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App都想做社交,这可能是一场灾难

业界
2018
06/12
11:17
钱江晚报
分享
评论

昨天有一个公号曝光,从知名航旅类App航旅纵横可以看到其他乘客个人信息和特征标签,比如住在哪里、经常到哪里去,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够向对方打招呼、私信等,俨然成为一款交友工具。

这款APP颇为流行,很多人可能已经有所留意,只是没放心上而已。实际上,航旅纵横也不是刚引进社交功能, 2013年初的一篇网上文章介绍,这款APP还支持查找同乘或者机场周边的友人,进行在线交流,末了还意味深长来一句“你懂的”。所以,这问题现在又被人拿来说,背后或许有别的什么原因。

当然,这也可能是受滴滴顺风车空姐遇难风波的影响。在这起事件中,许多人才意识到,顺风车支持司乘互相评价的标签功能,不仅是一种社交方式,而且可能暴露乘客隐私,由此带来安全隐患。换言之,平时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只有出现风险事故了,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何止航旅纵横如此,正如这个公号所说的,感觉中国的每一个APP都有一个社交梦。这么说当然是夸张了,但可以说,许多APP确实都有这种企图。在外卖APP上,可以分享自己今天点了什么;在订票APP上,不小心就被拉进了同城旅游群,还给你安排了导游;在读书APP上,还可以互相评价甚至私聊……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留存痕迹,都可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个人空间越来越逼仄,几乎无处可逃。

但自己分享个人信息是一回事,APP、平台介入其中,未经允许就公开个人信息,又是另外一回事。一样是公开个人信息,二者却有天壤之别,这中间隔着两座山,一座山叫知情权,另一座山叫选择权。也就是说,我可以自己主动公开个人信息,但你不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未经允许就把我的隐私给公开了、出卖了。

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体选择权,是一种现代文明。虽然受无孔不入的网络技术影响,个人隐私观念及其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许多人已经不再那么在乎个人隐私的曝光,但个人隐私保护的底线还在,而且受到法律保护。

前阵子,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过一句大实话,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和收益。但他仍然不敢说,因为这样,互联网公司就可以胡作非为。他提到了一个原则,如果“他(用户)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用户不愿意,互联网公司就不能做。这就是个人隐私保护的底线所在。

包括航旅纵横在内的许多APP的一大弊病就在于,他们把用户数据公开并且社交化之前,并没有明确征求过用户同意,也没有给用户说不的选择。这篇公号文章指出,找遍了这款APP的每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可以隐藏自己的功能。有时候,哪怕你删除了APP都没有用,因为用户数据仍然会被保留在服务器上,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只要注册过某款APP,一个人的隐私信息就会一直被“登记在案”。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可想而知。如果每个APP都想切入社交领域,这将会是一场灾难。

【来源:钱江晚报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社交APP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曾几何时,你还在登陆chinaren,还打理着班级的校友录,还在开心网上愉快地偷菜,还在校内网上偷偷地搜索女同学,还在街旁上炫酷地签到……你是否还记得《新周刊》有整整一期讲的是新浪微博的纪元,一个叫...
态度
是什么导致了社交网络可怕的周期律,兴也勃,亡也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根本要不了三十年,三年都多。作为一个2014年还在使用人人网、手机屏幕上并存过80款社交APP、每天要在至少四个平台发状...
业界
相对于其他网络应用,社交产品的崛起显得格外频繁。最近,Pinterest宣布融资2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50亿美元。而Snapchat此前更是拒绝了Facebook高达3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那么,社交产品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
态度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