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圈资深老司机吐槽:我们经历一次really尴尬的比稿...营销
一到年底年头这段时间,就到了广告公司比稿旺季。出策略、想创意、做稿子、画分镜……全公司主力各种熬夜赶工,各种精雕细琢,各种殚精竭虑,拼尽一切只希望能遇到有Sense的客户只因创意与专业而买单。
然而待在广告圈越长久,就会越发明白:只为创意和专业而开展的比稿,大部分情况下,实在是只发生在故事的范特西里。对于这个痛点,广告圈资深老司机,上海雪芃总经理屁哥表示,自己有吐不完的槽。毕竟刚刚才经历一场Really尴尬的比稿——
某厂商出好命题,豪气冲天地召齐7家代理商,给足时间与空间,似乎真的要来一场为创意和执行而狂的比稿。然而待屁哥团队摆开辛苦雕琢的PPT,准备秀姿势时,突然被客户打断——你们公司有多少人?
当然,作为长久沉浸广告圈的创意老兵,屁哥自知自己对于这种陪标式样的比稿应该表示理解和隐忍。然而受此事激发,以及出于广告创意人对于行业的热忱,他还是想要聊一聊在比稿这件小事上自己观察到的3个盲点,权当抛砖引玉。
/ 盲点1 /
甲方在比稿过程中面对的这个盲点,简单说其实就是:希望通过比稿,到底是要一个方案,还是要一个伙伴?换句话说,“一个方案=短期内的销售问题”、“一个伙伴=长期内品牌的成长问题”。
理想状态下,甲方需要通过比稿,去判断各代理商的策略能力、创意能力、传播能力、执行能力,从而挑出能够给自己品牌成长带来帮助的合作伙伴;广告公司的存在的价值也该由此体现。
但很多时候,甲方寻求的其实只是一套方案,是在为短期内亟待提高的销量在觅一剂良方。然而,相比每天紧盯竞品、销售数据、营销报告,以及各种行业简报的甲方,广告公司又怎么可能在生意及销售的熟稔程度上超过甲方?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合作伙伴,广告公司的价值是什么?为甲方提供不同行业的经营模式,成功案例来帮助甲方拔高战略、扩大品牌影响力。当然,“有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然也是广告公司成为伙伴的必要条件。
屁哥坦言,假如让一个广告公司去给甲方做策略,基于对行业认知的薄弱,大概只能做20分。所以,如果在什么都没有的0分基础上去做的话,这20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如果将这20分嫁接在甲方原本就已经有的60分变成80分的话,那么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巨大的。
相同的20分,在不同的场景下,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所以,到底是要一个方案,还是要一个合作伙伴,是目前很多广告公司在比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 盲点 2 /
打着比稿的旗号召来广告公司,却在提案现场对广告公司规模赤裸地表现出超过其专业能力的好奇,可以说这并不少见。屁哥表示这种对于规模的纠结,只会让前面一系列资质审核的流程变成白功。
来比稿的这家公司,你到底有多大的团队来服务我们品牌?相信提案老司机们对这个问题一定不陌生。假如说,这部分担忧是建立在甲方对于参与提案乙方创意能力的认可,在认可其「质」的情况下,确实是出于对「量」的担心(团队的体量牵涉到工作量的按时达成)而发问的话,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很多时候,往往会发生如上文所说的「PPT未讲完,对乙方团队的数量的担忧却先到了」的情形。对于这类并不合理的担忧,屁哥无奈轻叹:对于即将服务自己的广告公司,到底是所团队的质量重要还是数量重要?其实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术题啊。
拿出5万的预算,我可以请多少人服务你?重数量,当然可以请10个资浅的满足你,团队是不是一下子变很大?然而我也可以拿5万只请1个高人专门伺候你,这真就小而美啦。很多时候广告公司出于成本把控,对于团队的把控其实可以很随机,毕竟在这个行业,人才处在快速流通的状态中。一旦因为专业性拿下案子,招兵买马也是不迟!
/ 盲点 3 /
屁哥表示,说起资质,就又想起近来时常遇到某些甲方将有无驻点作为考核资质的硬条件。然而,假如只是要求广告公司设置一个驻点,对于谁来驻点驻扎,却并不做要求。那么任用当地人才作为驻点进行品牌服务,就成了广告公司控制成本的最佳的选择。
但是,在人才涌入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当下,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留下来的人才是相对比较少的。当地有没有可以用的人才,确实是很难把控的,所以由于人才短缺而反制工作的无奈客观存在。那么,就这个角度而言,据点的价值是不是值得商榷?
事不过三,关于比稿这件广告人很难避开的这件小事,屁哥表示以上三个盲点并不是在黑甲方的比稿需求,也不是在抱怨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反,正是由于期待双方的合作能够朝着专业化更迈一步而指出这三个盲点。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