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海尔中兴,那些被困的民族品牌们业界
智能手机业界的“中华酷联”近两年的变化令人唏嘘,而海尔、TCL、长虹、海信这些老品牌的变化,国产品牌支持者看了更是干着急。
这些原本雄赳赳气昂昂,代表中国形象的品牌,除了华为一个孤本之外,其他一个个尽显没落姿态。专做手机的酷派卖身套现走人;中兴、联想年年人事大变动,业绩越来越难看;业界叱咤风雨多年的几个家电品牌,发展越来越保守张口就是天花板。
当然,其实与五年前相比,这些品牌无论市场业务范围、技术实力还是供应链体量上,各自的成长也都不小。所有这些品牌都在国际化中站住了脚,在国外市场发展成绩一直在提高。但就是没有前两年那种到处挥斥方遒、一路凯歌来的带劲。尤其是在华为这个冒尖品牌的对比下,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那个时候,中兴华为分别拿下欧美、亚非拉市场的通信设备业务;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快速跃升为全球第一PC厂商;TCL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变身国际高端手机品牌;其他几家品牌,不仅轮着番的在国内争第一,国际市场开拓上,至少听着是那么回事。
但到今天,能让大家放嘴里品味的品牌故事,也就剩下一个华为了。
为国产品牌代言的成龙大哥
这一方面跟华为连着10年都赌对了未来市场趋势有关,一方面也有华为变态的执行力打底。而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无论中兴还是联想,亦或者是海尔,近两年都处于人事换代接班期,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动荡摇摆。虽说华为创始人表面上也在做换代接班,但其实华为近几年的大小事还是由任正非亲自决策,从今年开始任正非才真正准备退休,华为也真正到了接班换届时代。
40后、50后全面退休,60后还在崛起路上,70后80后90后都想着自己创业。前两年的民族品牌们,都是一头包。
老一代的创始人创始团队退下,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对于国内外所有公司都是如此。短期一两年的周期内看起来好像没问题,但过了三年的业务战略规划周期,新一代接班人面对市场的长期战略规划问题就立马显现出来。
历史上接班制度做得最好的公司要数Intel,但这也只是表面上的。因为2006年之前Intel的接班,都是创始团队成员轮流退休交棒。Intel前几任CEO董事长,诺伊斯、摩尔、格鲁斯、贝瑞特都是按着年纪资历排着队上岗。等创始团队的贝瑞特退下后,新一代领导人欧德宁接班,就立马出现了大问题,导致Intel直接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而另一个看起来接班制度做得最好的公司——IBM,也仅仅是幸运的有小托马斯·沃森这个富二代接班人。而小托马斯·沃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也差点葬送掉了老沃森一生心血。小托马斯·沃森之后,IBM基本上就开始全面抛弃to C业务,越来越像一个纯粹的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业务都是高大上的科研项目,过往的PC、服务器业务都是在最高点的时候卖一大笔钱套现走人。等未来IBM的云服务业务、企业软件业务等等实体业务打包出售后,那IBM就变成了纯粹的资产管理公司了。
回到这几个国内曾经的风云公司身上,情况也是如此。
联想柳传志、中兴侯为贵是最早提出退休接班的企业。由于两人或者说1980年代创业的企业家,创业的时候基本都已经40多岁,公司合伙人中基本没有同龄的技术管理人才。即便有,也因为公司管理处于一个逐渐专业化的过程,等公司管理赶上国际水平的时候,自己也已经面临退休不愿再抛头露面,最终只会大力宣传选出来的企业代表。所以大家也不是很清楚公司背后的历史。
等柳传志、侯为贵要退休的时候,就真的是公司的全面换届接班了。而这样的接班对公司来说,那就是伤筋动骨。
柳传志刚从联想退休的时候,直接分配了一个收购IBM电脑业务的大规划送给杨元庆,然后杨元庆带着一众各怀心思的同侪啃了十多年,在柳老爷子的指导下拿下了。
同时像郭为这种一山不容二虎的人物,就直接分家拿着神州数码让其自己奋斗去了。另一个朱立南则成立了一个联想投资有限公司,柳传志还从美国找来赵令欢搭手制衡,一起玩联想控股这个大盘子。
到2004年,柳传志就潇潇洒洒的当甩手掌柜,直接辞了联想集团董事长职位。这跟当时褚时健李经纬牟其中这些身陷囹吾的企业家相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彼时全中国的企业家都跟着眼红,毕竟当时每个企业家都有难念的经。
中兴侯为贵的退休计划要比联想柳传志慢几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侯为贵跟柳传志同年退休,都是在2004一并退了下来的。但2004年柳传志直接把董事长的职位都退了,而侯为贵当时只是辞了总裁的位置,依旧是中兴董事长。侯为贵这样的企业家,不是能闲下来的人,中兴大小事务都还要过问,只不过换以师长的身份而已。直到去年2016年4月才正式交出董事长的宝座。
侯为贵的退休看起来跟柳传志差不多,2004年侯为贵退休的时候中兴已经有了通讯、终端两大块业务。虽然通讯业务重技术、不稳定,但以手机为主的终端业务却在当时是一个旱涝保收稳定增长的大蛋糕。侯为贵就很放心的把公司交棒给了少壮派。
当时看起来侯为贵的接班方案是最稳妥的,是接班接的最好。而联想大动干戈的接班,闹得满城风雨不被看好。但时隔十多年后回看,两家反而都是一头包。
联想是没有平衡好杨元庆、刘军两人之间的关系,原本一人管运营一人管技术的设想,看起来泾渭分明,等联想内部管理运营全部技术工具化之后。两人之间的冲突就越来越多。
而中兴侯为贵一手捧出来的五虎将:殷一民、史立荣、何士友、韦在胜、谢大雄,各有各的擅长,大家都分股权公平平等。五个人背后再通过技术+商务的配对制衡,让少壮派、技术派对垒竞争,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但几年下来就完全变成“群雄割据”,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子公司捞利益,越来越不关心总公司集团的利益。
于是中兴隔几年就要出现一次大规模亏损危机。2009、2012、2016三次危机把中兴整得够呛。
联想也好不到哪去,2008、2016年两次巨亏危机让人嗅到其中各种内斗推诿。搞得柳传志还不得不在2009年重新回归担任董事长,来解救危局。
另外几个家电品牌则更加没落,当然这也跟这些品牌没有B2B业务、拿不到核心渠道有关,同时B2C竞争也过于激烈。但格力、美的同样拿出千亿业绩,各个业务品类做得有声有色。所以这也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品牌的越来越弱的表现。
海尔、TCL、长虹、海信这几个老牌家电品牌,都是国有企业。并且这几个企业中除了TCL之外,其他三家都有严重的改制问题。对比下来中兴侯为贵就明智得多,侯为贵在1992年的时候就领先于时代,另组了民营控股公司,然后进行国有民营混合控股。还早早的引入了股权激励机制,中兴现有的高管都有自己掌控的子公司。
TCL李东升也在1997年第一个冒险改制,在国有企业低迷的时期把握住最佳时机实行MBO管理层收购,用业绩换回了大把股权。而海尔、长虹、海信,则没有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过今天的TCL一头扎进面板制造行业,还有心开拓企业级业务市场,束缚了TCL冲业绩的步伐。
在2004年柳传志、侯为贵已经进行退休接班的时候,海尔张瑞敏、长虹倪润峰、海信周厚健的改制步伐到了最紧张的时刻。倪润峰因为长虹改制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黯然离任,交棒赵勇,从此长虹便停滞不前。有长虹这样一个先例,格力、健力宝那边还在打来打去,这边海尔、海信就不敢做大动作了。
但近十几年,海尔、海信以及一大堆国有品牌都在苦心孤诣进行改制。先搞MBO管理层收购,又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成立分部,组建新的业务集团,学习中兴做股权激励……给人感觉就是这些品牌近些年净顾着改制了。
2004年长虹倪润峰搞MBO管理层收购引起各界抨击之后,海尔便转向张罗着搞股权激励,好不容易在2006年终于拿出了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草案,2008年就经济危机业绩大降了。当年海尔六大高管因此辞职,包括当时时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智春、董事王召兴、副总经理张世玉、独立董事王超、董事会秘书纪东。
这次海尔高管集体辞职直接造成海尔高管断层,而张瑞敏也临近60岁,到了准备退休的时间。随后近70岁的海尔元老杨绵绵,不得不坚持干到2013年培养新人,等杨绵绵退休的时候已经是72岁高龄了。
从2013年开始,海尔集团进入了轮值总裁时代,由高管梁海山和周云杰轮流执掌总裁职位,竞争上岗。
但做为一个国有企业,高管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联系并不紧密,接班并没有那么简单。张瑞敏接受采访时,也就这一问题,说了自己的担心:
“每个人都要退下来这是肯定的,李嘉诚永远不退也要离开,这是自然规律。我的压力是,我研究了全世界所有的交接班方式,我认为现在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你所有交接的是一个集权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创业的平台,所以我的任务,我的压力就是尽快的把海尔打造成一个创业的体系,创业的生态,由此,不管谁来接,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所以在2013年互联网模式最红火的时候,张瑞敏拿出了一个创客平台。海尔也算是第一个主动拥抱互联网的传统品牌。第一个开发自己的网上商城——海尔商城,还率先布局了物流业务——日日顺。
最新的创客平台,说白了就是打包海尔集团的资源,作为天使投资支持集团内部团队创业,然后让这些团队化整为零面对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如此一来孵化出来的公司,国有成分就大大降低了。
这么看来张瑞敏还是有很多改制的想法。
回过头来看华为,华为成立到现在,一直由任正非亲力指导决策,从来没有为了任何管理制度问题而影响业务发展。
不过任正非也早到了退休年龄,整天把IBM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敬摆在案前,梦想着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又殚精竭虑要把儿子培养成下一个小小托马斯·沃森。
现在任正非也有意在明年74岁正式退休,而华为学习海尔搞的轮值CEO制度,也到了大考时间。如此赛马赛出来的顾命大臣们,能否保华为新一代繁荣30年?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