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共享经济不是法外之物,应纳入法治轨道

业界
2018
06/13
11:05
王文华
分享
评论

近年来,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在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监管薄弱、侵犯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共享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法治保障必不可少。应当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共享经济纳入法治轨道之中。

共享经济是新生事物,跨行业、跨领域的跨界融合特点前所未有,尽管对于其违约、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可适用民商经济法律进行管理,但关于平台性质认定、行业归类、劳资关系、消费关系等均无明确法律规定。行业准入的低门槛也容易引发多种问题,有些共享项目甚至夹杂着传销、侵犯个人信息、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司法实践中对这些行为在定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相关司法、执法、调解、仲裁等也难以找到法律依据。

此外,共享经济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也给行政监管带来多方面挑战。由于监管措施、手段、资源相对滞后薄弱,共享经济活动往往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要将共享经济纳入法治轨道,应当强化立法和监管的前瞻性,这也是新型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的必由之路。共享经济不是法外之物,有必要针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和新问题,抓紧进行法律法规的废、改、立、释,将其纳入法律调整范畴,明晰问题的解决路径和方法。

与此同时,也要对共享经济从业人员的入行门槛从严规范、对其资质审核严格把关,出台规范性文件明晰这种复杂、多元的权益分享模式下不同主体的权责,确立资源所有者、资源使用者以及资源运营者如何进行共同分享以及权利、义务、责任共担的原则与具体标准。特别是平台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平台与监管部门的权、责边界也改变了传统的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单一关系,有必要根据不同行业性质分别作出明晰界定。

发展与监管并重、“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仍然是对共享经济立法、监管的指导原则。在允许试错的同时,对于那些打着“共享”旗号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注重发挥“软法”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行业标准、行业指南等,引领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方向。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文华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共享经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从共享交通工具到共享住宿、餐饮、护理,共享经济在飞速扩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人信息泄露、资源浪费、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业界
小猪短租等在线短租行业独角兽们之所以洞见了共享经济下沉这一趋势也是源于其从共享经济发展状况探寻到了空间共享的发展本质。
整体而言,共享租车整体市场前景被看好,巨头、创业者、投资人不断涌入,几经奋战后市场迎来了快速洗牌期。
在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的共享健身仓市场中,作为融资过亿的觅跑,在共享健身仓领域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当“共享经济”的热潮渐渐退烧,很多红极一时的共享单车纷纷退场,随着平台退出运营,大量占用城市空间资源的“共单”,又成了许多城市的“共愁”。
态度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