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浙江海亮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873.87亿元的营收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0.92%。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经贸环境下,通过供应链韧性构建与数字化转型实现突围的缩影。
当欧美“近岸外包”政策持续加码的背景下,海亮股份通过越南、美国德州、摩洛哥等地的生产基地织就的全球网络,正在重塑铜加工行业的竞争格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制造比例的要求、欧盟碳关税机制的逐步落地,叠加东南亚国家在光伏产业链的集群优势,迫使中国制造企业重新计算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
海亮股份越南基地的选址逻辑便体现了这种精密权衡:距离隆基、天合光能在东南亚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仅300公里半径,铜管产品运输周期从原先的45天缩短至3天,物流成本下降60%。更关键的是,越南工人平均薪资仅为中国同岗位的1/3,配合当地政府针对新能源产业的税收优惠,使单吨铜管生产成本降低12%。
这种贴近终端市场的布局策略,在应对美国市场时展现得更为极致。德州基地3万吨铜管产能专为特斯拉Cybertruck设计,生产线与奥斯汀超级工厂的交付周期精确匹配至72小时。通过将铜管深加工为高压线束组件后再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28%,同时绕开美国对基础铜材15%的进口关税。2024年数据显示,该公司北美市场本地化采购比例达43%,属地化销售占比突破61%,海外营收贡献率提升至40.92%,创下出海15年来的新高。
在奥斯汀工厂的数字化驾驶舱内,全球23个生产基地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从印尼铜箔产线的设备稼动率,到摩洛哥工业园铜合金材的库存周转天数,海亮股份打造的“全球资源池”正在颠覆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当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华铜管反倾销调查时,德州基地通过智能排产系统在48小时内将订单切换至泰国工厂;而当红海航运危机推高欧线运费时,匈牙利HME基地的应急产能迅速填补德国客户缺口。
这种动态调整能力背后,是累计投入8.45亿元研发费用构建的数字化基座——通过与华为共建有色金属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其铜箔分切机的AI视觉检测精度达到0.01毫米,质量追溯系统可锁定全球任意批次产品的生产档案。这种技术红利在应对原材料波动时尤为显著。2024年电解铜均价同比上涨9.65%,但海亮通过期货套保与再生铜替代的双重策略,将成本增幅控制在7.2%。在甘肃铜箔基地,智慧物流系统使1吨重的铜箔卷实现全自动流转,单万吨用工量减少50%;印尼项目更利用地热能源将吨产品碳排放降低1.04吨,恰好匹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要求。
海亮股份“低碳智造”能力,与工信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的“2025年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目标形成呼应,展现出环境规制倒逼下的产业升级路径。尽管扩张性布局带来短期现金流压力,但公司研发投入保持8.45亿元规模,在抗疲劳铜合金、超薄锂电铜箔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其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储备了关键筹码。
当目光转向东南亚,RCEP全面生效正在改写区域产业链规则。海亮股份的财务数据揭示出战略前瞻性:2024年东盟市场营收同比增长47%,其中马来西亚光伏支架用铜排订单暴涨213%。从日本进口的铜板经越南基地加工后,凭原产地声明即可享受零关税,使整体供应链成本下降8%。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过印尼年产10万吨电解铜箔项目,海亮正在构建“矿产-加工-电池”的垂直整合体系,直接对接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当地的动力电池工厂。
这种布局暗合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中,35%属于为当地产业链配套的中间品。海亮股份在年报中披露,其东南亚基地使用的铜锭有62%采购自当地矿业公司,而产出的铜箔又有74%直供区域内的新能源企业。这种“区域闭环”模式,既规避了长距离运输的“碳足迹”压力,又通过 嵌入RCEP贸易网络获得政策红利。
ICSG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精炼铜消费量同比增长2.3%,而冶炼产能扩张速度达到4.5%,加工费持续走低倒逼行业整合。在此背景下,海亮股份通过“全球产能+区域深耕”的双轨模式,将生产单元转化为可灵活配置的模块,既保持规模效应又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在超薄锂电铜箔等高端领域的突破,为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积蓄了关键势能。随着最新关税协定框架下的税率调整幅度超出市场预期,海亮股份2025年业绩或将迎来"戴维斯双击"——既受益于东南亚新兴市场需求放量的盈利增长,又可享受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的估值重塑。
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已进入新阶段,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与管理模式的系统输出。海亮股份案例表明,应对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韧性、组织柔性和生态协同性的综合能力。正如年报揭示的发展逻辑:当全球产业气候变迁时,深植创新基因的企业方能培育出适应新生态的生存智慧——不是简单规避风浪,而是锻造驾驭风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