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室里,戴着鸭舌帽的老先生刚用沪语说完“腿子阴雨天就疼”,张宁婕医生还没低头碰键盘,桌上的深兰科技AI问诊助手就已同步亮起——屏幕上“主诉:下肢疼痛(阴雨诱发)”的字样清晰弹出,连“未提及外伤史”的细节都精准标注。
这一幕“医生专心聊、AI默默记”的温馨场景,不仅是深兰科技为基层医疗带来的暖心改变,也是其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技术创新服务民生的真实写照。
01 诊疗模式革新,沟通更贴近
诊室内的深兰 AI 问诊助手,依托深兰科技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 DeepBlue-MR-v1 提供核心能力。该模型在中文医疗大模型权威评测平台MedBench中荣膺综合评分第一。基于这一技术优势,深兰 AI 问诊助手不仅能精准识别沪语、英语等多语言表达,更能够理解如"腿子疼""头晕乎乎"等口语化主诉,并实时转化为规范医学术语,语音转写准确率超96%。
“以前写病历要占近一半接诊时间,现在每天多出来的2小时,能多跟老人说遍用药禁忌,多给白领讲段健康注意事项。”张宁婕医生感慨道。一旁的老先生也跟着点头:“我不会讲普通话,现在医生能专心跟我聊病情,老贴心的!”
02 效率与质量双向升级
深兰AI问诊助手从“沟通”、“记录”到“诊断”,全方位重塑社区医疗体验:内置海量医学知识图谱,能精准识别多种方言变体——哪怕外籍居民用“stomach ache for 3 days”这类碎片化表述,也能自动重组主诉、补全关键信息。
系统能在“10秒内生成符合国家质控标准的结构化病历”;遇到罕见症状时,实时调取最新临床指南,为医生推荐诊断方向与检查项目。
03 让不同人群都能“省心看病”
从社区医院诊室到楼宇卫生服务站,深兰AI问诊助手正让更多人享受到便捷医疗。本地老人可用沪语无障碍交流,问诊变得轻松自然;商圈白领如日月光中心的小李,午休一小时就能在楼内服务站完成看诊,“比跑大医院方便太多”。
数据印证了这份“方便”:“病历录入时间节省80%,医生每天多2小时服务患者“;病历质控合格率超95%。这些数字背后,是居民更舒展的笑容。
深兰“住院语音病历助手”也已在多家医疗机构投入实际应用: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转录查房对话,30秒即可生成结构化住院病历,让医生从繁琐文书中解放,把更多精力放回病床旁的病患照护上。
04 央视认可,AI医疗赋能基层受肯定
深兰科技在AI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收获了用户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了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与认可。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始终秉持“人工智能,服务民生”的理念,将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央视《新闻联播》在专访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时,他对“以创新突破性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变革”的阐述,正在AI医疗等领域全面落地。
深兰将“创造日新日精,前进永不停止”的企业精神融入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中,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在关键民生领域的 应用。
尤其在基层医疗场景,深兰AI问诊助手有效缓解了社区医生工作负荷重、病历撰写耗时长的痛点,使医生能够更专注于病患本身,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目前,深兰AI问诊助手及全场景智慧医疗方案已在武汉、上海、靖江等全国多个省市、十余家医疗机构成功部署。未来,深兰将继续推进AI技术在基层与三级医院的融合贯通,让“医生少受累、患者少跑腿”的温暖服务走进更多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