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信用卡四十年 筑牢芯片时代安全基石

互联网
2025
10/24
15:25
分享
评论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境内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中国信用卡时代的正式开始,更开启了中国信用消费体系的建设进程。从此,一张小小的卡片,让亿万国人的支付方式与生活习惯悄然革新。

然而,早期信用卡推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信用文化尚不普及、银行跨区域结算较为不便,最初十几年,信用卡的发展速度并不快,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作为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成立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联合产业各方,圆满完成了“联网通用”的历史使命,成功创建了“银联”自主品牌,实现了银行卡的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中国信用卡行业从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3年,中国信用卡发展迎来又一个转折点。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金融IC卡全面替代磁条卡,并大力鼓励国产芯片研发。这场“换芯革命”的核心,是全面贯彻实施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准。该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正有中金金融认证中心(以下简称“CFCA”) 参与的身影。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长期技术支撑单位,CFCA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行业标准中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制定与演进提供了专业支持。任何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都必须遵循该标准。

基于对这一标准的深刻理解,CFCA在这场关乎国家金融支付安全的产业升级中承担了一项最为关键的使命。作为经中国银联授权的运营机构,CFCA全面负责根CA系统及金融IC卡根CA服务平台的运营,承担生成根CA公私钥对,管理代表最高信任等级的根CA私钥,签发、撤销和管理根CA公钥证书和发卡机构公钥证书等一系列系统安全操作与管理职责。

CFCA运营的根CA是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唯一授权,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金融IC卡借记/贷记应用公钥认证服务的系统。其系统和运营安全性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范,并与国际标准完全兼容。

那么,CFCA的根CA系统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呢?简单来说,根CA系统如同整个支付体系的信任顶点,其核心功能是为每一家合法的发卡银行签发其专属的“数字营业执照”(发卡行公钥证书),此后发卡行才可为其发行的每一张金融IC卡制作独一无二、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证”(银行卡公钥证书)。

根CA系统通过两个方面确保金融IC卡的安全:

一是卡片溯源。每一次刷卡支付交易,本质上都是一次对卡片身份的“溯源”验证。终端通过逐级验证证书(根CA公钥证书--发卡行公钥证书--银行卡公钥证书)签名,确认交易卡片系由经根CA认证的银行发行,且卡片数据完整、未经篡改。这套机制确保了任何一张金融IC卡的数字身份都能通过一条完整的证书链,追溯至根CA系统这一公认且唯一的起点。正是这种可验证与可溯源特性,奠定了银行卡支付体系安全可信的基础。

二是操作管控。银行管理人员必须持有根CA体系颁发的内含中国人民银行安全员证书的“安全员电子钥匙”才能登录系统进行“数字营业执照”(发卡行公钥证书)申请等关键操作,从流程上确保业务安全。

自金融IC卡时代开启后,CFCA的根CA体系始终为中国银联等本土机构的发卡需求提供核心支撑。伴随中国支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该体系的服务范围已扩展至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发卡业务,确保各类银行卡在中国市场的安全发行与互联互通。

历经四十年发展,从首张信用卡到迈向全面芯片化时代,银行卡支付形态持续演进,但对安全与效率的追求始终如一。作为标准的共建者,也是信任基石的守护者,CFCA将继续努力担纲产业信任体系的锚点,捍卫整个银行卡支付生态的稳定运行。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