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AI)被寄予厚望。
3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调研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加强前瞻布局,加快提升算力水平,推进算法突破和数据开发使用,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更好赋能千行百业。李强强调,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融合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李强先后调研了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百度公司亦庄办公区、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调研范围覆盖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先进制程装备研发以及大模型前沿技术。
3月17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AI已经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基础性力量。人工智能是一种典型的全新生产力,它甚至拥有让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能加速或提升的基础性力量。所有产业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智力基础设施的出现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也会创造全新的服务产业形态。
人工智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报告强调,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这也是“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次北京调研中,李强也指出,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自动驾驶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场景。
3月15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磊在一场公开活动中介绍,北京市现在构建了国内领先的“2+5+N”自动驾驶创新政策体系,累计出台了15项创新管理的政策,推动实现了像RoboTaxi、自动小巴、无人接驳、无人配送、干线物流等八大类应用场景的示范。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为29家测试车企发放了道路测试的牌照,自动驾驶测试的里程超过2500万公里。
据央视网,李强3月13日在北京调研时首先来到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察看云控基础平台系统、车路协同沙盘演示。李强充分肯定示范区探索创新成效,要求在标准制定、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升级助力 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王磊表示,这充分肯定了示范区创新的探索,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示范区的探索非常有意义,是新质生产力典型的代表,“要求我们继续能够保持定力,坚定方向,大胆探索,以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升级助力 产业的发展和智慧城市的建设。”
自动驾驶技术背后的一个动力源,则是人工智能。
中信建投人工智能首席分析师于芳博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L2级别的辅助驾驶已经在国内得到了规模化应用,正在向L3或者L4级别自动驾驶进展的过程当中。而在去年,随着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上车,打开了自动驾驶的“天花板”:“上一代的技术水平,其实中国和美国都差不多,现阶段来看,随着特斯拉往前再走一步的新路线,国内之后也会跟进,所以尤其是大模型这个领域,会对自动驾驶产生比较大的改变。”
于芳博补充道,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大模型领域里的相关技术有新的突破,包括出现能够为自动驾驶大模型提供有效支撑的算力芯片,自动驾驶的渗透速度就会比之前更快一些。
当然,包括大模型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人工智能是绝对的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所谓新质生产力,我理解就是创新驱动出来的生产力、创新驱动出来的增长。那么创新空间最大的就是人工智能技术。”
李强在调研百度时强调,要发挥我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加大制度供给,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百度智能云方面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大模型带来了新一次人工智能浪潮,更带来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曙光,国内出现了“百模大战”的盛况,从去年上半年的“卷参数、卷模型、卷工具”一直到去年下半年的“卷应用”,让大模型产业落地成为关注焦点。
据百度智能云介绍,近半年多来,多地正在积极建设国产化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国产化人工智能联合体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其一,联合体实现强强联合,合力攻关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重大命题,突破AI芯片、 学习框架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底层技术自主可控;其二,联合体促进产学研深入融合,加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等产业全链条创新。
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
李强在调研智源研究院时提出,“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集中优势资源,加强攻关协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黄铁军看来,这几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应有的目标与要求,也明确指出了该如何去做。
“人工智能是整个信息技术发展的延续,(大模型训练)有很多开源的(代码),大大小小的机构、公司甚至于个人都比较容易上手。但要做到高水平难度还比较大。”黄铁军表示,人工智能以大模型为标志,其本身就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集中投入资源、集中人力,包括科研在内不能很多人都在做但是各做一摊,而是要形成一个技术体系。黄铁军举例,发展人工智能就如同炼钢和发电,需要一整套技术体系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钢、以比较低的成本稳定地发电等等。
《求是》杂志指出,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
于芳博指出,人工智能领域里面有三点核心:人才、数据和算力。首先,在人才方面,国内有工程师红利,在能力水平上放在全球也不遑多让;其次,国内在数据方面积累丰富,尤其是在一些垂直领域;而在算力方面,中国人工智能和国际发展水平相比存在最大的差异:“国内集群数量不够大,单卡的算力不够强,互联的能力不够强,包括软件的生态不够丰富,生态上跟美国差距也比较大,是尤其限制我们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几个点。”
“现在的智能时代是开源开放的时代,一个封闭的生态很难长远发展下去。开源的生态在软件上要开源,在硬件上要开放,既要竞争又要合作,这会是一个千千万万企业共同竞争、共同合作营造出来的开源开放的生态体系。”黄铁军称。
他认为,智源的主要资源集中在算法研究,也就是大模型训练背后的技术体系,下一步还将保持关注技术、关注算法的状态,精研以算法为代表的技术本身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生态。
我国的人工智能早已发展成比较完善的体系,通过赋能各行各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经济的基础效应也正在显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专家预测,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我国将突破30万亿元。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