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图看懂医药O2O:送药上门究竟是不是伪需求?业界
至2015年尾,互联网医药的话题已被翻炒数次,各种观点褒贬不一,多数人呈迟疑观望态度,这样的态度表明行业内外尚未将医药O2O看清楚。各家观点均以商业理论为出发,却没有从用户需求来分析医药O2O,今天不妨切换成用户视角,看看医药O2O到底会怎么影响人们的生活?
上门送药到底是不是“伪需求”?
有人说送药是“伪需求”,无疑是站在主观角度来评述,如果从用户视角来观察,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生活中,人们日常生病会发生在各种场景中,患者生病时由于各种原因不想出门买药,主观原因例如病痛不便,心里脆弱,不想耽误工作等,客观原因例如不便出门,天气原因,路途太远等,也存在家里有常备药品只是不知该如何对症用药的情况,多种因素导致人们日常医疗服务的获得滞后于“需求”,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
在这种场景下,病患最真实的感受正如上图所示,懒人经济在医疗健康领域也同样试用。用户使用医药O2O产品,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专业、快速的药品上门服务,这种需求与外卖配送异曲同工,在生病这种特殊情况下,“足不出户”更是医疗健康服务的“硬需求”。
但是,送药上门类产品目前整体用户数量较少,即便是阿里健康这样的巨头也是如此情景,这正是医药O2O被误诊为“伪需求”的唯一原因。笔者认为,医药O2O服务的问题不在“用户需求”不成立,而是出在医药行业本身,药品本就属于低频需求,加上国内用户还没有养成送药上门的习惯,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医药O2O行业的发展,例如专注于处方药领域的TinyRx。
任何商业模式的兴起都需要时间成本和教育成本,这一点可以比对淘宝网的兴起,马未都先生也曾将其风趣的比喻为“全民上网摆地摊”,但在多年前,还有人认为马云是个骗子,当年淘宝的情况与现在医药O2O的情况何其相似。
所以,“伪需求”言论不成立,消费者需要时间变成用户,从而改变传统的购药行为习惯,随着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多,人们的医疗消费方式也会逐渐改变,送药上门将替代现在的出门买药。
核心功能用户体验
互联网产品归根结底做了四件事:更多、更快、更便宜、更好玩,而医药O2O为用户提供了“更快”、“更便宜”。医药O2O领域目前有两个产品具有行业创新性,一个是28分钟药品急速配送的叮当送药,另一个是药剂师送药上门的万应送药。
以上二者的基础功能都是送药上门,线上药品咨询和下单,线下药品配送上门,但在核心功能方面略有不同,叮当送药在药品配送速度方面为行业前列;万应送药为用户提供用药咨询、药品配送、用药指导、药效跟踪等药事到家服务。
叮当送药发力于药品区域布局,在配送速度方面不断优化,提供“更快”的医药健康服务体验,满足了用户急速得到服务的需求,不仅如此,该产品还提供了用户线上自诊服务,同时也有专业药师进行线上用药方面的咨询服务。
万应送药着力于药剂师专业服务,“更便宜”的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医药到家服务,不仅如此,该产品还提供药品在线咨询,上门面对面对症用药指导和用户健康追踪管理等服务。
除二者外,医药O2O行业内还有药给力、快方送药等药品配送产品,但同质化严重,均采用快递一小时送药上门。
医药O2O商业模式的差异
商业模式是互联网产品的基因,不同的商业逻辑造就不同的产品,也注定在未来发展到不同的方向。目前医药O2O领域产品众多,虽然用户服务形式大多趋同,但个别产品商业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叮当送药实行“点爆破”模式,在每个目标城市,只与指定区域内的知名连锁药店合作,“富二代”出生的叮当送药自建物流团队,在配送速度方面堪称行业标杆。
万应送药采用社会化资源合作模式,与目标城市药店合作,联合自有专业药剂师团队为用户服务。与行业其他不同的是,不仅提供送药服务,还提供全程的日常健康服务,似乎在打造“轻量化家庭医生”服务。
药给力起初采用“饿了吗”的模式,自建物流团队,与药店合作,用户下单后物流团队去药店取药配送到用户手中,但是现在,药给力转向直接与药企合作,正式开始做B2B业务。
快方送药拿到了2亿融资后,开始大兴土木,大量吞噬收购单体药店,做起自营药店的模式,据报道称此举是因为每日订单量爆单至极限,必须开启自营模式。
不论哪种商业模式、哪种产品,对于用户来说,“能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尽管中国互联网医药已历经多年,但是该领域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慢慢的成长,用户习惯的培养不是某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的事,而是整个行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医疗健康领域,这种商业行为其实更多的是社会责任。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