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战略解读:变与不变

互联网
2025
05/07
15:02
分享
评论

当今的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5年,全球经济再次站在十字路口,在关税战、贸易战、逆全球化的今天,当“黑天鹅”、“灰犀牛”成为常态,中国制造业被迫面对一个终极命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战略的“变”与“不变”该如何平衡?

这是一个穿越百年的商业哲学思辨。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无数的企业在战略摇摆中折戟沉沙,亦有少数佼佼者在变与不变中开辟出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商业本无定式。变与不变,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与持续创新突破,同样重要。在周期波动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变化的乱局中找到突围之道,对每个企业家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在中国制造业的版图上,格力电器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一家地方空调厂成长为全球家电巨头,格力经历了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董明珠的铁腕治理、对核心技术的执着、渠道变革的尝试、多元化的转型、智能装备的布局、新能源的投资,格力的叙事主线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前进。

2025年,中国家电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消费升级与市场疲软并存,智能化、场景化、生态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传统家电企业站在新的拐点时刻。格力电器作为中国空调行业的龙头,同样面临战略抉择。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多次强调:“格力要做百年企业。”但百年企业的根基是什么?是坚守核心竞争力的“不变”,还是顺应时代的“变”?我们试图从格力三十多年的变与不变,试图还原这家企业的底层商业逻辑。

第一篇:格力的不变:制造业的长期主义

    主业不变:聚焦实业,不做房地产与金融

在做大的过程中,迈克尔・波特关于“战略是选择不做什么”的论断,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每个企业家的头顶之上。

很多人说,格力穿越经济周期,是因为“有所为”,而事实上,其“有所不为”造就了今天的格力。

当同行纷纷涉足地产、金融等热门领域时,格力始终将90%以上的资源投向空调主业。从拒绝P2P的短期红利,到抵制房地产的造富诱惑,董明珠以近乎偏执的战略定力,在空调领域构筑起中国制造业最深厚的护城河。

2014年,董明珠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议上直言,“格力走专业化道路,绝不做投机生意。房地产行业赚钱太多、太快,很容易就让人将奉献的精神丢掉”。

2017年,房地产泡沫攀升到顶峰,几乎到了全民炒房的地步。很多上市公司的利润还不及一套房,为了让财报好看,部分上市公司干脆到卖房弥补亏损。然而也是在这一年,董明珠旗帜鲜明地表示:“格力电器是唯一不做房地产的家电企业”。

对于赚快钱的金融业务,董明珠同样斩钉截铁:“我永远不会做金融”。在2016年的外滩金融峰会上,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说董明珠、王健林都会去搞金融,董明珠直接反驳:“错,我不会搞”。

她的理由是,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金融存在的价值。“天天研究那些东西,就没有心思再回来做这些产品,做产品要有一个吃亏精神在里面。因为搞金融利润来得太快,把我们的心搞浮躁了,相比之下回来敲螺丝钉才赚多少钱?所以我宁可封住这道大门,不给打开。”

董明珠拒绝炒房、炒股,本质上对行业本质的深刻认知——制造业的根本在实体产业。这种认知穿透力,源自于“什么是企业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的清醒判断。

当风口论盛行时,格力坚守制造业这个基本盘,抵御了各种各样的短期诱惑。格力内部构建了“战略过滤机制”,所有新业务须通过三重检验:是否强化空调主业竞争力?是否具备技术协同性?是否能在5年内做到行业前三?

这种机制让格力先后否决了生物医药、金融、房地产等各种热门的赛道,却在芯片、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悄然布局。这是因为这些业务能直接服务于空调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

很多人看不懂董明珠的布局,认为格力错过了很多风口。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把那些风口,放在十年、二十年的维度去检验,就会发现它们只是一阵龙卷风,席卷过后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从当年红极一时的小灵通,到无人便利店,再到P2P网贷,这些风口无一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在资本快速流动、风口频繁切换的时代,格力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制造业的真正危机,从来不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对核心能力的抛弃。当房地产泡沫退去,当互联网流量红利消散,那些默默坚守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将受到时间的馈赠。

    质量不变:完美质量战略

很多人将格力的成功归结为品牌营销,但董明珠并不这么看,“没有质量做支撑,营销就是行骗。格力的成功,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产品的品质。”董明珠认为,“质量关乎两个生命,一个是消费者的生命,一个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刻在格力的展厅和车间里,时刻警醒着每一个格力人。

1994年11月的一次不起眼的空调故障,成为格力质量觉醒的原点。一位意大利客户抱怨格力空调噪音大,要退机。打开一看,一块小海绵没有贴好,碰到高速旋转的风叶上,发出了刺耳的声音。海绵重新贴好,噪音随之消失。这块小小海绵给格力带来了“奇耻大辱”,让格力人萌发了“狠抓质量,打造精品”的念头。

1995年5月,另一场由更换电容导致的“空调大面积死机”事件,差点要了格力空调的“命”。原来是电容工厂因原材料缺货,擅自更换材料,引发了知名危机。为了“救火”,格力不得不派大批人员到全国各地更换电容,不但花费了上百万元,而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次“死机”事故,让格力深刻认知到“质量是生命”。

在这样的阵痛中,格力做出了一个看似“笨拙”却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成立当时行业内唯一的筛选分厂。筛选分厂的职工不生产零件,也不装配产品,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每一个进厂的零部件进行“海关式”筛查,合格后方能走上生产线。

当时,中国本土空调企业依赖外购零部件,质检环节形同虚设,“能用就行”成为行业潜规则。有人曾给董明珠提议,筛选出来的不合格零部件,可放置在“待用区”,但董明珠坚持取消“待用”,不给有缺陷的零部件任何上线的机会。不合格的零部件,不仅要退回原厂,而且按情节严重程度予以经济处罚,迫使供应商重视产品质量。这不仅有效杜绝了技术员与供应商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交换问题,还整体带动了配套供应商的质量进步。

对质量的严苛把关,让格力空调的维修率显著下降。美国一家企业订购了4万台的格力空调,几年下来,发现需要维修的只有4台,维修率只有万分之一。

2005年,格力提出“整机六年保修、两年包换”政策,到2021年,格力升级为“10年免费包修”政策。格力由此成为空调行业唯一承诺“十年免费包修”的企业。这一看似自我设限的冒险决策,背后是对质量战略的深刻认知。

格力测算发现,当产品故障率低到忽略不计时,长期包修政策反而是成本最优解——因为高质量带来的用户复购和品牌溢价,远高于短期维修成本。当所有空调厂商陷入价格战无法自拔时,格力反而以出色的品质、卓越的性能备受消费者青睐,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中屹立不倒。

    研发不变:掌握核心科技

上世纪80年代,空调作为奢侈品,仅供特殊场合下使用,日系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三菱电机的变频技术、大金的多联机技术,构成了市场的技术壁垒。国内企业只能通过“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引进生产线进行组装,每台空调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比超过60%,利润极为微薄。

2000年,格力空调年产量超过200万台,但全部依赖进口的压缩机。当时的组装空调,就像没有心脏的躯体,别人说换零件就换零件,说涨价就涨价。这种被动局面到2001年达到了顶点:当格力试图引进日本三菱的变频多联技术时,对方直言:“花了十六年研发出来的技术,不卖!”这让格力意识到:核心技术是永远买不来的。

从日本回来后,格力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仅凭一张说明书和一台样机,经过一年多不休不眠的研发,终于在2002年底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此举打破了日本对多联式中央空调核心技术的垄断,成为当年空调行业的标志性事件。

2004年,空调行业迎来了新的关键时刻。随着空调三项能效标准发布,政府强制淘汰高能耗空调产品,依赖进口部件的企业面临生死考验。与此同时,“煤改电”政策在北方试点,传统空调无法满足-20℃以下制热需求,市场急需具备宽温能力的新产品。

双重压力之下,格力做出关键决策:砸锅卖铁也要研发压缩机。2004年,格力电器相继建立压缩机、电工产品、电机等生产基地。也就是在这一年,凌达压缩机问世,打破了中国不能造压缩机的魔咒。格力电器也由此成为第一家拥有压缩机自主品牌的中国空调企业。在随后的几年里,格力掌握了电机绕线、涡旋加工等核心工艺,为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掌握核心技术后,格力的市场策略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国内空调深陷价格战,而自2014年后,格力凭借核心技术,不断提升高端机型的价格。凭一己之力,格力带动了空调行业的整体升级与健康发展。在国际市场,核心技术更成为破局关键。格力的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直接打入全球高端市场,由于机组无需电网直接运行,能效比远超其他品牌空调。这项全球唯一的技术,让格力光伏空调在欧美国家、中东地区备受欢迎。

截止2024年,格力累计申请专利13万件,形成了严密的技术护城河。反观日系品牌,专利申请量日渐下滑,曾经的技术优势正在快速消弭。如今,不少日系品牌仍在功劳簿上啃老本,一个专利技术一吃就是几十年。它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懈怠,给了中国本土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技术的代际竞争。格力在压缩机、芯片、机床等硬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代表了中国制造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质变。

第二章:格力之变:跟随时代起舞

    战略之变:从专业化到相关多元化的跃迁

在企业发展的长河中,专业化与多元化的战略抉择始终困扰着每一个企业家。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扩张的冲动往往难以抑制,但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却是决定企业命运的核心课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企业界,许多人都将格力视为专业化的成功典范,而且会经常拿春兰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比较。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的空调霸主春兰,因为盲目多元化,跨界进入摩托车领域,最后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之中,痛失冠军宝座。而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格力在空调专业化上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全球空调之王。

在此过程中,很多人质疑格力太过于依赖空调,必须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找到一条多元化之路。然而,当格力进入生活电器、芯片、智能装备等领域后,这些人却说格力不应该盲目多元化,而是要聚焦空调主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拨人的观点却截然相反、自相矛盾。

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成功的案例不计其数,失败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颠覆随时出现,无论是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在于是否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能否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专业化与多元化的权衡中,“业务归核化”成为重要原则。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格力凭借“好空调、格力造”这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在空调领域建立了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格力逐渐意识到单一业务的局限性,开启了多元化征程。

格力多元化的逻辑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主业的技术延伸。例如,格力掌握空调核心技术后,将技术延伸至生活电器、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相关多元化”。

在生活电器领域,格力形成了以格力品牌为核心,晶弘、大松等品牌协同发展的格局。如今,格力正式进军全屋家电,向“好电器、格力造”的目标迈进。

工业制品领域也是格力多元化的重要战场。依托在空调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制造经验,格力已布局工业机器人、精密模具、数控机床、芯片等领域,拥有凌达、凯邦、新元等品牌。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制品,不仅广泛应用于自身的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向其他行业输出,助力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格力在空调领域积累的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为其相关多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格力在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布局,不仅让格力摆脱了卡脖子的难题,而且充分发挥了产业协同的作用,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

正如查尔斯・汉迪的“第二增长曲线”理论所言,企业需在顶峰到来前启动新曲线。格力在空调领域做到了极致,多元化已从“锦上添花”变为“必由之路”。如今的格力正在专业化与相关多元化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新的大幕已拉开,时间将给我们最终答案。

    品牌之变:格力品牌理念的五次升级

在三十多年的企业发展史上,格力曾五次对品牌理念进行升级,从最初的“格力电器,创造良机”到如今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实现了从“产品功能驱动”到“全球化价值引领”的跃迁。

20世纪90年代中期,格力以“出精品、创名牌”为质量方针,狠抓质量问题,很快在众多国产空调中脱颖而出。

1994年,格力推出“格力电器,创造良机”的品牌理念。它一语双关,既向消费者强化了格力空调优良品质的理念,又向经销商展开了双臂——选择格力等于选择发展的良机。1996年,格力利用“凉夏”的市场机遇,稳固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通过过硬的质量、强大的渠道,成功超越春兰空调,成为空调销冠。

1997年,格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格力进入品牌建设新阶段。此时恰逢中国家电市场化加速,消费者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格力“好空调,格力造”的新口号,以极简语言建立“空调=格力”的认知关联。与此同时,格力率先建立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将厂商利益绑定,实现对终端市场的 掌控。

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格力成功解决多个卡脖子的技术难题。2009年,格力设立了制冷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格力将此前提出的发展目标“掌握核心科技”升级为品牌理念,正式对“中国制造=低端产品”刻板印象发起挑战。

2013年全国多地遭遇严重雾霾,环保成为全民议题。格力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情绪的变化,将品牌理念升级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当国家推行“能效标识”时,格力已超前布局一级能耗产品;当政府提出“双碳”目标时,格力用光伏空调缓解了紧张的能源压力。这种“政策未动、品牌先行”的策略,使格力入选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技术,成为格力新的增长引擎。

2015年,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格力响应国家号召,推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新口号。董明珠坦言,格力空调曾在海外市场遭受质疑,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制造”往往给人粗糙、不耐用、没有品位和品质的印象。当格力走出国门之后,董明珠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一方面以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另一方面带领更多的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格力品牌理念的五次迭代,遵循着“外部环境感知-内部能力升级-传播策略适配”的循环逻辑。例如2010年“掌握核心科技”的提出,既是应对技术竞争的必然,也是企业研发投入累积到临界点的自然爆发;2015年“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口号的推出,则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同频共振。这种“内外联动”的进化机制,使得格力品牌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回望三十多年的格力品牌建设,看似有变化,实则遵循着一条不变的主线——紧贴着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格力始终将品牌理念与国家战略、人类共同诉求 绑定,呼应时代的召唤。

    渠道之变:从渠道扁平化到体验场景

2024年8月,董明珠在河南经销商大会上宣布:“全国渠道变革基本到位”。在新的经济周期,格力同时打响渠道扁平化改革、多元化战略突围等两场重大战役,其中渠道变革最为复杂。

1995年,格力率先推出“淡季返利”和“年终返利”的做法,在空调淡季时激励经销商打钱,享受一定的价格优惠或返利政策,此举将经销商牢牢地捆绑在格力这艘大船上。

随后,格力联合区域经销商,实行“联合代理模式”,组成股份制销售公司。通过区域销售公司,格力与经销商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厂商一体”模式在空调普及期发挥奇效,帮助格力连续17年位居全球空调销量第一。

但是随着线上渠道的兴盛,多层级的渠道模式遇到挑战。一方面是线下经销商对线上渠道不重视,导致线上渠道的拓展进度变缓;另一方面,在电商的冲击下,传统经销模式的库存周转优势不再凸显。这倒逼格力进行变革。

2020年,格力“刀刃向内”,启动新的渠道改革,。这次渠道变革的核心在于“去中间化”,让经销商直接通过“云网批系统”提货,推动区域销售公司转型为服务商。

每一次变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难免引发阵痛。但阵痛期过后,就会迎来变革红利。云网批系统上线后,格力的订单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库存周转天数持续。2024年,格力净利润创历史同期新高,超过321亿元,以短期的阵痛换取了持续的增长。

格力要持续实现高速增长,不仅需要新的业务拓宽收入来源,还要充分发挥渠道与产品的协同增效。

让经销商形成合力,一起来卖全屋家电,其实并不容易。传统经销商体系擅长推广空调,但对冰洗、小家电等品类缺乏动力。空调单台利润是小家电的数倍,要调动传统经销商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非空调产品的吸引力与利润率。

为了打破品类隔阂,格力想了很多办法。例如要求经销商的新开门店,必须陈列空调、冰箱与洗衣机,总部给予装修补贴。

2025年3月,格力重磅推出“董明珠健康家”,它是格力渠道变革的集大成之作。与过去的格力专卖店不同,董明珠健康家打破了传统的单品陈列,打造了“空气-水质-膳食”三大体验区,塑造了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空间。这种“家庭客厅式”的体验,大大增加了用户的停留时间,有效提高了转化率。

如果说空调是格力的现在,那么全屋家电便是格力的未来。在全屋家电这个新赛道上,格力以董明珠强大的IP、独特的“健康家电”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倾力塑造“好家电、格力造”的认知。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加速的今天,企业既需要守住核心优势,又需拥抱变化,在坚守与变革中寻找生存之道。两者并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在从卓越迈向伟大的过程中,企业家需要掌握平衡的艺术——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平衡厂商利益与用户体验,平衡规模扩张与能力沉淀。

当前,中国家电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改变。面对汹涌而来的时代浪潮,格力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尽管中间或有波澜,但终将抵达星辰大海。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