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洋码头回应卧底买手成功卖假货:属自买自卖业界

/ 澎湃新闻网 / 2017-07-13 10:33
洋码头发表声明称:记者所做的假货测试,属于“自买自卖”,是非正常交易行为,绕过了平台的监管报警机制。

知名跨境电商洋码头惹上了“假货”风波。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该报记者在洋码头卧底当买手,发现400元假包,卖7000也没人管。7月12日,洋码头发表声明称:记者所做的假货测试,属于“自买自卖”,是非正常交易行为,绕过了平台的监管报警机制。

洋码头CEO曾碧波向澎湃新闻表示,类似“自买自卖”的非正常交易订单,风控系统确实很难覆盖,但对于正常的交易行为,洋码头布置的四道防线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

对于可能存在的假货问题,洋码头称,将对知假售假的海外卖家发起海外诉讼,同时对消费者进行假一赔十,同时,已对全部海外卖家资质、货源渠道进行严格审核。

在前述媒体的报道中,记者通过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在洋码头注册了海外买手账号。随后,记者从国内快递了一个价格约400多元的高仿手包到这个朋友买手手中,并在洋码头网店挂出,之后记者又以7000元的价格在网店买到这个包,并于7月9日在国内收到货。

上述记者在发布货品的过程中,洋码头没有关于上传购买小票、正品编号等足以证明商品来源的要求,仅是在临近发布时弹出“保证正品”的提示。而该提示只需买手点击确定即可发布成功,不需要经过任何商品审核。

这样的自买自卖测试,在洋码头方面看来,属于非正常交易行为,绕过了平台的监管报警机制。

洋码头解释,平台按照DSR分值(买家评分、物流服务、客服服务)进行流量分发,并综合信用、行为、所在区域等指标综合判断。综合评分越高,卖家将得到更大的曝光。正常交易情况下,洋码头流量分发,倾向于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卖家。

此次报道中,该卖家于4月注册,6月产生交易,洋码头称这属于新卖家、并且售卖高客单价商品,在正常交易中无法获得流量分发,“买家和卖家为同一交易主体,绕过了流量分发布控这一道防线。”

此外,在洋码头的正常交易中,没有中间物流信息的订单,被视为无效物流,正常买家不会确认收货,并会向客服进行售后咨询。

此次案例中,买家在无效物流状态下,没有进行客服咨询,对该笔订单进行了收货确认,洋码头称这不符合正常消费行为。

洋码头自称对于假货的防范有一套机制,四道防线包括买手认证、流量分发布控、物流监控、服务保障。

曾碧波曾介绍,“卖家准入门槛,是不是海外的守法经营主体,从物流约束提高造假成本;流量分发层面,我们的流量分发机制倾向给一些好卖家,而不是花钱买来的流量。我们从数据上提炼商家的行为轨迹、登陆地点,去看他和粉丝互动怎么样,商品价钱跟其他商品价钱差异怎么样,物流规则是怎么样,如果他有第一单和第二单,对于客户之间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投诉率,我们有很多方式来判断。”

“对于高风险区域的卖家,比如中国香港、韩国、意大利,做高客单价的东西都是有额外条件的,这个口子我卡的很紧。而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造假成本非常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我们不会太担心。”曾碧波说。

中国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增速为23.5%。

洋码头采用和淘宝一样的C2C(个人卖给个人)平台模式销售海外商品,目前平台上拥有4万名左右买手,并自建物流体系(贝海物流)。洋码头活跃用户数为4000万。艾媒的数据显示,洋码头凭借26.3%的市场份额,占据2017年第一季度独立型跨境电商市场冠军位置。

不过,平台模式满足了消费者对商品丰富性的需求,但品质把控或多或少存在缺陷。

今年4月,曾碧波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承认,电商平台肯定有假货,但关键是设计一套机制把概率降到最低。

“做电商的,特别做平台(模式的电商),会没有碰到过假货?肯定是有的。我们很担心,关键是要让概率降低,而这最重要是做好机制。”曾碧波表示,从2016年黑色星期五推出假一赔十以来,假货概率非常低,达到百万分之一。

假货问题一直是电商产业身上的毒瘤,日前有媒体还曝出,快递公司伪造快递单,让一些假名牌虚构海外发货信息,一秒变身海外代购商品。

针对假货问题,阿里巴巴专门成立了平台治理部对假货围追堵截。阿里巴巴正在从源头入手,找到制售假团伙的幕后黑手。前不久的6月28日,阿里向全社会展示了通过大数据挖掘的6万余个售假团伙,公布了1600余个制假工厂。

【来源:澎湃新闻网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