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至4月27日,三联书店举办了第七季“三联·新知大会”,以“算法的尺度:智能时代的共生法则”为主题,汇聚了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法律、经济等领域的专家,从“算法的本质”“算法与社会”“算法与法律”“算法与经济”四个维度,组织了四场跨界论坛,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见解。
算法和信息茧房的关系,是不是值得讨论的真命题?平台如何应对网络暴力与谣言?4月23日晚,在第二场主题为“算法炼金术:当代社会的隐形架构师”的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和抖音内容策略运营经理李晓涵围绕这些话题,揭开算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机制。
董晨宇认为,“信息茧房”的概念虽然热门,但并不准确:“信息茧房”最早由美国学者在2006年提出,当时算法并未大规模应用。在他看来,与其拷问算法是否造成了定义模糊的信息茧房,不如关注如何增强算法的透明性,帮助公众更清晰地理解、认识算法,引导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算法的治理、协商之中。董晨宇总结道,“算法从来不是黑箱,算法是乐高积木”,让公众了解和认识算法的外部形态和搭建逻辑,可能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去年,网络主播已经成为一个我国认可的新兴职业分类。对于数量庞大的平台创作者,他们是如何看待算法的呢?董晨宇结合自己团队多年来对网红的田野调查,给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根据对头部和腰部网红的访谈,董晨宇发现,平台创作者关注的不是变幻莫测的算法规则,而是如何“伺候好观众老爷”,以及如何踩准社会情绪的节点。网红口中的“流量”是一个具有本土色彩的概念,并非简单等同于算法分配。实际上,流量的来源可以分解为基础流(粉丝数)、算法流、事件流和购买流,在实际运作中,算法流的权重并非压倒性的。
直播中嘉宾分享,人类对新技术的喜忧参半是历史的常态,算法引发的担忧,根植于我们对信息交互方式颠覆性变革的恐惧。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算法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当算法遇上人间烟火,从数据的偏好、模型优化到场景的适配,算法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映照着社会的影子。”
从行业实践的维度,抖音内容策略运营经理李晓涵带来了“平台视角下的算法”的分享。李晓涵认为,算法的广泛应用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产物,推荐算法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分发效率和用户体验。平台追求的是用户的“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的停留时长或点击量,这决定了算法需要平衡精准推荐与内容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李晓涵分享了一些平台具体的治理举措。比如对于“骗互动”和“炒作争议话题”等行为,平台需要通过内容治理算法设置护栏,识别和抑制不良流量。她以红楼梦解读长视频的爆火为例,说明抖音正努力通过算法扶持优质的中长篇内容,并鼓励用户通过搜索、兴趣设置和负反馈等方式,主动参与算法导航,实现社区共治。
关于算法是否有可能带来“信息茧房”等问题?嘉宾在互动讨论环节分享了各自的看法。董晨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指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在学术界已存在争议,实际上真正的“茧房”更多源于用户自身的信息获取习惯和对公共事务的低兴趣度。“信息茧房”概念的流行,部分源于其强大的解释力,但同时这也把复杂问题过度简化,甚至成为人们为自身懒惰和不负责任寻找到的“替罪羊”。“信息茧房”对于平台来说没有商业回报,平台希望为用户提供多样性的信息。
无论“信息茧房”是否真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引导公众尝试作出改变,参与到事实的重新建构中,避免其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自我毁灭的预言”至关重要。面对算法,公众应该从盲目欢呼或过度惧怕走向成熟理性,社会和算法不应是相杀的局面,而是期待实现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
据悉,本届新知大会的主题“算法的尺度:智能时代的共生法则”,源自三联书店即将推出的算法系列丛书。三联书店相关编辑介绍,“这套丛书是国内首次系统性探讨算法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的学术普及读物,我们邀请了包括这次参与活动的一线学者撰写。”该系列包括四本专著,分别从法律、社会、技术和经济等角度全面解读算法对日常生活的多元影响,预计将于年中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