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座无虚席,美的集团用一场紧凑却信息量巨大的发布会,把“全屋智能”从行业热词变成了可感、可用、可无限想象的商业场景。这也是美的向外界清晰传递出的一个信号:当家电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美的已经用“全屋智能”为自己挖出一条宽阔的新护城河,并开启了新的增长曲线。
“人·车·家”生态加速生长,估值切换已经在路上
截至2025年6月,美的IoT平台累计连接设备1.186亿台,参照同类品牌IoT业务12倍PS的估值水平,美的IoT平台有望单独撑起240亿元市值,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小型智能家电企业,而让投资者更为兴奋的是“车家”的互联场景。
发布会现场,蔚来ET9与问界M9并排陈列,美的与鸿蒙智行、蔚来、广汽等智能 企业的车家互联协议已经悄然打通。在此基础上,美的将进一步联合车企、手机厂商、互联网平台等生态伙伴共建“人·车·家”开放平台,向所有合作方共享统一物模型、SDK及API,车企可复用美的已沉淀的1.18亿设备数据与AI能力,显著降低“家控车”开发成本。年内,平台还将上线地理围栏、无感解锁、车位-充电桩联动等功能,并将睡眠曲线、空气配方等家庭数据反向赋能车机,推动“人·车·家”全场景体验持续进化。
用户在车内即可提前打开家中空调、新风,或在家中反向调节车内温度,实现无感场景切换。还能按需定制专属的回家、离家等模式场景,实现全屋空气、全屋用水、营养健康、智能光影、智能安防和能源管理的全场景联动,为用户解锁“人·车·家”生活场景的全新想象。
一些机构认为,美的“人·车·家”生态一旦完成闭环,并随着互联网飞轮效应不断壮大,其估值坐标系也必然会发生切换。传统家电制造的10倍PE模型将被彻底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物联网企业常见的20倍乃至更高PS框架的估值体系。届时,资本市场将不再把美的视为传统硬件公司,而是拥有2亿台设备连接、具备高粘性用户生态和可持续变现路径的物联网平台。
AI小美 迭代,把“聪明”写进硬件
公开资料显示,美的在全球12个国家设立有38个研发中心,通过“2+4+N”全球化研发网络建立全球研发规模优势。过去十年,美的累计研发投入近1000亿元人民币。“全屋智能”战略的延续,意味着美的的研发资金不再只是单纯投向硬件迭代,而是逐渐向“智能”领域倾斜。此次发布的全面焕新美的美居App, 集成AI小美智能体,支持全屋空气、用水、控制、安防等多个Agent能力,全面操控智能家居与智能家电产品,产品功能说明、服务预约等一句话直达,提供给用户AI化全场景解决方案。
在发布会现场,美的集团中国区域全屋智能负责人尚喆用两个生活片段展示了美的“全屋智能”的成果:午间,客厅温度升高,Air Agent感知到宠物狗进入房间,自动把空调调到23摄氏度,并自动打开循环扇;深夜,用户入睡后,系统根据睡眠曲线逐步自主调节温度湿度、开启新风,避免“冻醒”或“闷醒”。
用户全程无需动手,甚至无需开口,所有设备像家庭成员一样“懂你”,提供甚至比人还体贴入微的“无感服务”,就像一个默默照顾全家的隐形管家。面对用户高频使用且具有强烈需求的各类耗材与家电服务,美的开发推出了AI耗材服务管理平台,已接进6537个智能SKU,涵盖滤芯、滤网、元气棒、电池等多个高频更换品类。通过美的美居App与美的小程序,可实现耗材更换提醒、服务提示、一键复购等,在提供给用户更方便、更实惠耗材与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与美的的粘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用户体验逐渐形成依赖,这种依赖必将构成美的品牌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双品牌战略发力,护城河越挖越深
对如何拓展智能硬件生态的问题,美的采取了一条了最适合自己的“轻重并举”道路:自有品牌发力IoT连接、用户强交互等重点品类,掌握和深化核心技术,强化心智与品牌;通过“美的慧选” 参与,把控品质与体验,借助行业力量快速补齐多元品类,形成生态闭环。
发布会上,智能门锁、摄像机、大路灯、桌面鱼缸与胶囊夜灯悉数亮相,覆盖了从入户、客厅、书房到卧室的全场景触点。每一个“更简单、更有趣”的智能设备,都是调用美的全屋生态的一个节点,也是新用户产生粘性、引导新用户加入美的全屋生态的一个流量入口。
真正让对手难以复制的,是美的已经建成的遍布全球的产品体验店。这些门店不只是销售终端,而是集体验、设计、交付、售后于一体的完整闭环,消费者在店内可体验、购买轻量化产品。美的通过轻量化产品连接用户,最终导向家电销售,并成为美的的生态用户,形成"体验-设计-交付"闭环逻辑。双品牌与线下网络共同构成了美的的渠道护城河,帮助美的从家电制造转向物联网平台后迎来“戴维斯双击”时刻。
当智能家居行业还在为互联互通标准争论不休时,美的已经跑通了产品、渠道、用户、盈利的全链路闭环;当友商还在加码单一品类时,美的已经把家电、家居、 与个人生活场景全线打通,形成了数据、服务、耗材管理的多维收入结构。这一次,美的不再只是卖空调和冰箱的家电巨头,而是一脚踩进了万亿级物联网市场的平台级集团。新的增长曲线已经清晰可见,剩下的只是加速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