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ESC | “储能产业生态与价值”主题论坛在福建宁德成功举办

互联网
2025
09/22
10:09
分享
评论

图片11.jpg

9月18日,2025世界储能大会“储能产业生态与价值”主题论坛在福建宁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宁德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储能行业知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如何推动储能产业生态健康与可持续性发展。

图片12.jpg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级巡视员慕颖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技术路线多元,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推广先进储能技术、制定相关标准、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等措施,持续支持储能产业发展,助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英国无国界可再生能源机构董事伊奥娜·特罗菲莫娃·艾略特在致辞中指出,电池储能技术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打造零碳经济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北京代表处副总经理温斌在致辞中强调中德两国将储能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并提出在技术创新、标准互通和循环经济三大领域加强合作,共建实验室、对接国际标准、借鉴“电池护照”经验。

全球促进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内维斯在致辞中指出,储能是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不仅提升电网韧性,更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杠杆。他呼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数字工具提升中国储能方案的国际能见度,建立标准信任框架,共同迈向包容与可持续的零碳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发表了《人工智能赋能、储能在能源革命和 革命的重要作用》主题演讲,表示能源革命核心解决方案来自于低碳化、智能化、电气化与氢能,强调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新能源的发展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地位。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北京金风零碳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悦发表了《零碳服务&储能三电服务的创新与实践》主题演讲,分享了零碳战略下的储能创新与实践,致力打造“源-网-荷-储”协同和数字化管理提升绿电消纳、降低用能成本。该公司产品覆盖零碳园区建设、碳资产运营、电力市场交易等多元场景,孙悦还介绍了组串式储能、构网型技术等在提升系统寿命、电网支撑与安全性方面的关键价值,可为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经济减碳路径。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储能系统高级总监王云磊发表了《精准创新 构筑储能安全未来》主题演讲,指出储能当前存在的系统安全问题,介绍公司在安全方面的综合性技术创新,如优化电芯材料、高安全模块设计、多维电气安全防护、高可靠系统结构、智能安全预警、AI大数据全景监测等。

家电投集团青海光伏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专业技术带头人杨倩鹏发表《储能电站热管理产业趋势与多场景热管理优化实践》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储能热管理领域的产业动向与应用优化。她指出,热管理是当前储能电站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目前热管理技术正从风冷、间接液冷向浸没式液冷和相变冷却方向发展,以提升散热效率与储能电站安全性,通过加入估算模型迭代储能热管理、引入反光板和光伏板等遮阳微改造手段、动态调整冷却策略等方式,优化储能电站多场景热管理。

在成果发布环节,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冯彩梅发布《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回收利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中国开发区协会零碳园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顾顺清发布《零碳园区政策和实施路线图》,新型储能系统安全与保险共保体负责人石博分享《新型储能系统安全与保险共保体报告》,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赵昱辉发布《800V电压平台电动 超充站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吉利 集团甲醇 业务发展中心总经理、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醇氢能源公司总经理陆玉凯宣告《加油站升级改造甲醇加注站技术规范》标准正式启动。

在沙龙对话环节——储能“预”见AI,由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宁德市“零碳·科技”智库委员郑华主持,对话专家围绕新型储能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路径展开 讨论,聚焦政策变革、技术挑战与未来机遇。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储能方案解决总监马佳欣表示,AI可实现电芯级故障提前预警、智能运维策略生成,大幅降低人力与时间成本。南京复创智能制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付金国强调,需打破数据壁垒,构建统一平台以发挥AI在研发与制造中的潜力,如优化电池配方与工艺,提升标品率。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郑志锋认为,AI将推动储能进入“自主决策、融合共生”新阶段,催生新业态与跨学科创新。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工商储解决方案负责人邓锦杰提出储能需从“功能机”向“智能机”演进,实现多层级协同调控。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振国呼吁加强算力-电力协同,通过绿电直联与国产芯片突破提升效益。专家一致认为,应扩大示范项目、建立电池数字护照体系、重塑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储能与AI 结合,助力能源体系转型升级。

2025世界储能大会“储能产业生态与价值”主题论坛的成功召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行业价值。未来,应扩大示范项目落地、建立电池数字护照体系、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全面推动储能与AI的 融合,为我国能源体系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