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在甘肃省敦煌市,游客线下体验由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的 文化知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
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摄
不久前,腾讯健康AI问诊助手参加远程会诊,帮助村医直连上级医院专家。
受访者供图
基于腾讯云搭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万控智造成套设备交付效率提升50%。
受访者供图
在腾讯的技术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制造工厂加快数字化升级,进行设备上云。
受访者供图
开栏的话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广大民营企业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的答案正由今天的探索者书写。本版今起开设“走进民营企业看创新”专栏,讲述新时代新征程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
1000公里、100米、零距离,这是本报三次采访腾讯时,与其位于广东深圳的总部滨海大厦的距离。
在国内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之际,腾讯等民营企业正在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主力军。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腾讯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试图为千行百业注入澎湃动力。
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校,从工业质检到农业管理……前沿科技,正在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如今,腾讯已经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走在了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发展、普惠发展的第一线。
为传统行业赋能
如何与一家电气机柜企业合作
在距离深圳1000公里之外的浙江温州,万控智造在电气机柜领域深耕30多年,已经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是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在万控智造内部,一直有句话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代表着这家公司对创新的极致追求。
原本,万控智造与腾讯的业务没什么交集。一场双向奔赴开始于2022年,万控智造为了实现转型升级,专门成立子公司万榕信息,探索如何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赋能制造业。
此前,万榕信息总经理黄帅一直以为腾讯是一家擅长做游戏、社交的公司。接触后才发现,腾讯云对接企业的团队多达数千人——“想用人工智能技术就有人工智能专家,需要云计算就有云计算专家,可以迅速组成团队为我们服务。在我们了解到的平台里,这是技术最全的团队。”
双方探讨、调研之后,转型升级的方向明确。其一,推动行业从手工画图设计变成自动设计,未来走向智能化设计;其二,带动下游1万多家客户,共同探索云工厂模式,在共享工厂加工产品;其三,进行全产业链协同,将全部流程线上完成;其四,推动整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合作之初,由内而外,质疑纷至沓来。甚至一些员工都纳闷,为什么一个发展很好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要涉足产业互联网,去“折腾”新的做法?
“我们的想法是,未来企业的竞争中,通过技术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如果产业链可以良性发展,又有技术赋能,产业链中的企业会收获更多。”黄帅说。
其实,对于行业来说,变革早已箭在弦上。万控智造的很多下游客户,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交货压力——过去正常交期30到45天的订单,今天可能只有20天甚至10天以内。对于企业来说,再不切换全新模式,就得投入巨大的成本与资源。
与腾讯合作后,流程大大改观。万控智造服务全国3000多家成套设备客户,过去,一家成套企业要做一个项目,需要在几天时间里完成找元器件、消化图纸、查找资料、进行报价等流程,如今,在人工智能帮助下,企业可以直接拿到一张报价单需要的所有数据。“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由我们和腾讯来解决,客户只会感受到革新式的变化。”
对于腾讯来说,并不熟悉电气机柜领域,但既有技术优势,也有贴近产业、服务用户的经验。黄帅分析,万控智造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真实数据,但新的技术能力还不够突出。“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我们不可能培养AI算法工程师,也不可能建很大的算力中心,而腾讯可以提供很专业的服务,帮助我们把数据、场景跟技术结合。”
这是一桩细致的合作。万控并非没有自己的IT团队,但在打造产业平台上,双方在每个技术点上进行了严格的分工。合作也被细分为了多个项目,比如人工智能与设计项目、产业互联协同平台、云工厂与商城等。
“每周、每月,我们约在一起开会,有些腾讯工程师在我们现场,有些在远程,遇到技术难点的时候,腾讯就调集各路专家,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专家,甚至有过微信的产品经理一起来解决问题。”黄帅说,去年一年,腾讯派了七八百人次来公司,几乎每天都有人来。
最新的技术,也被实时用在了传统企业生产过程中。
此前,双方已经合作推出了垂直行业大模型工具“榕博士”。前不久,腾讯元宝与DeepSeek对接之后,“榕博士”也用上了DeepSeek处理文本的能力。
大模型,已经开始实实在在提升生产效率。
比如培训工程师。对于行业来说,工程师培养门槛很高,要至少进行3到6个月专业培训,光几百页的标准类书籍都要啃完数十本。但如今,在将海量行业知识输入专业大模型之后,形成了随时可查阅的专家系统,工程师遇到问题只要提问,就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还有图纸。每年,万控智造会产生大量的图纸,但水准并不稳定。与腾讯合作后,工程师们专门在5万多张图纸中挑选了非常有针对性的1000多张,放进大模型进行训练。在只学习规范图纸之后,大模型表现惊人。
黄帅说,万控智造有几百名工程师,每个人想法、理念都有差别,造成了很多产品的“非标”,而非标产品的成本跟标准产品比,至少差了五倍。如今,在大模型帮助下,图纸非标率下降了百分之四五十,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一个问题,被不少人提出来。在推广方案时,有客户的设计工程师当场发问,“你们把事情都干了,我们以后干什么呢?”
“技术帮我们省去的,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在技术帮助下,你可以更精准报价、更合理控制成本、更聚焦质量优先,工作更有价值了。”黄帅回答。
与高校优势互补
共同书写“沧海桑田”的故事
腾讯公司总部滨海大厦100米外,是深圳大学沧海校区。
走进位于致真楼10层的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迎面而来的是机器人、虚拟人等诸多前沿科技产品。屏幕上,播放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之一——在核电站巡检的无人机。
“1983年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成立的时候,我们脚下这片还是大海,后来填海成为陆地。整个这一带的发展,也堪称‘沧海桑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坚强说。
就在这里,拔地而起的腾讯,成为深圳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优势。腾讯的技术积累,以及与各行各业紧密的结合度,对深圳大学的师生们来说,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今年初,DeepSeek走红之后,深圳大学立刻在春季学期推出了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领国内高校之先。
“大学课程不能临时开发,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申请、审批等严格流程。”李坚强告诉记者,去年至少有半年多时间,实验室都在跟腾讯合作备课,针对人工智能的通识教育,将理论课、实验课都做好了准备。“刚好DeepSeek出来,我们就将它融入了课程。”
这门由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课程,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李坚强看到,过道上坐满了学生,还有很多人去隔壁教室拿椅子。“自从教书以来,第一次感觉当老师这么有自豪感。从老师到学生,大家都非常想融入人工智能的浪潮中。”
教室外面,深圳大学最近开始流行一个叫“智小荔”的AI助手。它基于云端调用DeepSeek R1满血版,为师生们提供智能、便捷的咨询服务。这个深圳大学专属的AI助手,正是深圳大学联合腾讯云共同上线的。
李坚强说,要真正用好大模型,得有相应的语料喂给它,让智能体针对深圳大学的特点开展各类服务。在大模型支持下,“智小荔”一上线,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对于师生们来说,早就想利用好智能化工具,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找到快速的方法和方案。
从教学到科研,腾讯与深圳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8年,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成立,这是广东省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并于2021年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李坚强认为,学院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里的优秀师资、科研优势及核心特色课程,一方面结合腾讯云的教育云资源、企业案例、腾讯的实习实训机会等,双方共同努力,实现了优势互补。
深圳大学,也成为了腾讯很多创新应用推出前的“试验田”。比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应用,最早就是在距离最近的深圳大学试点,取得了足够多反馈与修正之后,才开始走向社会。
“我们经常坐在一起,看看有没有可以共赢的地方。”李坚强说。从人工智能学院到AI实验室,从机器人实验室到共建中的IEEE班,从智能体应用到通识课程,双方合作包罗万象。
比如,李坚强本人的专业之一是机器人研究,腾讯也有一个机器人实验室,双方负责人经常一起出门作报告,顺便互相介绍自己手头的工作。“最前沿的探索都是高校来做,但要进行产品或应用探索时,腾讯等企业可以迅速将我们的技术转化,用来服务社会,产生更多效果。”
双方的合作与互补,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的关系,正是在紧密的产学研结合中,推出诸多让世界瞩目的创新。李坚强分析,作为教育机构,在将基础科研做好之外,如何跟深圳的产业紧密结合,是教育科研平台要思考的问题,而腾讯作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非常理想的合作对象。
腾讯在诸多产业上的布局,为深圳大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腾讯的案例,让课堂得到了提升,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其他应用,都能在教学中找到相关示例。
比如,深圳大学与腾讯共同设置了一门云计算课程。尽管理论是以学校为主,但实践都在腾讯云上完成,学生们尝试在腾讯云上完成各类服务。等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已经达到腾讯云工程师要求,可以直接去考取腾讯的证书。
李坚强说,像这样的课程在深圳大学还有好几门。“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在整个过程中吸纳双方优势,一起来完成相关工作。”
让技术造福大众
成为1000多家医院的“基础设施”
在深圳滨海大厦,吴志刚在短短半小时里,提到了34次“大模型”,这还不包括混元、DeepSeek等大模型名称。这位腾讯健康用户平台总经理,正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全新可能性兴奋不已。
对于医疗领域来说,AI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吴志刚举例说,前不久开源的DeepSeek,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 思考”模式中,直观展示推理思考的过程,而这与医生做诊断分析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对于医生来说,借助这样的工具,可以借鉴AI的思考过程,判断自己考虑的对不对。相比此前的通用大模型只输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很能帮助到医生。
从腾讯的角度出发,作为技术很强的平台,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自身技术为医疗系统赋能。
一个案例,就在身边。
今年2月28日,深圳罗湖区人民医院公众号成功上线最新模块“AI健康”,模块链入拥有“DeepSeek和腾讯混元”双大模型的腾讯健康,患者能通过“AI健康”享受到智能导诊、医保智能客服、体检报告解读、健康日志和AI慢病管理等服务。
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健康管理方式。导诊环节,AI导诊助手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推荐前往相关科室就诊;医保方面,通过链入深圳医保智能客服,能24小时在线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类医保问题;医院之外,患者可以将检验检查报告拍照,或通过语音,也可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对接,由AI智能识别,整理健康资料,建立健康日志……
罗湖医院集团拥有5家区属医院与46家社康中心,AI医疗在基层医疗场景的使用非常广泛。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家医院试点。通过结合相关应用场景,帮助医院、医生和患者提升效率。
吴志刚说:“我们在整个医疗链条里的定位是一个‘数字化助手’的角色,核心是利用我们的技术能力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帮助大家降低医疗场景下使用AI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门槛。”
另一个案例,远在贵州山区。
在贵州龙里县,腾讯AI导辅诊第一次下沉到了乡村卫生室。在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县,有240多名基层村医,服务这个常住人口近24万人的地方。他们带着“老三样”——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行走在角角落落。
最初,腾讯为这里提供的是预问诊服务,希望能让患者在就诊之前回答问题,帮助医生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没想到在实际应用时发现,患者不太会操作手机上的小程序或者回答问题,反而基层医生觉得特别好用。医生们结合着预问诊小程序来对患者进行提问,补充可能会遗漏的问题,帮助自己获取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AI导辅诊技术,为基层医生搭建了一个包含海量知识的“医学百科”——其中涵盖了近100万医学术语节点,以及近400万条医学关系链。如今,AI导辅诊系统能够精准预测272种基层常见病,鉴别诊断超过3000种疾病,远超出国家卫健委要求基层乡镇卫生院开展诊治的66种基本病种。
“在基础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投入了很多资源,在对应的领域不断推出新技术,希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降低大家的使用门槛。”吴志刚说。
如今,全国有1000多家医院在使用腾讯提供的应用场景,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应用层。吴志刚说,在这些能力底座基础上,医院会把新技术整合到自身的流程中,“是医院作为主体来最终服务他们的患者”。
面对未来,吴志刚认为,要把AI的能力更多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去,帮助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同时,应当再进一步,利用好大模型在处理知识类、文本类内容上的快速进步,“我们判断,接下来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多新的应用场景”。
就像这样,前瞻性的研究与应用,正在这座大楼里一刻不停地进行着。从这里出发的创新,让最新技术触手可及,正在惠及千行百业、广大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