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2018年以来,朋友圈贩卖知识焦虑的公开课和网络课程变少了。
观察身边的小伙伴,很多小伙伴因为知识焦虑购买了大量知识付费产品,但一年下来却发现这些知识根本没有学会几个,焦虑的还是焦虑,不会的还是不会。
所以到了2018年,他们普遍不会选择去购买这些以解决知识焦虑问题为关键点的知识付费产品,反而还会劝阻身边的亲人好友购买知识付费内容。
在这种影响下,行业里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知识付费,特别是在成人领域的知识付费是不是要凉凉了?
消费者退烧后,知识付费的模式究竟还行不行?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及发展趋势分析》数据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间,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
知识付费风口不再成为了媒体的一众论调,那么知识付费难道真的不行了么?答案也并非绝对。从知识付费这种线上学习的模式来看,相比传统线下学习而言,线上学习优势明显。尤其是在成人教育领域,知识付费如果能够回归服务价值,将可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迎来一个不错的未来。
需要付出的金钱费用
无论是实体商品还是虚拟知识产品,价格因素都是人们产生购买欲望后影响消费行为的第一道门槛。相对于传统的线下学习而言,线上学习费用普遍只有线下费用的1/3甚至1/10;而对于今天成人教育的主要群体80后和90后而言,价格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投入的时间及精力
在成人教育领域,要面对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者基本不会有“完整”的一天来进行学习,大多数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在传统的线下学习里,学习者为了参加培训班或者听讲座,需要拿出一整块时间,同时在路上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线上学习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大量减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学习后能够得到的回报
对学习者来说,学习后能够得到的回报是决定性因素。在传统的线下学习里,一次性学习的回报其实有限,而线上学习的优点则完全凸显:可以反复收听,随时随地学习,极大程度上巩固了学习效果,让回报更为明显。
虽然知识付费遇冷说愈演愈烈,但回归服务价值理性分析,线上学习的优势其实很明显。根据《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55%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
艾瑞咨询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我们获取知识的习惯变化,也使得在线获取知识成为长期、持续伴随人们的刚需。同时近几年会员制度的越发成熟,人们已经逐渐养成为优质互联网内容付费的习惯,整体而言,内容付费渗透率还在持续提升,内容付费市场潜力也十分巨大。
互联网下半场,知识付费的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那么,未来知识付费的生态会要如何走呢?根据目前知识付费市场的发展态势以及人们购买知识付费产品的实际体验,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曾经高喊的解决知识焦虑其实是知识付费的伪命题,而知识付费的下一阶段必然聚焦于如何让学习者获得真正有效的学习效果。
基于这样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可以判断成人知识付费领域的发展趋势如下:
趋势一:内容下沉,回归有价值的真实内容
今天在互联网上的知识付费平台一抓一大把,然而相比平台方的百花齐放,内容方则显得有点“人丁稀落”。无论是头部平台还是尾部力量,所装载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内容板块里不是心灵鸡汤就是成功学,这也是导致拙劣用户体验的原因之一。
教育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慢行业,内容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回归内容是知识付费的必然趋势。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板块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持续付费呢?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可以判定以下三大板块将会是知识付费的核心领域。
职场技能
不光是在知识付费领域,在整个教育市场体系里,职场技能都是最刚需的内容板块。从最早的电算会计化到后来的英语类培训,再到如今一些以工具为代表的设计、办公技能等等培训,无一不彰显着其旺盛的生命力。
职场技能内容之所以一直火爆,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够切实解决职场人士的实际需求。职场技能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聚焦于专项能力(如软件技能培训)和相应工具(如office工具等)的硬技能,另一个则是聚焦于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如读书、沟通等)的软技能。
传统软技能的获得,主要通过实际工作中间的体会领悟;而透过知识付费模式,软技能课程完全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比如波波羊老师和网易云课堂合作推出的时间管理课程,不到1个月时间就有几百人报名学习,充分证明了其旺盛的市场需求。
兴趣爱好
在线教育领域,兴趣爱好的内容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术、音乐等内容。
兴趣爱好内容之所以能生命力如此旺盛,最大因素要得益于其以兴趣为导向,学习者本身并不会有太高的学习结果诉求,更多的是在学习之中获得的乐趣以及对授课老师的认同。
从人最喜欢的根本出发,不需要承诺学习效果,生命周期就一定长远。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是近年来兴起的版块内容,也是互联网上传播特别广泛的内容。
以得到为代表,邀请行业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按照标准的生产流程来生产较高质量的内容,帮助拓广知识的视野从而实现“仙人指路”的效果。
不容忽视的是,知识拓展的内容从今天来看存在较大的局限,很难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如何打磨出更加直击用户痛点的产品,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趋势二:后续服务提升,注重全流程效果
今天多数的知识付费产品,提供的服务方案基本就是听音频或者看视频,最多辅助一两次直播或微信群答疑。但回想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会发现,以前我们上完课之后老师都会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必不可少。
而这些在传统教育行业中的常规服务内容,在今天的知识付费领域却还是一个致命的短板。为什么知识付费的学习效果差、口碑不好,根本原因就在于学习服务不足、缺失必要的学习流程支持。
知识付费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知识付费需要做好三个关键点的平衡:碎片化学习、学习规模和学习效果,三者缺一不可。从课程自学到mooc大学、双师课堂再到线上1V1,业界还没有出现真正平衡的知识付费学习模式。
根据业内行家的实践和推断,下一阶段知识付费的标配服务模式将会是1+1+N模式。
其中第一个“1”代表的是标准化的课程。
这个课程将会以“视频”或“音频”形式进行展现,让学习者完成自学。这个“1”满足了碎片化学习的随时随地性,给予了学习者最大限度的自由度,同时也满足了由于学习规模日益扩大而带来的各种问题。
而第二个“1”代表的是在线训练营。
在线训练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生学习效果。在线训练营模式,就是把线下的集中学习模式搬到线上,开展一段时间的在线集中训练,通过学习流程、学习氛围、学习评估的三位一体运作,从而使学习效果得以达成。
总体做法是把所有参与训练营的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配定相应老师。每个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完成相应作业,然后交给老师进行批改和点评。整个训练营阶段会有实战练习,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或使用真实的案例来进行实战,进而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以致用。
同时,老师需要对每个学习者进行阶段性评分,在学习完成时要进行总体评估;老师还需要针对小组学习效果进行展示和相应氛围的营造。
从学习流程、学习氛围、学习评估三个维度来看,在线训练营都会比mooc模式更加紧凑,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投入度和最终学习效果也会更强。
而最后一个“N”则代表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比如:
我们如何来加强老师和学员之间的交互?
我们如何来批量布置和批改作业?
我们如何来进行学员的评分和评估?
我们如何来实现针对学习者的奖励?
所有这些辅助手段,将会让老师和学员之间的交互更紧密,让学习效率更高、让学习流程更完整、学习模式更人性,从而最终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趋势三:科技强势进入,在线学习模式进一步变革
科技智能化是所有领域不变的发展趋势,就算放在教育领域也没有例外。未来教育科技的主流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是对VR、AR模式的接入。
目前在线学习我们普遍停留在观看视频、听音频的模式上,但如何实际接触到老师、接触到其它学习者这是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必要诉求。而通过VR、AR模式,会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更紧密的链接和交互,这对于学习氛围、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来讲,都会发生巨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整个AI技术的全面切入也会是未来在线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在目前的K12在线教育领域已经有相关的机构在努力尝试实现AI教师模式。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上课过程中间,我们所直接面对的老师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很有可能是一个AI的老师;而这个AI老师可以去帮你解决80%常见的问题,剩下的20%问题再由真人来帮助实现。
而只有AI技术的全面发展,才能够让在线教育来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阶段。
趋势四:IP效应增强,教育IP大量涌现
在文化教育领域,最长远且最有价值的变现方法就是生产IP,通过内核来驱动成长。今天传统教育领域的两大巨头新东方和学而思,走的都是这一路线。
而在线教育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强大传播性和影响力,个人教育IP的建立速度将会更快、规模效应也将会更加巨大。
“得到”这个品牌,迄今也只是2年不到的时间,但其在知识拓展领域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又比如“喜马拉雅”这个平台,仅仅6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一家估计超过200亿的公司。
因此,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3年内,每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至少5个以上的全国性IP;谁能真正成为细分领域的IP代表,就会在下一阶段的知识付费竞争中占据巨大领先优势。
在未来几年,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或将实现翻倍增长,知识付费也将进入一个以实现学习效果为核心的阶段。到了那时候,出现新东方、学而思这种体量的企业,也是很有可能的了,这对于当下的知识付费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会。
【来源:钛媒体 作者:小谦,小谦笔记创始人,互联网观察员,数十家科技媒体专栏作者,微信请联系net1996,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