利内部曾根据空白市场需求,规划多个产品项目,但经常在看过造型已经快敲定之时,项目突然被告知中止。吉利曾因此错失一些中低端细分市场。这并非个案。实际上,从吉利首款自主研发的自由舰到金刚、远景都遭遇过类似问题。这三款车型最终在李书福近乎专断的介入下,几经周旋得以落实下来。
营销体系变革亦是痛点之一。吉利2007年将品牌拆解成英伦、全球鹰和帝豪三大品牌,经过三年运营发现难以为继,于2012年宣布回归“一个吉利”。但实际上,自刘金良至孙晓东的两任营销一把手皆未能将此问题彻底解决。及至现任吉利 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才实现吉利营销体系的扁平化。但林却面临又一个无解之题。在分网走到末路之时,并网是唯一的选择。但在吉利 产品明显分为新、老两大阵营时,几代同堂又过于不合时宜。“你已经让消费者看到吉利全新的形象了,但是又让他在同一家展厅里看到那些有着老吉利烙印的老车型,其实是会削弱消费者对博瑞、新帝豪这些全新产品的认可度。”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永生认为,这是吉利目前市场层面最尴尬的局面。
怎样处理这些老车型?全部停掉并不容易。按照不少大型 公司的体制,工厂只具备单纯的生产作用,在吉利的体制当中,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处于平级,这意味着当销售公司想要停产某一款车型,如果该车型对于某个基地而言是唯一车型,该基地便不会同意停产。吉利如何有效整合基地与销售公司、研究院的关系,这是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
新的问题在于新能源。这个名为“蓝色吉利行动”的新能源计划刚一发布,即被业界认为是“放卫星”。此前,吉利已于2013年与康迪科技共同组建电动 公司,2014年又与陕西有色集团、科力远以及新大洋机电集团等合作生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合资建设混合动力系统总成技术平台以及合资生产城市微型纯电动 等。此外,吉利还将在湖南湘潭和南充落地新能源高档电动车和商用车项目等。上述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60亿元。
不过,业界多认为当下国内的新能源市场虚火。更有行业人士预测,新能源在2016年四季度会遭遇重创。“当前这个时候,企业风险防范很重要,但是目前大家普遍对于风险防范做得不够。”上述人士认为。
无论如何,今日的吉利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知天命之年的李书福近年来行踪亦愈发隐秘,言论也愈发谨慎。
“跟两年前相比,可以松口气了吗?”
“我们的压力天天都有,跟前两年相比一样的。市场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 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只有静下心来,认准我们的方向,凝聚各方面力量,把我们的工作做精做细,一直做到让用户非常满意,让我们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他一字一句地回答。
接下来,吉利的帝国根基是否能够扎稳,依旧取决于这位野心大师的斡旋之力。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