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0年首换董事长 如何拯救“伤心”太平洋?

败局
2018
07/02
11:33
叶莞之 叶书男
分享
评论

目前A股共有32家上市券商,有净资产超千亿的行业龙头,有业务快速发展的后起之秀,也有坚持特色业务的中型券商。当然,也有一些“不思进取”的“差生”券商,比如太平洋证券。

太平洋证券2007年底上市,成为行业内第7家上市的证券公司,而如今的各项业务数据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从2017年行业排名来看,太平洋证券营收和净利双双倒数第一。去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仅为1.32%,在上市券商中倒数第一。

除了这些数据,市场给太平洋证券贴的标签更多:闪电上市、业绩常年垫底、自营投资巨亏、高管离奇高薪、战略跟不上市场节奏……太平洋证券的经营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为此,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通过多方调查,力图还原太平洋证券“伤心”的真相。

新董事长临危受命

上市10年,太平洋证券即将迎来第二任董事长。

日前,太平洋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长郑亚南申请辞去董事长职务,公司董事会选举董事杨智峰担任公司董事长,待取得证券公司董事长任职资格后正式任职。

杨智峰在接任董事长之前,是太平洋证券董事成员之一,曾任深圳市经华驰科技投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北京景成瑞智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普通合伙)执行事务合伙人等多家投资类公司高管。

如今,摆在新董事长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盈利能力太弱。

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统计,2007年至2017年,太平洋证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0.56亿元,净利润33.74亿元。

2017年,证券行业有11家券商营收超过111亿元,10家净利超过34亿元。意味着,太平洋证券奋力打拼了10年的累计盈利,还不如这10家券商一年赚的多。

如果与行业龙头中信证券(16.320, -0.25, -1.51%)相比,太平洋证券10年的营收总和,仅是中信证券去年营收的1/4;中信证券去年的净利润是太平洋证券10年净利润之和的2.7倍。

这就是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太平洋证券营收窘境。此外,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还有广大投资者的殷殷期待。

业内人士表示,从太平洋证券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截至6月29日,太平洋证券仅今年以来跌幅就超过35%,前几日股价还曾接近上市以来最低价格;如果有投资者在太平洋证券上市之初买入并持有10多年至今,跌幅将超过80%(按前复权计算)。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上交所上证e互动平台看到,不少投资者对太平洋证券的业绩、股价、业务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了疑问。

业内人士表示,股价往往是企业基本面的反映,更是经营业绩的直观展现。太平洋证券经营数据在上市券商中,也处于垫底状态——2017年太平洋证券营收和净利双双倒数第一。

作为中小券商,公司业务规模虽然不能和大型券商相提并论,但从公司其他细化指标来看,也是行业“老末”。例如,太平洋证券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32%,在所有上市券商中倒数第一,而行业中位值为6.01%。

错失激流勇进的宝贵10年

过去10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国内金融格局大变革的10年。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全面腾飞,一大批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壮大。仅从证券行业来看,众多券商分享了中国近10年发展的巨大红利。

2010年2月,华泰证券(14.670, -0.30, -2.00%)上市。虽然比太平洋证券还晚了2年多,但这家总部设在江苏的券商,通过借力资本市场,迅速跻身成为行业前5的大券商;偏居成都的国金证券(7.070, -0.04, -0.56%),如今已经成为新锐综合类券商,各项业务迅速壮大。

而同样在云南昆明市的另外一家证券公司——红塔证券,虽然没有上市,如今也拥有46家营业部和3家在建营业部,业务开枝散叶,走向全国。和太平洋证券类似,红塔证券分支机构也主要集中在总部所在地的云南,去年净利润差不多是太平洋证券的3倍:实现营业收入11.13亿元,同比增14.22%;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8.7%。

此外,红塔证券旗下还有3家全资子公司、1家控股子公司:红塔期货、红证利德资本、红正均方投资和红塔红土基金。公司积极开拓,已经涉足公募基金、期货和私募等。

相比之下,同城的太平洋证券显然错失了激流勇进的宝贵10年。目前,太平洋证券仍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证券公司,旗下仅有太证资本、太证非凡两家全资子公司,参股老-中证券这家境外公司,金融业务极为单一。

“公司整个发展战略有问题,太过于落后、保守,完全没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一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称。

不过,面对市场对公司管理和战略的质疑时,太平洋证券表现得很“淡定”:“将稳步推进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控制财务成本,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以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

10年来战略失误

过去10年,券商业务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经纪业务下滑,投资银行业务、大资管业务迅速崛起;券商的业务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迅速互联网化;在严风控和规范化的前提下,科技投入加资本实力的匹配使得券商业务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特别是,在净资本考核大背景下,券商各项业务都高度依赖资本实力。

那么,太平洋证券是不是如其所述,“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以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激烈的佣金市场化竞争,太平洋证券仅要求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缺乏拿出实际改善服务、提升竞争力的行动。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总部和主要网点分布于云南的券商,太平洋证券的证券交易佣金水平目前依然高于同行,在互联网大潮席卷之下并未主动将佣金调整至行业平均水平,也折射出公司在市场意识和管理机制上的一些不足。在行业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不少中小投资者对佣金率比较敏感,在其他增值服务跟不上以及“一人三户”的新政下,公司佣金率偏高已经造成客户大规模流失。

记者对比太平洋证券2007年上市首份年报和2017年报,发现公司这前后10年对“经营计划和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的表述,几乎没有本质差别,除了增加“加强机构业务开拓”、“研究院做大卖方研究业务”、“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等之外;甚至在2018年的计划中还删掉了“在适当时机设立或参控股基金管理公司、并购期货公司”等扩张的计划。

记者采访了多家证券公司经纪业务部门后发现,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乏善可陈,基本属于靠天吃饭,主营收入高度依赖传统经纪业务,在其他券商证券经纪业务营收占比持续降低的背景下,该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却依然居高不下。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收入占公司总利润的76.63%,而去年全行业的整体经纪业务收入平均占比是26.37%;同时,公司的资管业务基本无力支撑零售业务转型;后台技术无法支撑网点线上化;去年,太平洋证券投行业务继续亏损,首发(IPO)、定增、配股颗粒无收,作为云南上市券商,云南本地的项目都被其他券商抢走。

太平洋证券内部人士透露,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券商经纪业务都在向财富管理转型,太平洋证券至今没有财富管理业务;各券商都在大力增设分公司,通过分公司模式打通各条业务线、拓展业务,而太平洋证券各业务线条之间仍然壁垒重重;今年大部分券商的投行业务在精兵简政、压缩成本,而太平洋证券还在招兵买马、扩张团队;在自营业务方面,太平洋证券去年因为重仓创业板股票大伤元气,至今还未缓过来。

甚至诸多券商研究所也表示,“我们很少关注太平洋证券,基本没有出具对该公司的单独研究报告。”一位知名非银行业研究员表示,整个研究行业很少关注这家证券公司。

不过,有意思的是,面对股民的质疑,太平洋证券表示,公司全体员工均在努力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一些高管薪酬逆势增长

市场对太平洋证券高管高薪的疑问颇多,太平洋证券则回应称,薪酬体系设计充分考虑吸引、保留和激励表现优秀人才的目的,同时严格落地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已经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

那么,“已经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控制财务成本”,真的是这样的吗?按照太平洋证券2017年年报,该公司高管团队中,年薪最高的是总经理李长伟,薪酬684.07万元,同比增长16.82%;其次是副总经理、董秘唐卫华,薪酬581.41万元,同比增长64.34%。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市券商中,有20多位上市券商高管年薪超过500万元,太平洋证券就有3位高管上榜。太平洋证券年报数据还显示,李长伟2012年至2017年年薪分别为53.21万元、155.46万元、215.42万元、509.74万元、585.59万元、684.07万元,个人薪酬在逐年递增。李长伟的年薪,甚至远远超过了不少大型上市券商总裁的薪酬水平。

据了解,李长伟是太平洋证券上市后的第三任总经理,也是公司任职时间最久的总经理。他曾任河南省经济研究中心干部,中央党校教师,申银万国海口营业部总经理,申银万国北京总部副总经理兼营业部总经理,富国基金副总经理、督察长。

“控股股东很信任李长伟,对太平洋证券的事务基本不干预。唯一要求就是保住牌照。”另一位接近太平洋证券的人士透露,李长伟和太平洋证券的实际控制人涂建是北大校友,当时李长伟通过朋友举荐进入公司,被直接任命为总经理。“李长伟之前虽然有过证券从业经历,但以他的实际能力掌管一家证券公司,确实是有点勉强。”

太平洋证券目前的大股东是华信六合,而华信六合最大自然人股东为涂建,他也间接成为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涂建亲自管理自营业务,其余业务全权交由李长伟负责。”

“既没战略,也没战术。”熟悉太平洋证券的分析人士称,李长伟自命清高,很少主动“走出去”参与行业内交流学习活动。 

“公司高层特别稳定,外部人才基本没机会进来。”太平洋证券员工表示,近几年,公司也从市场招募了个把中高层管理人员,但在太平洋证券无法施展拳脚,又都陆陆续续离开。

“在王超掌管的太平洋证券时代,曾引入较强的证券投行团队,在当年发行上市的公司数量不大的情况下,每年仍然有两单IPO,业务一度发展得不错。”2012年总经理换届后,投行业务盈利能力一路下滑,从2011年盈利5000多万元到2012年不足1900万元,2013年投行业务甚至亏损616万元。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说,太平洋证券高管薪酬一路高涨,公司业绩平平也就算了,但这些高薪管理者因为缺乏内控机制、管理混乱,竟然引发公司频繁收到各类监管问询及罚单,这是无法向市场交代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太平洋证券频繁收到各类监管问询、罚单13次。其中,有11次发生在2016年之后,这在证券行业也较为少见。

文/叶莞之 叶书男

来源:证券时报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