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单车李刚: 85后杰出的创业者, 锋芒过后毁于疯狂产经

/ 中国企业家 / 2017-11-16 16:57
李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据小蓝单车员工透露,公司已经解散,李刚创办的另一家公司野兽骑行除高管外的其他员工也已全部遣散。作鸟兽散的小蓝员工开始为讨薪奔忙,一位小蓝单...

李刚

(原标题:对话小蓝单车CEO李刚,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您所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昨天一整天,小蓝单车CEO李刚的电话始终处于通话状态。据说这位85后创业者已经身在国外很久了。

李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据小蓝单车员工透露,公司已经解散,李刚创办的另一家公司野兽骑行除高管外的其他员工也已全部遣散。作鸟兽散的小蓝员工开始为讨薪奔忙,一位小蓝单车HR在朋友圈叫卖起了办公家具。小蓝单车原北京总经理万瑶向《中国企业家》证实,她上周从小蓝离职,薪水至今未结清。

小蓝不仅拖欠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也未结清,据报道,小蓝拖欠供应商近6000万元,被供应商上门围堵。和之前宣布破产的酷骑单车一样,用户向小蓝申请退还押金变得非常困难,有的用户申请退款40天后仍未到账。小蓝在3月份曾推出售价199元的半年特权卡,承诺9月份到期全额返现,但用户发现,小蓝单车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将返现期限延长为一年,也就是明年3月份才能退款。

也正是在3月底,《中国企业家》对李刚进行过一次采访。彼时小蓝正在急速膨胀,我在采访当天见到的小蓝员工大都入职不满一个月。他们和李刚一样,脸上挂着笑容,意气风发。望京SOHO楼下,大片的蓝色单车与小红车、小黄车鼎足而三,不时有过往行人停下脚步,举起手机或相机——李刚和他的小蓝单车,正处在时代好奇而热切的注视之下。

李刚和员工推出两辆蓝白相间的bluegogo pro,请我试驾。在第二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这款带有变速器的新车型将被隆重推介给用户。在做小蓝单车之前,李刚的野兽骑行生产的是高端自行车,“一个轮子就3万元”。他试图把高端车的生产技术应用到共享单车上,比如车座要“如胸脯般柔软”,带给用户极致的骑行体验, “让每个人都享受骑车运动的快乐”。

根据我个人和身边朋友的体验,小蓝单车的确是骑行体验较好的共享单车之一,尤其是带有变速器的bluegogo pro,因为成本高达2000元以上,产量不高,但有很多挑剔的用户非pro不骑,为此宁愿花费更多时间去寻找。

然而,现在看来,李刚和他的员工显然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小蓝单车进入市场过晚,他们进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时,摩拜和OFO已经建立了后来者难以追赶的优势,而小蓝的定位和推广能力并不足以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更严峻的是,追逐风口的大金主们,彼时已经各就各位,站队完毕。当时优拜单车创始人余熠就向中国企业家表达过这个忧虑,“可选择的(美元基金)不多了。” 这意味双寡头之外的其他共享单车企业的融资空间越来越小。

当时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大多数投资人都认为,共享单车市场很难在摩拜和ofo之外,再出现一个巨头。“很少有用户会装3个共享单车App,多的那个一定是补充,而不是主要场景。”华平投资的胡正伟表示,共享单车领域有很强的头部效应,基本不存在颠覆头羊的可能。

但李刚和其他涌入这个市场的公司,当时对这些显而易见的困难选择视而不见。李刚相信,极致的用户体验可以让小蓝“后发制人”,高昂的造车成本不是决定性因素,公众质疑最厉害的盈利模式甚至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你觉得是钱傻还是顶级投资人傻还是我们这帮夜以继日天天在苦思的创业者傻?我们都很清楚怎么挣钱。”

在新京报举行的一次会上,小蓝一位联合创始人公开向胡玮炜叫板:“先赢不算赢!”逼得得胡玮炜回应:“唯快不破!”

不能说李刚完全昏了头,因为他清醒的预言,共享单车在七八月份会迎来大转折,在冬天会出现“死亡点”,只有前两名能屹立不倒。但他似乎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会成为倒霉蛋,而是坚信小蓝能跻身前二,尽管和摩拜ofo相比,小蓝在几乎所有方面——市场份额、造车能力、成本、运营效率、管理能力、资本储备等——都处在下风,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

这个88年出生的创业者,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打造出了几款用户体验不错的产品,赶上了一个风口,放大了一切利好,而对数不过来的不利因素采取了蔑视态度。他知道这是一场死亡赛跑,但他坚信,他不仅能跑赢对手,还能跑赢时间。

知道我想起谁了吗?

对,就是那个名字:贾跃亭。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这是艾伦·金斯堡长诗《嚎叫》中的名句。是的,在望京soho那个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的上午,这首诗就写在李刚年轻的笑容里。

以下是《中国企业家》3月对李刚的采访,那时候,疯狂就已萌芽。

中国企业家:目前你们生产了多少辆bluegogoPro,今年打算投放多少辆?

李刚:我们预计4月份之前要投20万辆Pro,相当于4月一个月投放15到16万辆。基本上接下来每个月以后都是几十万辆这个样子。

中国企业家:除了pro这种车型,小蓝普通车型的投放量是多少?

李刚:我们现在30多万辆车在深圳、广州、南京、成都、佛山,北京是我们的第六个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深圳和南京做得最好。我们在深圳投放了十四五万辆车,基本上是车辆数的No.1。我们在南京也是No.1,按照订单量来讲我们都是No.1。这也是我们自己的逻辑——做最好的产品,用户密度如果一样,用户就会优先选那个最好骑的产品,所以你的效率就高。

中国企业家:车是自己生产的吗?还是找的代工?

李刚:我们有自己的工厂,你也知道我们这么大的量,一天大概一万多台,不可能靠自己的工厂去生产,所以我们现在大概有三到四家代工厂,都是最顶级的代工厂,都是日企和台企来配合我们去做。

中国企业家:你刚才说要做运动车,其实我也挺认同的,因为现在很多共享单车质量并不高。

李刚:我很喜欢共享单车这件事情。因为第一本身我是骑行爱好者,我原来就是骑车环海南岛,环台湾岛,骑了很多,大概累计骑行了四五万公里。原来我拿野兽的一两万两三万的车去骑,从家到单位,五公里骑十几分钟就到了,但是上下拿个车很复杂。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每天骑着小单车从家到单位,当然经常早晨抢不到小单车。

中国企业家:你要提高质量,成本肯定会上升,而且你们放的量又很大,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李刚:成本在短期内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我们未来考虑更多的商业模式,整个利润率是很棒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一味过分地考虑成本,整车质量做得不好,用户体验做得不好,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企业家:你们利润现在很棒吗?

李刚:很棒。

中国企业家:能透露一下吗?

李刚:我们最近在做很多的体验,例如最近推一个全免费的,这种情况下肯定是不挣钱,但是整体而言,就算一次骑行一块钱,我一天能骑行五次,一天挣五块钱,一年365天,一年就是1500块钱,我一辆车成本才多少钱,半年一年就回来了。

中国企业家:车的成本多少钱?

李刚pro大概是一千到两千。做得最好的,大概是两千块钱左右。

中国企业家:两千很高啊,现在摩拜的车成本可能都到不了两千。

李刚:2300,但是那车太难骑了,我觉得又贵又难骑,产量还上不去,我觉得不科学。

中国企业家:相较于ofo,小蓝和摩拜都有点技术流。假如共享单车拼的是技术,你认为具体的方向是什么?

李刚:我觉得并不一定是技术,比如是对用户体验的追求。这是投车之前就要考虑到的问题,因为投出去就改不了,投一下就是五十万台的订单,这五十万台订单都改变不了。

小蓝单车承载了很多原来野兽骑行的技术,举个例子,我们做全部都是铝合金的车架,而且是高强度铝合金,超过欧标的车架,耐用度能用三年左右。而且如果一旦发生危险,这个车架不会变形,那人就没什么太大问题。

铝合金最大的好处在于不生锈,像我们两位友商,一位友商低端的版本用的是铁,另一位友商全部用铁车架,铁车架的优势是便宜,成本是我们的三分之一,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下一场雨就开始生锈,一生锈就吱嘎地响,半年以后就开始裂纹,坏车率非常之高,而且生锈就像传染病一样,就没救了。

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预计今年七八月份会有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有些企业会由盛转衰,因为它的产品不行,出现大批量地坏,又不知道车在哪儿怎么收,就算知道,修也修不过来。明年的冬天也会是另外一个大的转折点,是个死亡点。因为按照他们的设计寿命就是八个月的寿命,用到一年的时候基本上全报废了。

我们的车按照两年半到三年设计,我看那些按照八个月到十个月设计的车,到明年冬天怎么收车,我期待他们创新的办法。

除了铝合金,我们做了很多其他细节,用户都非常喜欢。例如我们的车坐着最软,而且里面放了硅胶,我们叫做如胸脯般柔软的车座,而且下雨又不积水,车座座位可以调节。我们的轮子是实心胎,非常柔软,弹性很强,还有前面的小车框等等,做了很多。这些尝试用户看在眼里,这也是为什么能当密度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效率比友商大。

还有变速,我觉得变速是最根本的区别,一个变速把民用和准运动级别就区别开了,我觉得未来我们和竞争对手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包下了变速器——多个关键厂商99%的变速器产品。

中国企业家:你去年年底说小蓝单车要融资20亿人民币,融到了吗?你觉得这20亿够吗?

李刚:我们第一个阶段1月份融资4亿人民币,A轮,投资方主要是黑洞。我们再融资应该是一亿美金到一亿五美金这个样子,本来想赶着发布会发布的,但现在来不及了,估计发布会之后再发布这个消息,大概也是不错的。

中国企业家:你们是第三个介入市场,现在市场份额也是第三,通常在一个细分市场里边老大会活得非常滋润,老二可能稍有赢余,老三通常会失败,你们怎么摆脱这个魔咒?

李刚:还早,摩拜和ofo到现在都已经小两年了,我们11月份才投的,三四个月跟两年相比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不管我们从供应链上的能力,还是从产品上的能力,还是我们运营策略上的能力,包括我们未来推全免费这个东西,都希望三四个月内热个身,然后从第二个季度开始反攻这些最重要的城市,北上广深,我们都要成为前两名。

中国企业家:之前你是说做高端自行车。当时怎么做出这个转型的?这个决策是怎么做的?

李刚:我很早之前就要做,刚才我们讲了金字塔理论,也就是做了最顶端的,我们叫做发烧级别骑行爱好者。我们要把这个盘子做大,让每个人都能骑上车,每个人都享受骑车运动的快乐。所以你要出一些大家平时上下班,周末能出去骑骑的车。

中国企业家:会不会有点晚?因为这市场已经有了两个特别知名的品牌?

李刚:我觉得好战场和好市场永远都不晚,另外,我们有自己最强的点,最擅长的点,有自己的逻辑,秉持这个逻辑去做,现在打的会很辛苦,但我们一定会赢。因为没有一家产品能跟我们的产品站在同一个量级上,用户体验用户自己去骑,没有一家产品在持久度、耐用程度上能跟我们相提并论,所以不管是从现在的产品体验还是未来半年以后的产品体验来说,我们都完爆目前市面上的这些竞争对手。

我们有这么好的机遇,前两家占的是先机,我们在上演后发制人。我们后发看到产品,我会扬长避短做一些针对性的优化,再投放,产品肯定比你好。我的每一个战场产品比你好,那我的效率就比你高,就是这样一个逻辑。但是这个战场我们讲后发优势,其实很多人会问,会不会有很多小玩家进来,我觉得不会,因为时间窗口就在这里。

中国企业家:你觉得不会有很多小玩家,但是现在现实情况是很多小玩家相继进来。

李刚:没有,基本都死掉了。

中国企业家:现在刚开始,我整理一下可能差不多有二三十个。

李刚:不是,都是说在做,但是真正投一千辆车以上的没有几个,目前市面上我觉得有实力投五万台车的也就四五家,所以基本上这是属于前五名的战场,甚至我预计今年上半年前三名的战场,到今年结束的时候应该是前两名的战场。

中国企业家:今年市场竞争就会见分晓?

李刚:对,七八月份是个大转折点。七八月份见分晓,明年一二月份见生死。

中国企业家:现在有很多人质疑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王晓峰说过挺著名的一段话:“现在别问我盈利模式是什么,假如我现在有盈利模式,投资人就跟着我一块挣钱,为什么要把这30%的利润给你,大家应该是一块去找这个盈利模式,现在先别问盈利是什么”,你怎么看他这段话?

李刚:怎么盈利这件事情晓峰自己应该想的很清楚,投资人也想的很清楚,否则不会有这么多钱往里这么扔的。举个简单例子就靠租金也是挣钱的。

中国企业家:现在很多人不是正在质疑租金这件事吗?

李刚:这个我也不方便讲很多,你就想一件事情,你说是钱傻还是顶级投资人傻还是我们这帮夜以继日天天在苦思的创业者傻?没有一个傻的,所以我们一定想清楚了,只是时候未到,我们大概六百多万用户,摩拜和ofo两三千万用户,我觉得这是个五亿用户的事情,你看摩拜ofo还有25倍的增长,我们还有一百倍的增长,你在这个时候就考虑盈利是不是太早了。我们都很清楚怎么挣钱,现在讨论太早了。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马钺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