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充电宝残局
编辑丨齐介仑
更严酷的寒冬远未到来。
受资本与模式双重之困,共享单车领域已是哀鸿遍野,前路一片迷茫,而甫一出现即被讥讽为to VC的共享充电宝入局者们,当下又是怎样的景况?
硕果仅存,疲于奔走。
对他们而言,2019年是至为关键的一年,涉及生死。
过去3年间,共享充电宝高速起落,从最初被炮轰甚至被视为笑柄,到骤然受到各机构真金白银的热捧,一时人头攒动、创业者众,再到如今几乎已全然消失于真正的 话题之外。
岁末年初,《中国企业家》对这一冠以共享之名的所谓行业再度投以关注,我们用相当的时间先后走访了仍在商业道路上勉力探索的几家共享充电宝平台,同时对他们的业务铺展情况做了深入实地调研。
无数乘风而来、泥沙俱下的项目,如今已纷纷无疾而终。在尴尬求生之外,屈指可数的几个行业幸存者仍对未来满怀希冀。
需求真实存在,但它的市场空间无法撑起哪怕一个独角兽。街电、来电、小电、怪兽,这是当下最有可能出面收拾残局的4家。
争斗早已在4家之间激烈展开,但谁能最终跑赢并干掉其他3家,相信很快就会见分晓。
潮水退去
共享充电宝的高光时刻,是2017年上半年在4天之内全行业拿到了7.5亿元融资。
但即便如此,彼时外界仍普遍并不看好,争议之声一直如山呼海啸一般。
2017年5月5日,就在网间传出聚美优品投资街电3亿元的消息后,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当日凌晨5点发出一条微信朋友圈,如此揶揄:“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来源:朋友圈截图
3个小时后,陈欧在微博隔空喊话,回复王思聪。他说:“谢谢思聪监督,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做成,本来创业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为你的情绪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
来源:微博截图
2016年出现,之后逐步走高,到2017年迎来一波爆发,之后便归入沉寂,前述陈欧与王思聪你来我往的准娱乐互动,仅为这个站立不稳的行业当中一朵实不多见的灿烂波澜,而且在此之后,此类波澜绝少再出现。
从高峰期走过的共享充电宝创始人们,如今仍津津乐道于当年被VC追逐的故事。
共享单车大火之后,带起来一大批共享项目。之前错过了共享单车风口的投资人,为弥补遗憾,甚至需要跑步进场。这些投资人担心创业者签了协议之后反悔,甘愿全程陪同,甚至半夜护送创业者回家,以免他们再去见其他机构,再生枝节。来电创始人袁炳松就曾有过此类经历。
胡天是上海某共享充电宝平台联合创始人,目前他已退出该项目。这是国内较早一批入局共享充电宝的项目之一,启动于2015年。但它的初衷并非“共享”,而是租赁,主要目的是为旗下的游戏公司导流。
“那时获取流量的成本已经很贵,我们打算找一个载体作为切入口来引流。充电宝是个刚需,而租赁单价不高,比较高频,值得一试。”胡天说。
见了很多机构,但绝大多数投资人对他们相当不感冒,纷纷觉得这个租赁项目不靠谱,是伪需求。“投资人们都觉得,充电宝人手一个,还需要租吗?”胡天说起当时的情况,语带不平与不屑。
转机出现在2016年。最夸张的时候,有近几十家投资机构找到胡天,言之凿凿要投他们。“那些曾经觉得我们的项目不靠谱的投资人,也突然跑过来找我。”
“我们密集性地见了二十多家,但看了我们的数据之后,这些投资人挺犹豫的。”胡天表示,共享充电宝是个没有门槛的行业,如果真想融资,烧一烧钱,把数据做好看一点就没问题,但当时团队无钱可烧,所以就尴尬了。
不投倒可理解,但其中一个投资人接下来的动作,却让胡天非常气愤:这位投资人和他聊完之后,不仅人间蒸发,而且把他们当时的小机柜模式如数告知给了竞品,该竞品正是这家机构的被投企业。
资本的狂热并没有让胡天迷失方向,虽然做着共享充电宝的事情,但他仍旧心心念念游戏事业。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行业日渐低迷,头部公司越发占据优势,而自己所在的项目被越甩越远时,他心灰意冷,后来干脆退出,重新做游戏。
因为融资不力而最终不得不离场的共享充电宝项目还有很多。比如乐电。乐电项目仅存在了7个月:2017年3月上线,之后便因盈利难、融资难,无奈于2017年10月停止运营。
何去何从
来电CMO任牧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来电是业内最早做充电宝的,起步于2014年。“那时连共享单车都没有,摩拜是2015年1月才成立的。”
摄影:吴育琛
来电CMO任牧接到袁炳松邀请一起做来电时,他还在心里打鼓:这是不是个伪需求?这事儿能成吗?
来电早期资金投入全部为自筹。到了2016年上半年,因为研发、生产、运营都需要投入,很快自筹的1000万元就亮起了红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电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里。
此时的资本对这个商业模式并不看好,融资因此陷入尴尬境地,公司一度弹尽粮绝。“怎么办?还要不要干?你一分钱一分钱地挣是很难的。思来想去,创始团队又自筹了700万。也就是说,在风口来临前,我们总共投入了1700万。”
无论如何也要撑下去的动力,来自当时已经投放出去的充电宝的数据。“我们试点的几个地方,数据表现真的很好。一个充电宝一天内有至少七八次的租借。”
风口终于被等到。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受共享单车激励,大量资本开始垂青共享充电宝。2017年4月,来电宣布获得由SIG和红点中国领投,九合 和飞毛腿董事长个人跟投的A轮融资2000万美元,成为当时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大一笔融资。得益于融资的助力,来电很快通过大机柜,迅速占领商场、医院、火车站等公共场所。
相较来电的一路苦熬,作为上市公司聚美优品被投企业的街电,有点“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意思。
“街电是唯一一家没有走弯路的公司。”在评价当下几家共享充电宝公司时,胡天不免艳羡。在他看来,小机柜最符合用户需求,所以目前最流行,但来电是做大机柜起家,小电是以“桌面充”起家,只有街电是一上场就推小机柜模式。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被认为是当下4家平台创始人中,最懂资本、最会讲故事的人。2018年3月,小电完成B+轮融资数亿元。目前在小电的身后,站着的是包括腾讯、红杉、鼎晖、高榕、金沙江 等在内的豪华战队。
摄影:邓攀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被认为是当下4家平台创始人中,最懂资本、最会讲故事的人。
“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对行业未来发展格局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预判,而这正是我们能够胜出其他团队的关键。”唐永波回应称。此外,他表示,作为共享充电模式之一的“桌面充”,直到今天都并未过时,“对于用户来说,这一模式的便捷性甚至是高于‘移动充’的”。
怪兽充电的投资方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小米科技、蓝驰 等多家机构。背靠小米充电宝生产商紫米科技,怪兽充电目前拥有市场上一流的供应链资源。
商场如战场,面对竞争,行业仅剩的几家平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特别是在争夺线下渠道资源上,各家更是穷尽手段、不惜重金。
胡天有个直观感受:在行业还未爆发时,他找外包地推是50~80元就能进驻到一个商户;竞争加剧后,这一价格陡增至300元。
这还只是普通商户的入驻价格。某些知名场所的入场券,远要昂贵得多,数万、数十万甚至更离谱。据胡天讲述,为了将竞争对手从已签约的场所挤走,某平台不惜花费一两百万给后者。
至于同行间互剪电线,互相损坏对方机柜,这在充电宝行业的恶性竞争中已屡次发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已纷扰多时的来电与街电专利权官司近日也有了下文:2018年12月28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作出判决,街电因侵犯来电公司持有的“吸纳式充电装置”及“移动电源租用设备及充电夹紧装置”专利权,赔偿后者经济损失共计3000万元。
纷争的背后当然是利益。
多位共享充电宝平台高管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一再表达对行业正向发展的渴望,并称现在的充电宝行业,算是黎明前的黑暗。
采访中,有创始人用了“中期”这个词语形容当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阶段。曾投资过共享充电宝项目来电、对行业有深入观察的红点中国投资经理周韬略,同意这一判断。
在周韬略看来,行业接下来将进入艰难的合并期。“大家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竞争激烈,抢夺分销渠道嘛,因此合并存在很大可能性。但最后行业能剩几家,那就看怎么谈了,也看身后的巨头是什么态度。”
唐永波认为,2019年将是最恶劣的一年,原因在于,各家仍将处于争抢各种渠道、场景的竞争当中。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与唐永波观点相近。他说,2019年,优质资源的点位竞争会更加激烈,品牌差异化竞争也将展开。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认为,2019年,优质资源的点位竞争会更加激烈,品牌差异化竞争也将展开。
不是伪需求,也非大生意
洪泰基金管理合伙人彭创没投共享充电宝项目,因为他深入研究后觉得,这是一个好生意,但长成不了一个大企业。
任牧接到袁炳松邀请一起做来电时,他还在心里打鼓:这是不是个伪需求?这事儿能成吗?
疑虑很快被打消了。
面谈时,创始人袁炳松当场掏出纸和笔,基于他的数学模型,仔仔细细算了一笔账。看完这笔账后,任牧确认这事儿能走通,是个可做的生意。
胡天在启动共享充电宝项目前也算过账。他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即便以1个场所1台机柜,每台内置10个充电宝计算,按照他在前期测试过的用户使用频次,半年之内就能收回成本。
前投资人、 新媒体“42章经”创始人曲凯是国内较早对共享充电宝这一业态有过研究的人士。他认为,共享充电宝至少是个生意,但能不能做大不好说,这要看铺的点位是不是足够多,铺点理想的话,年营收上亿不是没有可能。
目前共享充电宝业务的主要盈利点有两个:租金收入,以及手机应用中的捆绑体验和广告收入。其中,最直观的收入还是前者。采访中,曲凯笑称,共享充电宝平台就凭忘还充电宝的用户就能活得很好。
细想之下不无道理,毕竟街电和来电等入局者的老本行,其实都是生产移动电源包括充电宝的。它们完全不担心设备丢失率的问题,用户只要掏钱交了押金,忘记还就等于用押金购买了这个充电宝,算是销售之一种。
以街电背后的充电宝企业湖南海翼为例。它在2016年的营收就达到了25.09亿元,净利润3.25亿元。作为从海翼独立出来的小团队,街电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生产和渠道优势。海翼旗下知名充电宝品牌ANKER,便是街电强大的资源后盾之一。用户用了不还,不但没损失,利润空间比零售还要大。
开个玩笑可以,但这显然不能支撑一个商业模式。
来源:被访者供图
街电COO何顺表示,他们希望将共享充电宝作为一个线下入口,以此为基点去做电商等方面的拓展,这些才是未来真正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业务。
来电的其中一个构想是,用技术壁垒,建造带屏幕的大型机柜,进驻商场,既能成为商场路线导航展示牌,又能带来广告收入。
蔡光渊认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电池技术的短板、移动支付的便捷、商户提供移动充电服务已成标配,这四大因素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因此共享充电宝绝非伪需求。
“要知道,共享充电宝后期投入的成本,比共享单车要低得多。”胡天表示,除非手机电池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将待机时间延长至7天以上,否则至少未来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不但不会消失,甚至还会有相当的向上爬升。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胡天为化名)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张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