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数智化技术与京东慧采 融合,京东政企业务持续推动产业链减碳

互联网
2025
04/29
19:11
分享
评论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 20 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 5 周年。4 月 28 日,2025 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与行业专家、企业齐聚。论坛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共享经验成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王培暖受邀出席活动,并分享了京东集团通过构建绿色数智供应链、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深化数智技术应用等创新实践,走出的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路径,为「双碳」战略的实现提供了生动的企业范本。

全链条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持续创造产业价值

作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是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的先行者之一,率先发起「青流计划」,聚焦仓储、运输、交易等关键环节,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的绿色减碳,同时青流计划在 2024 年启动了红树林生态修复计划,持续一年累计修复了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二井湾)20000 平方米,将日常寄递的环保能量转化为守护中国滨海湿地的全民力量。

在仓储环节,京东通过建设「低碳园区」和布局光伏发电系统,将清洁能源转化为降碳动力。截至 2024 年,京东已在 17 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区铺设光伏设备,总装机容量达 139.22 兆瓦,年发电量超 6.1 万兆瓦时,相当于满足一个中型县城家庭三个月的用电需求。其中,在西安建成国内首个「碳中和」物流园区,其创新运营模式为全国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升级提供了参考。

在物流与交易环节,京东持续探索「减量、复用、回收、降解」的闭环模式。2024 年,京东全年使用自主研发的 X 系列环保纸箱 8.6 亿个,年度减少碳排放量 12164 吨;投入循环箱 96 万个,年度减少碳排放 72520 吨。此外,京东旗下七鲜超市和达达集团已实现 100% 使用无纺布循环使用袋和全降解袋,京东买药 2024 年使用的 5000 万个包装全部使用可降解、可循环的纸袋,让绿色消费从理念落地为日常选择。

积极践行绿色消费方式转型,实现「购物即减碳」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相关调研数据表明,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愿意长期投身于绿色消费行列。

自 2022 年起,京东联合超百家世界 500 强品牌推出「青绿计划」,激励引导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绿色商品。这一计划将减碳量直观转化为「绿色订单」,2024 年累计产生 1 亿张绿色减碳订单,单笔订单最高减碳量达 6390 克,相当于一盏 10 瓦 LED 灯持续点亮 1425 小时。

为促进可持续消费,京东持续搭建覆盖包装、设计、减废、有机、节能、出行等品类的「青绿计划」专区,并引入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标准。这不仅带动了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认知,更联动品牌商家进行运输过程当中的碳足迹测算,推动供应链减碳以及绿色商品销售,实现了环境效益与市场回报的双赢。

以数智技术赋能绿色发展 探索政企采购转型新路径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2025 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化转型成为其中一项重点任务。

京东作为兼具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持续深耕供应链领域,用数智化技术全面连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各个供应链环节,以数智供应链支持行业的绿色化转型。京东自主研发的 MRV-T 系统,作为物流行业唯一碳足迹技术专利选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印发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 年版)》。京东打造的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平台「京碳惠」,创新性建立了「分布式碳账簿」 模型,建立首个覆盖 140 种道路运输工具、2000 多种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库,以及通过大模型研发出双因子核算模型,碳核算准确率高达 99.5%。截至 2024 年,该平台已服务全球超 100 个品牌,累计计算 4000 万张运单,帮助合作伙伴减少碳排放 464 吨。

京东政企业务作为京东集团面向政企服务的重要窗口,以采购管理作为切入点,将碳足迹数智化管理技术与京东慧采等政企采购平台 融合,推进绿色采购供应链建设与应用,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与技术保障。

未来京东将以绿色数智供应链建设为主线,对内持续推进京东各业务体系全面减碳,对外通过绿色采购和数智技术赋能推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协同降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