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量产真机没上市,口水仗先火了,主流品牌纷纷入场,小米、柔宇掐得热闹,2-3月将有多款新品发布,各种基于柔性屏的折叠手机可能是2007年iPhone以来智能手机最大的技术创新,而且供应链厂商第一次站到了前台。
手机竞争重回硬件时代
摩尔定律告诉我们,电路板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会翻一番,智能手机的迭代与此高度相关,但耶鲁大学研究了eBay平台上50多万部二手机型之后,发现三星手机使用54.5个月才会达到“经济”寿命的终点,iPhone更是需要67个月,这意味着智能手机的合理寿命应该在5年左右,然而事实是,全球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是21个月,中国稍长是22个月,都仅有手机经济寿命的三分之一。
一直以来,促成激进消费的动力就是品牌和硬件两个因素。
最近几年这两个引擎的表现都不好,智能手机缺乏实质性创新,体验同质化,加上技术成熟和产能过剩,手机本身的质量不断提高,都抑制了换机需求,终端厂商可以通过营销赚取溢价,反向压榨上游企业,供应链只能完美背锅。
苹果今年首季iPhone减产加上消减10%的产量就给诸多配套厂商带来巨大冲击,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区加班减少,做手机玻璃的伯恩光学也不再招工。一直关注苹果的分析师郭明錤估计,今年第2财季iPhone出货量大约在3400-3700万部,虽然好于市场预期,但同比衰退仍达到14%左右,无疑会继续拖累供应链厂商的业绩。
有消息说,iPhone光传感器供应商AMS已经调低了营收预期,给iPhone提供声学器件的瑞声科技营收也大幅下滑,VCSEL供应商Lumentu以及做射频组件的Qorvo也是如此,负责AirPods和HomePod组装的英业达以及为Apple Watch代工的广达都面临冲击,至于股价受累最大的蓝思科技更不必说了,女富豪周群飞身家缩水早已流传众口。
倒霉的还有与苹果共进退的台积电。
从A10芯片开始,苹果扔下老搭档三星选择台积电给iPhone和iPad代工,这确定了双方的同盟关系,来自苹果的订单支撑了台积电20%的营收,去年更是把公司送进了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净利润约合766亿人民币,甚至超过了华为,但从去年第4季度开始,台积电受累于苹果的需求低迷,营收和利润失去增势,今年第一季度更是掉头下降,同比跌落16%,台积电也只能指望独家代工的A13芯片,与苹果一同走出困境。
供应链的另一个灾难是中小手机品牌的消失。
智能手机的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LG、联想、诺基亚和传音十大品牌控场,掌握了接近80%的份额,其他中小厂商组成的Others合计出货量在去年下跌了22%,很多品牌处于消失的边缘。
整个行业群雄并起的红利期早已结束,也不再是投资风口,最近一两年罕有新品牌诞生,连华为余承东也觉得,“这两年太糟糕了,手机的赢利率不如银行贷款利率,假如你把钱存入银行,利率会高于手机。”
对供应链来说,5G概念看得见,摸不着,真正的利好只有柔性屏了。
柔性屏可以卷曲、拉伸,也更轻薄,可以改变现在的手机形态,虽然由于电池的限制,现有的玩法主要还是以折叠双屏为主,但已经足够重塑手机供应链的大格局了。
维信诺的柔性屏
今年苹果、华为、三星、小米、OV都会有柔性屏手机发布,美国USPTO已经授予苹果一项名为“柔性输入输出电子设备”的专利,柔性屏概念在资本市场上成了大热题材,2月15日沪指失守2700点,大盘惨淡,只有生产柔性屏的OLED面板厂商维持了强势领涨,维信诺、锦富、凯盛等都表现不俗。
OLED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耗电的优势,代表了手机显示技术的方向,三星从2005年以来就占据领导地位,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企业迅速崛起,京东方等公司不惜以3-4倍的高薪从韩国挖人,据说京东方来自韩国的技术人员就有100多位,韩国法院甚至判令某三星离职员工不得入职某中国公司,否则每天赔偿三星1000万韩元,另一家韩企LG来华建厂时,韩国政府也要求不得“泄漏核心技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韩国公司对中国友商迅速崛起的恐惧。
柔性屏无疑是未来十年手机竞争的大杀器,但目前也有几个问题。
首先,产品还没来,产能已过剩。
除了三星、LG等韩系厂商,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企业也入局柔性屏大战,2017年11月京东方的6代OLED柔性屏生产线量产,年产能7000万块,还有柔宇在深圳的生产线,华星光电在武汉的生产线等等,计划中的产能更不在少数。
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十多条6代柔性OLED生产线,大有供过于求的趋势,而且手机很可能并不是主战场,如果不能迅速应用于 、家居等领域,将会出现惨烈竞争。
其次,技术竞争还没有真正展开。
柔性屏的原理并不复杂,OLED只需要一片基板材料,通过蒸镀其上的显示材料,无需背光灯就能自发光,将基板从玻璃换成塑料薄膜,就是所谓柔性屏了,以手机来说,其他硬件材料都好办,电池是最大瓶颈,轻率压缩或改变电池结构风险很高。
很早就出现的柔性屏之所以没有普及,就是受限于这个瓶颈,但今年1月美国USPTO授予了微软一项专利,就是拥有极高柔性的电池组件,技术核心是柔性的金属丝网上部署镓基液态金属,很可能帮助柔性屏手机起飞。
另外,OLED面板所需的蒸镀设备掌握在日本Canon Tokki公司手中,后者的产能几乎全被三星公司垄断,京东方在四川成都的生产线已经确定会使用Canon Tokki的设备,其他面板厂商量产柔性屏,这会是个制约因素。
从目前来看,柔性屏的线路密度还有局限,需要从毫米级提升到微米级,否则只能适用于折叠形态的初级产品,而不能支持更多玩法。
柔性屏在消费层面的吸引力显而易见,但轻薄、便携、稳定性、实用性都有待考验,而且所谓折叠手机也有内折和外折之分,我们即将看到的产品都是屏幕向外折叠的外折手机,相比之下,内折手机显示效果更好,也更平整,才是真正的折叠手机,但业界一般认为今年只有三星能够生产,其他品牌只能生产外折手机。
最后,柔性屏加剧了终端厂商和供应链的阵营化。
供应链厂商第一次有了发言权,柔宇主动叫板小米就是例子,因为小米的供应商是维信诺,可见终端厂商和供应链 捆绑站队已经是大趋势。
柔宇得不到主流厂商背书,掌握的技术就没有价值,只能不得已走向前台,去年发布了名为柔派(Flex pai)的折叠手机,但几乎没有实际影响。
综合来看,三星在整个手机行业中硬件实力最强,面板业务也是集团的重要营收来源,但由于复杂的竞争关系,除了苹果之外对其他友商的供货一直非常“节制”,在柔性屏这样的新技术上,友商依赖三星将是非常危险的。
苹果iPhone的OLED屏幕一直是从三星采购,但双方关系微妙,所以苹果也给了在大尺寸OLED技术有优势的LG Display订单,日系厂商JDI、松下、索尼合资成立的JOLED联盟也参与竞争,他们的面板不用蒸镀制备,而是用生产效率更好的高精度喷嘴,倘若苹果押宝这个联盟,竞争将变得很热闹。
华为的柔性面板是京东方供货,去年京东方柔性屏发布时小米、OV也都来站台,但小米的屏幕供应商主要还是维信诺,之所以如此,核心是便宜,京东方6.39寸柔性屏的成本在80美元左右,柔宇因为用的是自研的蒸镀机,成本可能更低,但柔宇有变身终端厂商的野心,所以小米选择清华背景的维信诺就理所当然了。
京东方的柔性屏
OV一直是手机市场的重要玩家,OLED的货源掌控力却比较弱,OPPO R9问世后曾一度改用LCD屏幕就是例子。2016年底,OV和华为加强了对OLED产能的投资,当时大家都选择押宝柔宇,但在今年初小米和柔宇口水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OPPO某位高管却发文声称:现阶段柔性屏的体验并不完美,背后的潜台词耐人寻味。
不管柔性屏会不会颠覆手机大格局,会不会重构终端厂商与供应商的关系,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代消费者马上要有新玩具了。
【来源: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