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能源智慧运输10余年,刘洋一路走来,用技术创新改写行业的运行逻辑。作为一名资深软件研发工程师,他独立研发的“能源智慧运输集成优化解决方案”(ESTIOS)不仅为多个能源企业提供了调度优化体系,也成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领。从算法优化到系统级重构,他的每一步探索都走在行业前沿,赋能能源运输系统高效、绿色、智能的未来。
在能源运输领域,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已悄然兴起。面对行业长期积累的调度难题,工程师刘洋早在2010年初就凭借技术和实践的双重驱动,在能源智慧运输供应链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作为能源智慧运输供应链领域的深耕者,他以多项原创技术方案,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行业落地的跨越。
刘洋的技术之路始于专业的自动化系统教育。毕业后,他加入某交通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积累了“智慧城市”和“交通数据系统”等项目的宝贵经验。随后,他进入某技术有限公司能源事业部,深入能源信息化工程一线,亲眼见证能源运输领域在调度效率、信息流通和安全管控上的瓶颈。
一次在西北能源基地的调研中,刘洋首次深入煤炭、油气等能源企业的运输一线。他亲眼见证了调度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巨大信息断层,许多运输资源因调度不精准而出现空驶、积压,甚至引发供应链失衡。“不少企业的调度依旧依赖纸笔,现场反馈常常滞后十几个小时,有些信息系统形同虚设”刘洋回忆道。这次调研让他深刻认识到,行业困境绝非单点问题,而是系统层面的协同失效。怀着这一思考,刘洋开始着手研发能源智慧运输集成优化解决方案。2015年,他将构想转化为初步方案,形成了ESTIOS雏形并在西北某能源基地试点成功验证。ESTIOS旨在提升终端设备的数据感知、智能控制与协同调度能力。该解决方案通过融合边缘计算、物联网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能源终端的精细化管理与远程运维。技术手段使调度响应速度提升至原来的五倍,整体运营效率提高了40%以上。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也为后续系统级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数年持续打磨与推广,刘洋所提出的ESTIOS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功能覆盖从终端感知、智能调度到远程运维等多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了能源运输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该方案不仅在多个能源基地实现规模化部署,还荣获行业重量级科技进步奖,成为业内首个实现端到端一体化智能运营的标杆系统。随着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ESTIOS得到了来自能源运输主管单位及多家头部企业的高度认可,被视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案例和技术参考。与此同时,刘洋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最终于2019年6月创办了北京卓创维朗科技有限公司。短短三年内,他以ESTIOS为基础框架,以创新知识产权为公司核心技术竞争力,将卓创维朗打造成为能源运输软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为众多能源运输企业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刘洋始终坚信“技术要穿透业务”,因此他的ESTIOS解决方案以跨平台、跨企业、跨场景的协同逻辑为核心,有效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调度从局部最优迈向整体最优。在此系统中,刘洋率先将联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能源调度,构建出“数据不出域、经验共享”的调度模型,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跨企业、跨场景的协同调度优化。
ESTIOS依托统一的约束建模与调度优化引擎,能够应对整车运输、多段路径切换、站点时窗管理以及载荷和危险品多重约束等复杂调度挑战。借助时空轨迹预测与路径权重动态调整机制,系统可自动生成路径组合和运输单元调度建议,确保在运输高峰期实现分钟级实时响应。在华东某大型油气运输基地试点中,ESTIOS调度能力稳定支持每小时700单以上,调度响应时间缩短至原先的五分之一,运输能耗降低近20%,整体运营效率提升超过35%。系统上线三个月后,该基地成功将人工调度人员减少了50%以上,实现了由算法主导的智能调度流程。值得一提的是,刘洋特别利用了“异常自学习修正机制”,系统能够基于回传数据自动修正先前调度中的偏差路径,不断优化调度参数,为后续规划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为适配不同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刘洋围绕ESTIOS的技术架构,先后独立研发了4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关键功能软件,涵盖智能运输安全保障、物流网络数字化分析、智能仓储管理数字化、多式联运智能化管理等能源运输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构建起一个覆盖全链条、协同高效的智慧能源运输生态体系。这些软件均已在多家能源企业成功部署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智能运输安全保障系统V1.0》以轻量化设计和云端部署为特色,面向能源企业提供“即插即用”式接入方案,极大降低了数字化转型门槛,成为普惠型技术推广的关键支点。在某能源企业数智化运输平台建设中,ESTIOS方案作为底层调度与安全保障模块被 集成,支撑平台日均2000单以上的高强度运输任务。该能源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张茜表示:“原来几十人维护计划,现在不到一半人力就能做得更好。”某能源集团物流部负责人李建强也评价道:“过去依靠人经验调度,一出错就引发连锁反应,现在用系统,计算速度快且更稳定。”通过这一系列技术创新,刘洋成功构建了覆盖运输全流程的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能源运输行业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即便已取得显著成果,刘洋依然保持随身记录工程反馈的习惯。那张贴在他办公室、标注着467个能源运输关键节点的“问题地图”,清晰地记录着一个个行业难点被技术逐步攻克的历程。与此同时,他积极将实践经验理论化,撰写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借助标准化语言推动行业认知升级。如今,刘洋还经常出席各类行业会议和技术交流活动,分享他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更多能源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实现智能化转型与高效发展。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能源运输环节的 融合,国家能源局亦多次强调,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实现能源运输的高效协同与本质安全。在这一背景下,刘洋的技术探索紧密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他不仅是技术方案的设计者,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构建者。刘洋表示:“我们所做的不仅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而是在打造一个能够真正重塑产业运行逻辑的技术底座。”未来,刘洋计划依托ESTIOS,持续拓展氢能路径调度、绿色运力资源匹配以及AI智能调度大脑等关键模块,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能源运输智慧生态系统。
从一名软件研发工程师成长为原创技术解决方案的核心构建者,刘洋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行业洞察,成为能源运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实践路径,既反映了复杂行业应用中的技术突破,也体现了中国新锐原创技术专家以系统创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生动样本。
在推动ESTIOS系统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刘洋始终坚持以实用为导向,将复杂的系统架构设计与一线运行需求紧密结合。他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偏远能源运输前线,围绕终端数据采集不稳定、设备运行环境恶劣、运维成本高等核心问题开展针对性研发。通过引入边缘智能节点、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机制,并打通调度控制与实时分析闭环,ESTIOS实现了端到端流程可视、可控、可优化的技术目标,有效提升了能源运输的安全性与效率。
同时,刘洋高度重视标准化与可复制性建设,推动将系统中多个关键模块固化为通用技术组件,便于在不同场景中快速部署与升级。这一策略使ESTIOS不仅在传统能源行业获得成功,也为其在新能源、智慧储运等新兴领域的拓展打下基础。当前,刘洋正在牵头制定多项行业技术规范,推动智能运输系统从单点创新走向全链协同。在“数实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他以坚定的工程精神和开放的创新姿态,为我国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注入持续动能。(文: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