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龙头”迈向“全球巨头”!“迈瑞式”全球化再加速

每日快讯
2025
11/04
17:17
分享
评论

A股的龙头企业,正在加速涌向港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超过130家A股公司发布赴港上市相关公告。其中,还有近80家A股公司已向港交所递表,排队等待聆讯。这个数量堪称“暴涨”,要知道,整个2024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A股企业不足十家。

在这一轮“A+H”浪潮中,不乏众多行业巨头。典型的是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一重工等企业,它们在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这股浪潮背后,有政策的鼓励。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五项措施”,明确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今年5月的金融三巨头发布会上,证监会领导再次强调,要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更有企业基于现实的考量。港股挂牌,不仅为企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看看宁德时代,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后,吸引了23家基石投资者,IPO募资高达307.18亿港元,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之一。上市首日,宁德时代股价高开12.55%,市值达到1.34万亿港元。时至今日,宁德时代市值更是已超过2.5万亿港元,势头凶猛。

香港交易所的锣声频频敲响,一批中国龙头企业正通过“A+H”双平台模式,开启资本全球化新征程。

中国医疗器械龙头,冲向港股

这股赴港上市浪潮里,最新的消息来自中国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

10月15日,迈瑞医疗公告称,已审议通过赴港上市方案,将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迈瑞医疗表示,此举旨在满足上市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资本实力。

怎么理解迈瑞医疗这一布局?老规矩,我们先从财报中寻找答案。

10月29日晚间,迈瑞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细看这份财报,笔者嗅到了三个信号。

第一,拐点已来。报告显示,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0.91亿元,同比增长1.53%,环比增长6.88%,如期迎来拐点。

第二,现金流充沛,底气充足。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流33.51亿元,同比大增30.02%。此外,公司截至报告期末的合同负债达22.63亿元,同比增长31.45%。

这里解释下,所谓合同负债,其实就是客户还没收到货之前先付出的钱。正常情况下,一家企业的合同负债增多,说明客户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合同负债作为“收入蓄水池”,其增长为公司的后续收入确认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国际市场增长提速。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国际业务同比增长11.93%,其中欧洲市场表现突出,同比增长超过20%,独联体及中东非地区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营收里,迈瑞的国际业务收入比重已经超过50%。这也意味着,国际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真正的业绩支柱。

从业务看,其中国际体外诊断产线占国际收入的比重达28%,国际动物医疗、微创外科等高潜力业务占国际收入的比重达11%。

经计算,迈瑞已布局的业务对应国际的可及市场空间约5700亿元,而公司在2024年的国际收入约为164亿元,对应的市场占有率仅为个位数,背后的增长空间巨大。

不难想象,随着持续深入的本地化平台建设,未来几年,迈瑞国际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重将不断提升,尤其发展中国家将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笔者注意到,2024年的时候,迈瑞在发展中国家的营收,占国际收入的比重就达66.39%,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从市场空间看,亚太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整体占比约30%,但人口超过70亿,预计后续市场空间增速将持续快于发达国家市场。

这是一片相当大的国际蓝海!而赴港上市,正是拥抱这片蓝海的关键一步。

三次上市,三个“关键支点”

看完财报,我们再来看迈瑞的资本市场履历。

这已经是迈瑞第三次上市。回看过往,迈瑞的每一次上市都不是孤立的融资行为,而是其长远战略的关键支点。

2000年左右,迈瑞营收初具规模时便开始谋划出海。因为彼时的迈瑞发现,全球医疗设备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大,是一个千亿美元级别的市场。但中国的份额又很小,仅占3.5%。与此同时,迈瑞的两个大类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做到了30%。

尽管迈瑞技术过硬,但作为一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要赢得欧美高端市场的信任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成功登陆纽交所,为迈瑞提供了强大的品牌背书。这一步不仅解决了“信任”难题,更使其得以用国际化的运营方式整合资源,为后续的海外并购和渠道建设铺平了道路。

随着中国医疗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以及公司自身品牌实力的壮大,迈瑞于2016年完成私有化,并于2018年登陆创业板。

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极其正确的。回归A股不仅让迈瑞更好地享受了国内市场的增长红利,也团结了核心人才(通过员工持股),并借助本土资本市场的力量,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加速了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进程。

梳理财报可以发现,公司长期将营收的10%左右投入研发,以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持续迭代。目前,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十二大研发中心。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共计申请专利12513件,其中发明专利9034件;共计授权专利635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46件。

正是持续不断的高研发投入,让迈瑞构筑起护城河。数据显示,迈瑞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血球、超声等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持续维持市场前三的地位。

笔者还留意到,在A股上市7年多以来,迈瑞累计分红金额将高达373.37亿元(包含回购的20亿元),是其上市融资金额59.3亿元的6.3倍。这些年来,迈瑞不仅未进行过再融资,更连续7年保持高比例分红,且分红力度逐年增加。

对股东的慷慨回报背后,是强大的资金实力。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迈瑞的货币资金高达169.67亿元,资产负债率仅25%左右。回看近5年,迈瑞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稳定在30%以上,和茅台差不多,盈利能力与现金流创造能力都堪称顶级。

正因此,迈瑞赴港上市,核心目的并非融资,而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龙头”迈向“全球巨头”

迈瑞的全球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出海的第一个十年,迈瑞一方面瞄准欧美市场客观存在的基础临床需求,打造出极具性价比竞争优势的监护仪,进而带动其他产品。另一方面,迈瑞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借助经销商渠道和本地化市场团队,进一步打开发达国家市场。

出海的第二个十年,迈瑞的主线是并购。2013年,迈瑞颇具前瞻性地收购了硅谷高端彩超技术领军企业Zonare,后来推出了中国第一台高端彩超,并由此迈入全球影像技术领导者的阵营。自2008年以来,迈瑞共发起10多起并购,通过“自研+并购”双管齐下,迈瑞不断夯实其全球研发、销售、制造一体化平台。

出海的第三个十年,挑战与机会并存。2018年,迈瑞境外业务收入59.56亿元。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64.34亿元,是2018年的2.76倍。

迈瑞要进一步增长,全球化必须继续前行。在笔者看来,顺应潮流赴港上市,正好能为迈瑞构建一个与国际市场无缝对接的战略平台。

首先,港股作为国际化资本枢纽,将极大优化其全球资本运作。此前公司进行的境外收购(如海肽生物)均依赖香港子公司现金支付,而港股平台能更便利地引入境外投资者,为未来更复杂的跨境并购提供灵活的支付工具和资金支持,破解并购瓶颈。

其次,面对“数智化、流水化、国际化”的战略需求,顶尖人才是成功核心。港股上市将为迈瑞设计并实施覆盖全球核心人才的股权激励计划创造极佳条件,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激励机制,有效吸引并锁定全球优秀人才,巩固创新根基。

更进一步看,依托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迈瑞能向全球投资者清晰传递其“全球领先、创新驱动的世界级医疗器械企业”的战略定位与投资价值,显著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与全球行业中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可以说,赴港上市是迈瑞从中国龙头迈向全球巨头的关键性战略部署。

尾声

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潮流背后,是一场“双赢”。这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

从这个视角来看,若迈瑞此次能成功赴港上市,将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头部阵营完成资本国际化布局的标志性事件。

作为中国医疗器械出海的代表,迈瑞不断打入全球高端市场。在Newsweek(美国新闻周刊)评选的全球TOP100家医院中,迈瑞已覆盖80家。换句话说,迈瑞已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与国际一线医疗器械企业同台竞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230亿美元,并将以5.7%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697亿美元。

与全球排名第一的美敦力相比,迈瑞2024年营业收入仅为对方的16%左右,发展空间非常大。

从全球市场排名来看,迈瑞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排名分别为第36位、第31位、第27位和第23位,名次逐年提升。榜单中,迈瑞是唯一一个最有希望率先进入前二十的中国企业。不远的将来,这家企业还将朝着全球前十的目标迈进!

纽交所上市,迈瑞敲开全球高端市场的大门;回归A股,迈瑞拥抱中国医疗市场的黄金时代;赴港上市,则是迈瑞走向全球顶尖的里程碑。

迈瑞的三次资本布局,演绎了一家中国龙头企业向世界级巨头蜕变的壮阔历程。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远征,更是中国智造闪耀世界舞台的生动缩影!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