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PO,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最后高潮手机
小米公布招股书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路媒体揪住细枝末节争的面红耳赤。小米到底值不值1000亿美金?小米的增长是否还能持续?小米的亏损何来?小米为什么选择现在上市?借小米的台,大家都在唱自己的戏。
不管你如何质疑,一个习惯性失眠的中年男人选择40岁二次创业并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还是给自己的人生画下了浓厚的一笔。4年前,我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趋势就已经不太看好,小米主打性价比,逆势上扬的背后是更多国产手机品牌的倒下,市场开始高度集中。
山寨机们被杀的销声匿迹,大批国产手机正规军也进入倒闭潮时,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就是手机市场走向 成熟的过程。当国产手机市场大家只记得华为、小米、OPPO、VIVO,苹果的更新换代进入吃老本模式,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拐点已悄然而至。
聪明的弧顶期上市
至于小米为何选择这个时间点上市的猜测和争论,我觉得都很幼稚。中低端市场成就了小米也限制了小米。2012年至2014年,国内三、四、五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市场庞大的换机需求,为小米的性价比策略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小米手机一度登顶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本已走向沉寂的智能手机市场因此焕发出第二春。
不过,当中国农村的老太太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也被迫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人口红利被开发殆尽时,小米的困境随之而生。在性价比方面成功的营销也让小米品牌被深深的打上了便宜的烙印,电商、供应链和低价的组合模式支撑不了小米产品线向上的延伸。
2015年-2016年,是小米模式失灵的两年,没有低端市场人口红利的支撑,小米的出货量滑落至第三,消费者对小米2000元以上产品并不买账,颓势看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本就失眠严重的雷军,想必在这段时间的夜晚会更加难过。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软硬件企业的被迫出海潮,雷布斯沿着山寨机的足迹,又开始了新一轮接管山寨机海外市场份额的操作。从东南亚到印度,再到非洲,海外智能手机市场红利助推小米走出持续下滑的困境。
市调机构GfK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为9000万台,其中海外市场的出货量占比达到43.4%。小米的招股书也披露, 海外市场的收入贡献占比达到了28%。
不过,小米市场占有率的阶段性回暖并不能掩盖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颓势。
据IDC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14.62 亿台,相比于 2016 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14.70 亿台), 2017 年的出货量下滑了 0.5%,尽管这个下跌幅度并不严重,但这却是智能手机市场有史以来首次出现的下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需求已逐渐出现了疲态。
IDC 项目副总裁 Ryan Reith分析首次下跌原因时表示: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就在去年出现了5%的出货量下滑,这是造成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此外,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也出现了 3.5% 的下跌,同样也是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入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下滑趋势仍在进一步扩大。IDC数据显示,智能手机供应商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总计为3.343亿部,与去年同期的3.444亿部相比下降2.9%。中国市场是这一下降的最大推动力,本季度出货量不到1亿部,这从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从未有过的情况。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显出疲态,后劲乏力的时刻,小米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持续高光。这时,恰逢中美经济博弈大势下,各地资本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青睐,不断放宽的上市条件,让小米的IPO天时地利人和,在整个智能手机产业周期的弧顶选择上市,无疑是一个务实而聪明的选择,毕竟小米在多元化、智能家庭、以及互联网产品流量转化上都已经努力过。
正在消失的消费热情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量的增长已接近临界点,细分市场之间的量能切换并不足以形成支撑市场继续规模化增长的动力。与之相比,对于智能手机后续发展最大冲击的是消费市场正在逐步丧失的热情。
IDC全球研究部门副总监Melissa Chau近期表示:“在全球,特别是中国,智能手机消费者正在购买更高端的设备,但不再更换那么多的新智能手机,导致出货量下降。”
“尽管三星和华为等都发布了新的旗舰产品,以及第一季度iPhone X出货量,但消费者看起来不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市场上最新最好的设备。在过去的12-18个月里,高价格标签出售的超高端旗舰产品很可能在近期内停止升级周期。”IDC全球研究经理Anthony Scarsella表示。
高度成熟的产业链条,正在让智能手机制造行业高度IT化。去年销售的智能手机中85.1%使用的是android系统,14.8%使用的是ios系统,使用其它系统的比例不到0.1%。除了苹果的自成一派,所有智能手机厂商在操作交互上都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差异化。(当然,马上要发布“革命性操作系统”的锤子手机例外。)
芯片方面,所有的Android阵营都在Qualcomm和MTK两家高低搭配的厂商中按需选择。三星和华为进行着有限度的芯片生产,苹果是唯一一家一条龙包干的企业,这都是乔布斯的偏执与专注给苹果留下的红利。
产业链条越来越短,渠道透明,并高度集中是IT化最典型的特征,以前在华强北是随便都可以组装一部山寨手机,现在在华强北走一圈是可以组装一部新款的Iphone手机。而某知名调查媒体最近的实地探访结论是,不用走一圈,你在一家店就能买到所有iPhone手机的配件,因为潮汕系商帮很团结,大家都习惯相互带货帮衬。当最具独特性的iPhone已在中国完善的制造链下脱下底裤时,Android阵营的产品就更可想而知了。
近些年二手iPhone交易异常活跃,一是很多用户用惯了iPhone手机,需要个大容量的。二是丑陋的留海版iPhoneX和功能创新乏善可陈的iPhone8实在是让寻求时尚、个性标签而又不太宽裕的白领们,难以去多交那5000多块的智商税。
现在无论是iPhone手机的主板、电池等主要配件很多平台都提供上门换装翻新服务,费用低的舒心,更让人没有了频繁换机的动力。这样的场景你我在PC电脑时代都似曾相识,当智能手机成熟到第三方服务链条参与 DIY的环节,消费市场自然会失去神秘感,会逐步沦为日常生活用品。
在硬件、软件和性能上缺乏核心区隔后,Android手机做的越来越像iPhone手机,iPhone手机的迭代套路也越来越Android,整个行业创新日益感官化。之前一度沦为笑柄的8848钛金手机,现在卖的还相当不错,不仅广告打进了央视,还请了王石代言,暴发户们现在可选择的产品实在有限。
IDC 的报告也表示,设计创新仍将会是手机行业的焦点,比方说「谁的屏幕更大」这种竞争在 2018 年已经不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取而代之的是「谁的设计更好看」、「谁的屏幕边框更窄」。
嗯,是的,实在不行再镶点宝石啥的。这样的画风仿佛又被拉回到了功能机花俏的时代。从PC电脑到彩电、冰箱、相机等,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消费电子产品由胜转衰,走下风口浪尖,沦为通路产品的过程。智能手机也不会例外。
使命临近终结 入口分化不可逆
智能手机以及其承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完成了所有适龄人群的线上化。移动互联网生态短短5年时间内对信息渠道的重构,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生活方式,甚至是年轻一代的思维习惯。
由于手机终端与移动互联网并没有主动性。整个生态通过工具的便利、兴趣类信息流和迎合人性弱点的场景应用来争取人机交互时间的最大化。对人类碎片化时间的挤占换来的当然是碎片化的,片段式的场景数据。同时兴趣类信息流单一的通道里所裹挟的商业利益变得越来越拥挤,并最终导致生态的不断恶化。
兴趣类信息流通过放大人的贪嗔痴等弱点来完成人机交互中的逆向控制,被兴趣类信息流圈养的人们正在逐步散失思维的独立性和信息获取的全面性,造成了一种遮断现象。
移动互联网生态走向极致必然导致被隐性 束缚的个体们寻求摆脱的“反叛”,这其实也是人性中自我纠正机制动态平衡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生态被商业利益放大的片面控制权是新科技早期不成熟的惯例表现,唯一不同的是以前只表现在特定人群当中,现在几乎没有人能幸免于这些互联网科技迭代所带来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极端状态正在推动整个人类更成熟的适应新科技和商业力量营销的适度性。现在的问题是,谁来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个风口?亚马逊第一个站出来给出了答案。
据Cirp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的销量至少突破2000万台。这个通过语音交互就能控制家庭内各类智能硬件,并获得亚马逊提供的指定线上服务。这个新形态的智能终端已经完成了全新战场的开辟——智能家庭。
在亚马逊的带动下,苹果Homepad、谷歌Home,均加入战团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国内的阿里、腾讯、小米、京东、百度等主要互联网企业也都开始了智能音箱市场的布局。连正陷入隐私旋涡的Facebook也在5月宣布加入智能音箱战团。
互联网企业围绕智能音箱展开的新一轮争夺战,主要还是其带来的场景革命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智能音箱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让沟通化繁为简,让人们的兴趣点回归家庭,科技化解个体之间的隔阂,提供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场景。在第一代AI应用场景下,科技从驱动者、牵引者,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
与智能家庭接力发展的还有智能 入口,以及5G支持下的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万物互联。人们的主要生活场景都将面临软硬结合的智能化重构,来支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对个人全场景实时数据反馈的需求。
在产业发展面临交替,单级入口向多级分散的趋势下,小米手机究竟还值不值1000亿美元?我看还是值的,它背后是对曾经数千家山寨手机和一大批国产手机正规军供应链条的聚合。只是小米之后,将再无小米,小米的IPO也将是全球手机产业最后的高潮。
作者:田黄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