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上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江西南昌开幕。

本次大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产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为主题,聚焦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量科技园区、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融合关键议题展开研讨,旨在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多维度交流合作平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高东升、江西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秦义、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高世文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付梦印作专家报告,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马煜洲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作城市推介。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南昌市及全国地方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头部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1000余人次参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高东升
在致辞中,高东升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高质量创新成果供给根基不断筑牢,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持续激发,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大量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高东升指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强化基础、抓住关键、完善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江西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秦义
秦义在致辞中表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当前江西持续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现代化,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强化科技资源统筹。

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高世文
高世文在致辞中对莅临参会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南昌市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03%,总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近年来,南昌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126项。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600家,增幅超50%;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52家,占全省26.1%。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付梦印
在专家报告中,付梦印聚焦“锚定科技创新前沿 筑稳产业强国之基”谈到,创新就是以产业为目的,才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服务国家社会发展。付梦印强调,要高度重视通过推进制造业中试能力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采购中心)主任 刘爱民
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刘爱民发布《中国市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能力研究报告》,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领域进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市域能力总体评价与案例研究,以及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市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现状,全面评估了市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能力与趋势,为政策制定和城市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 马煜洲
会上,马煜洲在城市推介中指出,南昌是兴业之地,产业基础坚实、创新动能澎湃。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制造业占全市GDP比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连续4年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南昌作为工业大市获工信部点名表扬。已形成4大千亿级产业链,电子信息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700亿元,规模居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首位; 及装备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200亿;新材料全产业链营收突破1200亿;医药健康全产业链营收超千亿。南昌市成功入围“全球科研城市百强”“科技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城市排名30位。

科技服务与成果产业化创新发展联合体成立仪式

产业创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科技创新成果项目签约仪式
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采购中心)牵头组建科技服务与成果产业化创新发展联合体,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核心目标,整合科技与产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12个项目在会上正式签约,包括6个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和6个产业创新合作项目,充分展现了大会在推动创新要素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方面的实质性成果,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泰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代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于跃斌、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俊毅、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黑湖科技合伙人、副总裁刘崇明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智能技术研发应用等热点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分享了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
大会期间,同步举办了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量科技园区、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等5场专题活动,以及专题研讨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等2场特色活动。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深化了各界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的认识,搭建了多方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促成了一系列务实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