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筑基,场景破局:医渡科技详解肿瘤大模型落地方法论

互联网
2025
10/21
09:39
分享
评论

近期,在动脉网举办的肿瘤大模型专题圆桌上,医渡科技高级算法架构师焦增涛围绕肿瘤大模型的落地实践、核心挑战与未来方向发表 见解。结合医渡科技在肿瘤大模型领域的探索经验,焦增涛系统阐释了肿瘤大模型从技术研发到临床落地的核心逻辑,展现了医渡科技以技术创新赋能肿瘤诊疗升级的实践路径。

数据筑基:破解“孤岛”与“治理”难题

随着AI大模型从通用领域向垂直场景 渗透,专病专科正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赛道——在众多医疗细分领域中,肿瘤领域由于诊疗需求的紧迫性、数据维度的丰富性及技术应用的适配性,成为大模型攻坚的关键阵地。

“数据是模型的基石。”焦增涛指出,尽管肿瘤领域数据丰富,但其价值却难以释放:数据如孤岛般分散,可及性是首要障碍;即便获得数据,标准不一、质量参差的现状也严重影响了可用性;而将碎片化、非结构化的原始数据精加工成模型可学的“知识”,更是一项艰巨工程。

医渡科技凭借十余年在医疗数据智能领域的深耕布局,构建了核心优势:公司通过助力医院及区域建设数据平台,在保障隐私合规的前提下解决“数据孤岛”难题,医渡科技医院网络已覆盖全国4000余家医疗机构,自主研发的“AI医疗大脑”YiduCore已累计经授权处理分析了超过60亿份医疗记录。

面对医疗数据标准不一的难题,医渡科技建立了包含数百项标准化指标和近20个主题模型的数据治理体系,将多元异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为模型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数据精加工环节,医渡科技一方面融合医学专家知识与大模型能力,通过算法辅助标注,另一方面针对专业文献中的流程图、表格等非文本信息进行专项知识加工,保障模型质量。

场景破局:需求导向的四步方法论

数据是石油,模型是引擎,而临床融合是方向盘。焦增涛在讨论中提到:“AI医疗不能‘拿着锤子找钉子’,要让医院从被动接受者变为需求定义者,才能真正推动肿瘤大模型从技术概念走向临床现实。”

核心流程分为四步:先由医院主导明确高频、高负荷或者是高风险的临床场景,其次临床医生与AI医疗厂商共同定义业务需求,明确待解决的是效率、质量,还是可解释性与可控性问题。随后,双方联合评估技术路径,不盲目依赖大模型,而是综合判断适配传统机器学习、信息化技术或大模型,平衡效果与成本。最后是系统与医院业务场景的 适配,焦增涛强调,只有完成与医院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合规要求的 耦合,AI模型才能真正蜕变为“临床工具”。

这一方法论已在医渡科技与多家知名医院的合作中得到验证。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双方以临床刚需锚定方向,2025年初快速完成DeepSeek与医渡科技AI中台的本地化部署,上线的肿瘤专科AI诊疗助手已 融入医生工作流,在智能病历生成、TNM分期评估与辅助决策等多场景发挥效能。

“个性化适配也是关键。”焦增涛以中肿落地为例,医院上线的“我的智能助手”功能允许医生零代码自定义,医院医护人员已自主创建了超过140个个性化智能助手。这种将AI设计权交还临床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不同专科、不同年资医生的需求分化问题。

目前,医渡科技AI中台已落地30余家知名三甲医院,还正将大模型应用拓展至更多关键癌种,包括与中山六院打造结直肠癌大模型,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研发胰腺癌早筛大模型等。

未来展望:构建数据、技术与生态的协同体系

谈及行业发展,焦增涛从数据、算法、生态三个维度提出展望。

在数据侧,他建议联合行业专家、医疗机构共同探索发布更多脱敏公共专病数据集,并呼吁在政府指导下推进跨机构数据联盟建设,逐步推动医疗数据标准统一。

算法层面,重点突破可解释性、幻觉控制、轻量化部署等方向。其中在幻觉控制方面,医渡科技通过模型训练优化、知识融合增强、监督机制完善及工程控制强化等多重手段,将幻觉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

生态建设上,焦增涛强调建立临床问责机制与保险兜底制度的重要性,这需要政府、医院、企业、保险机构多方协同,共同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肿瘤大模型的价值不在于技术炫技,而在于解决临床真问题。”焦增涛总结道。医渡科技正通过数据筑基、场景深耕与生态共建,推动肿瘤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诊疗一线,为精准医疗与普惠医疗注入智能动力。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