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至,这一杯互联网咖啡能热多久?

业界
2018
12/19
15:10
懂懂笔记
分享
评论

模式创新加资本运营等于什么?有人说是商业成功。从这个凛冬到来之后的大环境来看,互联网咖啡似乎是逆势火爆的成功案例之一。从今年三月份至今,瑞幸咖啡、连咖啡、莱杯咖啡等咖啡新物种频频获得资本青睐,而第一阵营的瑞幸和连咖啡更是将模式创新玩出了花样。

这种火爆,也被部分媒体称为“烧”出来的繁荣,但是资本市场似乎喜欢这番繁荣景象。

比如奔跑得最快的瑞幸,刚刚12日又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融资——B轮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以及中金公司。本轮融资过后,瑞幸咖啡的估值达到了22亿美元。

就在5个月前,瑞幸刚完成2亿美元的A轮融资,当时投后估值为10亿美元,已经踏入独角兽行列。半年不到,随着用户的激增和线下店的扩张,瑞幸在这个寒冷的深冬成功将估值翻了一倍。

瑞幸之外,同样身处互联网咖啡第一阵营的“连咖啡”,是在今年3月拿下了1.5亿的B+轮融资,其独特的社交化裂变和传播打法,也成为微信朋友间的一道风景。

除了这两个头部品牌,莱杯咖啡、由心咖啡、GREYBOXCOFFEE、咖啡零点吧、小咖、友饮咖啡等等一系列互联网咖啡品牌也在2018年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在烧钱速度和社会影响力上,他们与第一阵营的玩家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在舆论关注“互咖”风口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或许是对滴滴市场境况的反思,又或许是因为ofo北京总部取押金长龙的景象,这些质疑越来越聚焦在“互咖”第一阵营。

惊人的增长与烧钱的速度

以市场最受关注的瑞幸为例,回顾瑞幸近一年多的发展历程,成长速度确实惊人。从去年10月,瑞幸第一家门店在银河soho开业开始,到今年11月底,瑞幸官方数据显示已经在全国21大城市,开设了超过1700家门店。用瑞幸的说法,自己已经成功超越Costa、太平洋咖啡等咖啡行业的老兵,成为目前国内仅次于星巴克的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

这样疯狂增长的背后,各方看到的无外乎是国内咖啡饮品市场巨大的成长空间,以及破坏式创新对原有市场带来的冲击。

所谓巨大潜力,无外乎来自于一些第三方数据,例如我国的年人均咖啡消费不足5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年人均消费为20杯。而北美以及欧洲国家的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400杯,就连同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年人均咖啡消耗也分别达到了360杯和140杯。而对此的判断,就是从5杯到几百杯之间,必定会孕育巨大的商机。

确实,我国的咖啡市场目前正处在一个逐渐增长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长,一线城市甚至能达到30%左右,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仅为2%。就在去年,上海正式超越纽约成为全球星巴克开设门店最多的城市。

星巴克上海旗舰店

抛开饮食文化的问题,希望快速点燃这股咖啡热潮的资本和创业企业,希望用多久拉平与欧美市场的差距?

一年太久, 只争朝夕!

于是乎,我们曾经在共享单车、网约车市场看到的火热场景,再次出现。互联网咖啡品牌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少不了资本的助推以及疯狂地“烧钱”。

优惠、补贴似乎成了一众互联网咖啡身上比“口感”更重要的标签。连咖啡的分享好友免费喝、瑞幸的买二赠一、买五赠五,以及全国门店轻食一律5折,实际上都透出一个热词——补贴。

同行业竞争对手定价30元左右一杯的拿铁,在互联网咖啡品牌的各种补贴后只需要十几块钱甚至更低。这样的大方举措也让一众“互咖”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了无数用户,开拓了大批门店。根据Trustdata数据,瑞幸咖啡9月份的DAU最高达到12万。

补贴之外,跟其他互联网风口项目一样,大面积、重资金的广告轰炸也出现在“互咖”品牌身上。张震、汤唯等大牌明星代言,电梯间、公交站、社交网络等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广告,屡见不鲜。瑞幸创始人钱治亚此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7月之前已投入约10亿元做营销

但是,很多质疑声,也源于此。补贴、广告、扩张,铺满。这一番情景,以前的滴滴、快的、优步,ofo、摩拜、瓜子、优信……是不是都曾上演过?

烧出来的繁荣都势必要经历回归和重整

当然,“互咖”头部品牌不屑于同门相残,而是剑指传统的咖啡连锁品牌。因为新物种要“代替”老物种。

瑞幸一直 “剑指”星巴克。从之前的各项声明到供应链“之争”,外界一度认为星巴克确实受到了“互咖”新势力的冲击。但冷静分析一下,星巴克和瑞幸、连咖啡等销售的本就不是一类“商品”。星巴克首先卖的是“第三方环境”,其次才是与之匹配的咖啡饮品;而“互咖”卖的主要是咖啡,至于环境就无法提及了。而卖产品,首先是咖啡的口感、味道能打动人心,而非补贴换来的一时兴起。不知道,当一杯咖啡在冬日经过外卖人员从户外送到我们手中,所谓的口感对于真正喜爱咖啡的人会是什么感觉 ?很想问问消费者,“互咖”好喝吗?

当然,星巴克或许会受到冲击。根据星巴克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区同店销量下降了2%,要低于去年同期的上涨7%。不过,在今年的经济环境下,这2%的下滑与“互咖”的进击有多大关联,恐怕很难作出判断。

客观来看,瑞幸和连咖啡等品牌的兴起,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市场培育作用。但是送券、连杯或免费等补贴,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在获得用户的同时也为其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烧钱换来的规模和成长,可持续吗?

对此,一位投资银行的分析人士对懂懂笔记表示:“今年几乎所有投资人花钱都变的非常谨慎,互联网咖啡能够获得一系列重大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其他的(项目)都投完了,而那些相对成熟的项目想要继续跟进的成本太大。互联网咖啡是目前剩下的新项目中,数据表现相对不错的。”

冷静的媒体,开始关注互联网咖啡与共享出行以及共享单车市场的共性问题。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对比,在那些堆积成山的废弃共享单车面前,更多人产生的反应是警醒。

当然,共享出行和共享单车市场的爆发,确实造就了很多互联网理念的诞生。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互联网咖啡行业,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互联网咖啡的创始人都是出身于大出行领域。瑞幸咖啡的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原为神州优车COO,现任CMO杨飞曾任神州优车CMO;连咖啡的创始人王江,原为航班管家与高铁管家的创始人之一;莱杯咖啡CEO周培杰,曾在易到用车任职创新业务部总监。

大出行领域,一直都是重资产、猛烧钱的代表。而在高额补贴、疯狂扩张的背后,其实做的都是一桩流量生意。对流量的疯狂追逐,在国内互联网创业领域并不少见,或许这也是一些互联网咖啡品牌疯狂烧钱换用户的原因之一。但烧钱的结果,究竟是换来了“羊毛党”,还是真粉,就不得而知了。

ofo楼下排队退押金的用户

舆论对于烧钱换市场的模式一直心有余悸,但这种思维模式曾一度在出行和共享单车领域盛行,ofo背后的推动者,著名天使投资人朱啸虎的这句话听来值得玩味:“好的需求,完全是靠用户自发以及口碑产生出的病毒式传播。靠烧钱起来的基本都是伪需求。”

或许是处于成本的压力,一直疯狂“烧钱”的瑞幸在近日也放缓了狂奔的脚步。近日,瑞幸在外卖方面调整了运费规则。此前,用户单笔订单满35元就能免除配送费。调整之后,用户需要单笔订单满55元,才能享受免费配送。据悉,这项标准已在北京、上海的门店开始实施。

中国咖啡行业需要本土的优秀品牌,但太多例子也告诉市场,步子不要迈的太大……对于如今疯狂奔跑的互联网咖啡品牌而言,高补贴以及大量门店扩张的重资产模式,意味着它们必须时刻保证资金链的稳定。重压之下,容易让初心跑偏。

资本要的,原本就不是情怀,而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当初培育市场、赢得忠诚用户的目标,也往往会因为资本的助推跑偏。而目前的状态,是互联网咖啡品牌越扩张、越赔钱,必须要依靠海量用户数据、市场数据去获得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加持,继续为自己输血。

【结束语】

每一次融资到手,创业者都会说要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但我们看到的仍是大打促销牌,用钱买流量和拉新。如今,火爆的互联网咖啡能否通过烧钱烧出用户的忠诚度,又能否用烧钱培育出一个有情怀、有底蕴、有生命力的咖啡消费市场?

一切烧钱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都势必要经历回归和重整的艰难过程。烧得好,或许会成长为滴滴、美团这样的小巨头,烧得不好,就烧成了ofo。烧钱的过程中如何控制节奏,烧完钱之后如何回归正常的商业逻辑,都是这些场内玩家2019年逃不过的命题。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有一句话很值得琢磨:“100个铁粉比10000个觉得你还可以的用户要好很多。”

【来源:蓝鲸TMT网    作者:懂懂笔记】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互联网咖啡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不管是瑞幸咖啡也好,连咖啡也罢,目前互联网+咖啡行业最大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互联网企业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业绩上最后能否落实?
业界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