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的当下,机器人作为前沿技术炙手可热的创新领域,正在AI技术赋能下,迈向发展新阶段。
近日机器人概念再度走强,多家公司大涨,引发市场关注。消息面上,人形机器人在2026年将正式进入通用化产品序列。伴随着机器人性能的不断升级,其应用场景和市场前景也将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这无疑为布局机器人的厂商带来了新机遇。
业内分析,当前正处于人形机器人量产前夕,机器人产业增长空间有望迎来集中催化。这一利好趋势为布局机器人领域的厂商带来了市场机遇。联想集团作为一家机器人产品龙头厂商及方案服务提供商,聚焦工业智造领域,耕耘工业机器人赛道,以晨星机器人产品锚定工业应用,正助力工业制造加速迈入人机共融的新阶段。
多重催化剂共振,机器人发展提速
任何新型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广阔的市场需求、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以及政策背书支持等助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正在这一背景下快速崛起。
近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吸引全世界关注,20支参赛双足人形机器人队伍在城市开放道路中完成真实环境中系统运行挑战,这一活动反应出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在从实验室逐步走向现实世界。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通过“应用验证 - 技术突破”的双向循环模式加速发展,吸引多元厂商入局,共同构建协同产业生态,推动行业进步。
从市场需求来看,机器人兴起背后是解决劳动力不足、极端严酷环境替人作业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因素的推动。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日益凸显,机器人作为人力替代,长远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资本和技术的推动同样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资本侧,近年来机器人投融资火热,巨头纷纷入局。这背后,是生成式AI技术的迭代,正成为机器人升级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通过AI大模型赋能,机器人将增加感知、理解任务、提高动作灵活性的可能。Omdia指出,GenAI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基础模型有望取代或增强现有的机器学习和 学习模型,有望打造出更能干、更强大的机器人。
国家政策支持也是机器人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我国来说,去年初,工信部等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今年政策层面强调要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之一,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
基于多重因素推动,市场对机器人发展前景普遍较为乐观。202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呈现多元入局格局,各行业龙头加速布局推动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尽管多家厂商已公布 2025 年量产计划,释放积极市场信号,但从技术验证、系统稳定性到场景落地,规模化量产仍需突破全链条协同挑战,而非单一环节的单点突破。Markets and Markets的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38亿美元;高盛则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持续提升,发展前景广阔。IDC从中国工业机器人用户调研结果中得出结论,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应用认可度较高,表明其在机器代人、降低成本、提升生产稳定性等方面的价值已被广泛接受。未来,用户对工业机器人加大投资的意愿明确,预示着这一领域仍将保持高速增长。IDC预测,到2028年,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流程的智能集成度将增加30%,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将减少10%的生产停机时间。
未来,借助AI等新技术,用户最期待提升机器人的自主识别能力。当下,以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应用被认为有望进一步增强工业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用户对于工业机器人+AI视觉应用依然是重点,融合AI语音减少机器人使用难度也会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一行业趋势利好在AI领域有积累的中国科技巨头。
晨星机器人为智能化变革赋能
在AI、大数据、5G等技术引领的工业4.0时代,智能化浪潮奔涌,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作为企业智能化新引擎,能有效提高生产力,在工业智造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联想集团作为一家科技制造企业,在“端-边-云-网”架构下,基于3S(智能设备,智能基础设施,方案与服务)业务布局,在机器人领域,锚定工业机器人,发力智能智造,并推出了晨星工业机器人家族产品。
联想已投资超过20家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涵盖人形机器人、机械臂、无人叉车等多个细分赛道,这些投资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突破,还注重将技术与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联想的“AI Factory”通过不断创新,使得很多AI机器人企业的产品从图纸走向落地。根据联想集团介绍,晨星工业机器人以视觉智能技术为基础,形成了“手眼脚脑一体、端边云网智融合”创新架构,是高端制造智能化的有力助手。
以联想晨星足式机器人GS为例,这是一款通用型六足机器人,具备复杂地形的高通过能力,可全天候在室内外大场景下完成常规特种任务,能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及进行应急操作,目前此型号机器人已在应急巡检、园区巡逻、野外勘探、能源场站巡检及操作等场景下成功开展业务。这款由联想自研的六足机器人曾随中国第41次极地考察队一起抵达南极,在极端环境中执行了科研任务。
联想集团还推出了一款“Daystar Bot GS”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主要面向贸易、工业和公共部门等场景,拥有先进的控制系统、尖端的感知算法和IP66(防尘防水)保护,可以在不同地点和时间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工作。
不仅如此,联想集团还是全球化的AI基础设施企业。业内分析认为具身智能等产品的成熟与完善,最终走进千行百业,算力是基础,产品创新是灵魂,这又需要借助边缘计算等新技术。而联想多年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在具身智能科技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端落地普及方面具有生态优势。
在多重催化剂的共振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工业机器人作为AI等技术在数字化过程中重要落地形式,正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联想集团凭借广受认可的产品实力和创新能力,以机器人为抓手,将智能化力量惠及千行百业的同时,也将打开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