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今年的疫情恰恰检验了时间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要做时间的朋友’,但从经营企业的角度来看,恐怕除了要做时间的朋友,对时间还需要多一些敬畏和付出。心中有所敬畏,定力绵绵悠长。”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财经》年会上,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受邀发表主旨演讲《海信的定力》,通过海信51年发展历程中的4个重要选择,深入阐释了“双循环”下的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饭的吃法很多,但命只有一条。关于‘饭’与‘命’的讨论,逐渐形成了海信独特的经营哲学。” 贾少谦说,在海信,结构调整是企业的一条命,不是一顿饭。 1999年至今,海信经过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正是因为这些布局,在今年遭遇疫情的最困难时刻,海信科技板块和海外市场依然在持续增长,这给了海信巨大的信心,在6月份提出8月份 整体收入“平负”的目标,并已按计划达成。
另一道选择题是“精准布局”与“赚快钱”。“海信算是‘笨企业、慢公司’,在长期和短期利益之间我们选择‘长期’。”在贾少谦的描述里,海信从来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企业,在产业升级与调整过程中,总是 “技术孵化产业”的路径,孵化成功一个新的产业通常需要10年之久。近二十年来产业延伸和精准“踩点”,让海信产业涵盖了新基建7大领域的5大项,并且在“智慧”这一主题下合龙、相连,形成了从家庭到社区再到城市的独特布局。上个月,海信正式发布“1×3×N”即一屏、三域、全业态智慧新生活战略。
在国际化征途中,OEM这种“借船出海”方式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通行做法。而海信国际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选择了最难的“造船出海”——做自主品牌。贾少谦表示,“造船出海”不仅做大做强了海信自己的品牌,并且通过收购品牌,让海信的出海队伍从一艘船逐渐变成一支舰队。今年海信海外收入增长继续加快,预计将超过500亿元,占集团总体收入的40%以上。
企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最稀缺的一点是要选择做一个长寿企业。贾少谦表示,近年来,不少公众对企业存在一种刻板印象,就是认为家电企业等制造业是传统企业,有点“土”,而互联网企业等新兴产业,则比较“高大上”。实际上,“传统”只是历史比较长,而不是low。中国有多少企业始终无法突破5~8年的生命周期,中国的百年企业更是屈指可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寿命比较长,代表经营稳健有方,具有核心竞争力,更值得尊敬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