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噱头大于实际,只是亚马逊为了购物季搞的大新闻洞见
这几天,硅谷又传来一个很黑科技的玩意儿:Amazon Go无人超市。这是Amazon 在西雅图面向其员工推出的一个无人购物超市,眼下只是试点,如果“试运营顺利的话,明年这一模式就将开始在全美推广”。在媒体的报道中,Amazon Go是一个黑科技的集大成者,使用了计算机视觉、 学习算法、无线射频识别、图像分析和感测融合等技术,听上去不明觉厉。
不过,媒体对于这类事物的渲染,往往只能看看而已。
Amazon Go宣传噱头大于应用价值
我向在美国工作的同学了解了一下,Amazon Go在美国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至少没有在中国反映强烈,因为这玩意儿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商用的可能性,很多地方根本经不起推敲。
Amazon Go通过肤色来识别顾客并判断其购物行为,但冬天用户戴着手套去购物怎么办?
Amazon Go通过大量摄像头甚至麦克风来识别用户的精确行为,但室内定位专业公司都还做不到厘米级,而且还涉及到图像处理时效性问题,看上去Amazon Go应用了大量复杂技术,但却没有细节,没有准确率这类数据。
Amazon Go无法确定用户拿的是番茄酱还是芥末酱时就会参考历史购买记录作出判断,但这种预测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只能预测个大概,但用这个预测去扣费就太不负责了。
Amazon Go如何解决窃贼问题?要知道防小偷是传统商超店员的关键职责之一,Amazon Go不能假设所有购物的人都是百分之百的诚实人——如果这样直接让大家自行结算付款好了。
……
《福布斯》的记者 Ryan Mac 说:
“这看起来非常有趣,充满了未来感,但是,至少目前为止,这一切还都只是宣传。”
美国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圣诞购物季,如同中国的双11一样,是所有零售商争夺顾客注意力的关键时刻,亚马逊发布Amazon Go(通过视频)占据了媒体版面进而迎得了注意力,然而,消费者不会去西雅图的Amazon Go购物,而是进入Amazon的网页,Amazon的目的达到了。
Amazon在这样的时点发布黑科技已经不是第一次,用无人机Demo给顾客送货、一键购物按钮Dash、可购物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Amazon 甚至宣称他们可以在用户下单之前预测进而提前发货,然而,真正普及的玩意儿,并没有几个。Amazon Go再次让亚马逊成为今年购物季的媒体赢家,但如果你还煞有介事地认为这玩意儿会颠覆零售行业,就可能有些太单纯了。有人说,这个项目Amazon 可是投资了上千万美金,怎么可能是噱头——那是你小瞧了科技巨头的宣传预算了。
无人化自助购物中国早已在普及
而且,人们过度地关注了Amazon Go对“黑科技”的应用,却忽视了这个项目出发的目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避免顾客结账排队。然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人类早已有许多解决方案了,至少许多美国超市包括沃尔玛已经实现无人结账,顾客可以自己拿着商品到收银台一个个扫描,然后刷卡支付走人,全程没有任何人工参与——这是我两年前去硅谷就体验过的零售流程。
相信随着移动支付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这样的购物体验也会到来,无人零售领域已有一些创业者。
并且,在无人化购物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中国已有不少创新项目正在改变我们的实际生活。
最早出现在地铁等场所的是自动售货机,还有自动拍照机,今年开始出现大量的自动鲜榨果汁机,还有购书机。它们的特点都是让消费者实现自助式的购物,对于零售商来说降低了人力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提升了购物体验,尽管这些设备的局限在于“SKU过少”,但它们却在事实上赢得了市场,并且从理论上来看,它们早已实现无人化购物,看上去没有Amazon Go那么“黑科技”,但我认为它们的创新价值丝毫不比Amazon Go低,遗憾的是,媒体对于这种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现象却熟视无睹,反而更关注大洋彼岸看都没看过的玩意儿。
记得看《三傻大脑宝莱坞》有一个桥段,由于太空失重,圆珠笔或者钢笔无法正常使用,美国NASA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可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钢笔,前苏联宇航局则用铅笔写字解决了这个问题。Amazon Go让我想到了这个故事中的NASA:本来可以用更简单的办法来解决的问题,却要搞得复杂化,听上去高大上,实际上没有什么用。
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零售业的“铅笔”,而不是“可在失重状态下工作的自来水笔”。
“近创新”是改变零售的真正力量
Amazon Go倒是印证了零售业正在被科技改变的大势所趋,并且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是必然,正如马云在今年云栖大会上提出的“新零售”理念一样,电子商务会成为历史名词,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才是未来,Amazon Go强调“无人购物”,而马云提出的则是要通过新物流“去库存”。
中国零售业正在被科技改变。
第一,移动支付已全面普及开来。
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一定要带手机。支付宝钱包或微信支付已经成为商超、店铺的标配。这不只是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还带来了更具互联网特色的零售体验,比如今年双12的核心玩家就是线下生活服务,再比如积分体系,支付已成为撬动零售的支点。
第二,线上线下混合零售的兴起。
阿里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码上淘”希望通过二维码帮助店铺“触网”,从今年双11看阿里的思路变了,不再是让“线下店触网”,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包括苏宁和银泰在内的超过10万家门店完成了智能化改造,支持消费者购买线上品牌;阿里还投资了强调体验式购物的素型生活,41家淘品牌入驻,销售额占到9成以上;投资的河马生鲜成为生鲜电商O2O的样本。京东则与沃尔玛结盟,一方面,沃尔玛以及山姆会员店丰富了京东的SKU;另一方面京东一夜之间丰富了线下渠道的实力。
不论是阿里还是京东,均在努力实现随时随地可购物、线上线下无区别的零售,这些新零售用到了大数据选品、智能物流、AR营销等新技术,黑科技含量并不比Amazon Go少。
第三,线下零售将体验做到极致。
在电商如此发达的今天,消费者之所以还要去实体店购物,是因为体验,消费者需要导购、试穿之类的服务,这是少不了人的参与的,我们去超市购物有时候也需要咨询一下导购,Amazon Go刻意强调“无人购物”可能是伪需求,真正需要无人购物的场景自动售货机这种产品就可满足。
我看到的是,中国实体零售业正在将体验做到极致。比如更漂亮大气的商场环境,更多的苹果零售店,甚至连水果店、杂物店、饰品店这些“地摊式”的品类都诞生了高档零售品牌,还有更智能的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导购、电子会员卡。阿里甚至还投资了一家专门用于试衣服的“就试试衣间”,这个公司旨在彻底将线下服装店做成“试衣间”,而真正的交易则回到线上,线下承载选品、导购之类的服务,这些做法都是在将线下的核心体验优势做到极致。
我认为,不论是移动支付还是新零售,其创新价值都不比Amazon Go低。虽然没有像Amazon Go那样用到几十种黑科技,然而,它们才是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创新,而不是宣传噱头。
我称这种创新为“近创新”,即更强调应用价值、马上就能普及应用并带来效果的创新。与之对应的是代表着未来、但不知道何时才能被应用到具体业务中的“远创新”,长远来看很有价值,但短期内什么都不会改变,由于后者更加具有“未来感”,因此在许多人看来更有创新感,更具话题性,更能吸引媒体和大众关注,然而,我们会发现这些黑科技除了博得关注什么都不会发生,所以,我们以后要更关注身边就在发生、真正改变生活的创新,而不是那些噱头式创新。
在我印象中硅谷那边传来炫酷的黑科技已经不是第一次,下次如果Amazon 再搞出一个什么黑科技,很可能是因为美国的购物黄金周又要到了。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luochaotmt)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