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制药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研发为核心的国际化制药企业,荣获2024年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第一梯队,专注于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等高端药品研发与生产,其核心药品及技术拥有多项突破性专利,凭借国际化布局和研发实力常年稳居行业前列!
在全球“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制药行业面临能源成本攀升与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以绿叶制药南京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南京绿叶)为例,其制冷站冷机设备耗电量就达199.7万kWh/年。
面对制冷站普遍存在的“经验调控低效、设备运行冗余”痛点,南京绿叶携手 智控,基于 智控(DeepCtrls)的DeepBot,采用“PhyAI”高精度建模与全局寻优技术使制冷站房节省电量近20万度/年,综合能效提升8%(不含主机接入),二期增加冷站主机节能、预计综合能效可达15%以上,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系统节能4.0技术验证。
一、破局:传统制冷站的三大能效难题
南京绿叶生产基地制冷站配置4台冷水机组、7台冷冻水泵、2台冷却水泵冷却塔。在用电量方面,冷机年用电近200万kWh,冷却水泵用电近30万kWh,冷冻水泵总用电约50万kWh,其中,冷机能耗较高。原系统运行中主要三大改善思路:
1、冷机群控:依赖人工经验设定参数,机组群控、出水温度、电流限定值缺乏性能模型分析,且部分时段主机运行负载率偏低,低负载时主机效率降低造成能源浪费;
2、冷冻水泵调控:冷冻水泵固定策略无法响应动态工况,同湿球温度下不同冷冻侧压差场景采用相同频率,冷冻水泵频率波动致供回水温差失控;
3、冷却塔运行:人工调节冷塔导致接近温度偏离最优值,系统整体效率损失较高。经现场调研发现,1台水泵运行频率设定最低18Hz,湿球温度低于10℃时,水泵频率接近下限设定频率;湿球温度高于10℃时,同湿球温度下频率变化范围较大,冷却水温差约为3~5℃。如何打破“经验依赖”,实现全链路智能监控,成为制药企业绿色升级的突破口。
二、技术革命:从单机优化到系统级全局寻优
智控基于新一代智能体DeepBot能效智控方案,通过自主可控的软硬一体化设计,构建南京绿叶覆盖冷机、水泵、冷却塔的全维度智能优化方案,突破传统单点节能局限,实现三大技术跃迁:
1、高精度数字模型:让设备“开口说话”
通过自研算法构建制冷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以及冷却塔的设备能效特性模型,精准刻画设备性能特性输入输出关系(性能系数矩阵),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运行数据的年均方根误差(RMSE)<3%,为系统优化提供可靠数字基座;
2、全局动态寻优:破解“节能悖论”
采用AI强化学习策略与能效仿真对上万种控制参数组合进行能耗模拟,突破空调系统单一设备节能可能引发的系统能效制约。例如,冷却水泵降频虽可省电,但可能导致冷机效率下降,全局寻优技术通过动态平衡实现整体能耗最小化,逼近系统理论能效极限;
3、数字孪生实时验证:看得见的节能价值
基于BIM模型构建中央空调系统三维模型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系统能效、节能率及设备状态,实现“预测-优化-验证”闭环管控。运维人员可通过孪生系统直观掌握每台设备的节能贡献度,迅速提升决策响应速度。
三、成果落地:经济与环保的共赢方程式
项目实施后,南京绿叶生产基地制冷站实现:
● 年节电量20万度
● 综合能效提升8%
更深远的是,这一升级将为南京绿叶构建了“节能即竞争力”的护城河,在制药行业监管趋严、ESG评级权重提升的背景下,低碳化、智能化设施成为企业获取政策支持、赢得市场口碑的关键筹码。
南京绿叶的实践印证:传统工业节能已从“设备改造”迈入“系统级智能优化”时代。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工业领域通过智能化能控可实现全球15%的碳减排目标。 智控正以绿叶制药案例为起点,携手更多企业破解“不可能三角”——在保障生产稳定性前提下,实现能耗、成本、碳排的同步下降。
未来, 智控将继续深耕新一代“PhyAI”节能赛道,以技术之力推动更多行业跨越能效鸿沟,让每度电创造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