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小米和格力“五年赌约”到期。五年前的这一天,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小米的CEO雷军和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打了一个赌。双方约定5年后对比营业收入,赌注高达10亿元人民币。
在2018年的尾声,两人的约定是否会兑现?两家在过去五年里又经历了哪些较量?腾讯科技和数可视将用一组图来带您回顾“董雷赌”的五年历程。
回望2013年至2017年,格力在营收方面一直力压小米。不过,双方在营业收入金额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打赌当年将近900亿元缩小至2017年的300多亿元。成立于格力1991年的格力电器于2012年突破了营收千亿大关,而2010年诞生的小米只用了8年便达到这个目标。
格力和小米的营收之路并非坦途。双方在2015年纷纷经历营收增长为负的“阴影”。但在去年,小米的营收增速高达68%。相比之下,格力37%的增速则略显逊色。2018年之前,双方营收差距只有300亿元。
这5年里,以手机起家的小米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孵化、投资了超过210家生态链公司。小米称自己走的是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模式。
而以空调业务闻名的格力电器试图摘掉“空调”的标签,宣称自己正在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发展包括智能装备、智能手机、新能源 等新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力求完善产业布局的格力和小米纷纷进军对方的“地盘”——格力发布了“色界手机”,而小米也做起了空调。不过,从他们的主要营收业务占比看来,占据大头的依旧是老本行。但小米的转型似乎看起来更顺利些。 从2015年到2017年,小米手机业务的营收占比已从80.4%压缩至70.3%。
根据双方在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布的数据,本季度格力电器第三季度营收577亿元,同比增长38.46%;小米集团营收5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1%。至此,小米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累计为1468.99亿元,小米为1304.48亿元,格力以将近180亿元的优势领先。
就在双方营收额差距进一步缩小之际,在12月初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在采访中单方面宣布获胜,并宣称这个赌约没有可比性:因为格力是做实体经济的,而小米是做互联网的,属于轻资产。
虽然根据前三个季度来看,小米营收略逊一筹,但是在过去五年里,小米经历了营收破千亿、增速超过300%、赴港上市等历史性的跨越,逐渐打造起了产品线丰富的物联网;格力也积极研发芯片和能源车,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格力小米五年赌约以外的竞争,也许才是最大看头。
【来源:数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