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激光照明投影协会LIPA (Laser Illuminated Projector Association)2025年度大会在美国纽约州举行。本次年度大会吸引了来自德州仪器(TI)、巴可、爱普生、松下、日亚、科视等知名头部企业及高校的行业顶尖专家参会。
作为该协会在中国唯一一家理事会成员单位,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光峰科技受邀出席,光峰科技业务发展高级总监田朝晖(James Tian)发表了主题为《Dare to be the first》(敢为天下先)的演讲,并在演讲中,深入阐述了激光+LCoS方案在AR眼镜领域的核心优势与应用价值。

(图注:光峰科技田朝晖发表主题为《Dare to be the first》的演讲)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AR眼镜正从专业级场景向消费级市场加速渗透,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载体。LCoS方案的照明模组主要分为LED光源与激光光源两种,其中LED光源方案相对成熟可靠,具有成本低、功耗低等优势,但是由于LED光源为半球面内发光(发光全角度为180°),导致其亮度不足,不适用于强光场景使用。
光峰科技田朝晖在演讲中指出,LCoS方案是基于偏振光调制原理,与激光的天然偏振性高度适配。激光光源具备光束方向性强、单色性好、亮度高等特性,这些特性,在光学显示性能方面,直接与亮度、色域、功耗和光机的体积等显性指标密切相关。与 LED 光源不同,激光的出射偏振态可在激光器端直接控制,无需额外添加偏振片,避免了 LED 光源因加装偏振片导致的一半能量损耗,大幅提升能量利用率。
同时,激光具有极佳的准直性,发散角小于 1°,远低于 LED 的几十度发散角,可大幅缩小光学准直投影系统体积,助力 AR 光机实现小型化设计。加之激光能量集中度高、杂散光易控制的优势,能带来更高的图像对比度,同时实现更高亮度、更纯净且更宽广的色域表现,显著优化显示效果。基于这些天然优势,将传统 LED 光源替换为三色激光光源,已成为 LCoS 方案迭代升级的核心突破方向。
实践证明,LCoS + 光波导方案是消费级 AR 的最优技术路径。依托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光峰科技通过原创技术创新与工程化落地,成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在大会现场,田朝晖详细介绍了光峰科技 9 月发布的两款 LCoS AR 光机 —— 蜻蜓 G1 与彩虹 C1,两款产品凭借全维度的卓越性能,突破 AR 眼镜光学方案技术瓶颈,为消费级 AR 眼镜带来更优的显示效果与使用体验。
此外,光峰科技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创新光学系统设计,对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性优化,实现了制造环节成品率的显著提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核心技术突破,让AR眼镜得以具备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定价,为消费级AR产品的大众化普及奠定关键基础。
蜻蜓G1:小巧低耗,适配多元场景
显示效果上,蜻蜓G1光机采用的LCoS模组的单目分辨率为640x200,可清晰呈现细腻画面细节;视场角(FOV)约25°且支持定制化调整,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视野需求;虚像距约为5m,能营造出较为舒适的视觉距离。颜色上目前采用单色,将会快速迭代为全彩,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在形态与功耗控制上,蜻蜓G1光机单目体积约为0.35cc,这种小巧的光机形态更易适配眼镜设计,另外,与传统的“一拖二”方案相比,蜻蜓方案支持镜面角度设计,同时外观也更符合眼镜形态,这些特点极大地提升了AR眼镜的佩戴舒适性和便携性;典型应用场景下,单目光源功耗约为55nit/mW,100%APL总功耗约为100mW(双目总功耗+硬件功耗),在能耗控制上表现出色,有助于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再叠加 “一拖二” 方案减少光机数量的优势,进一步降低设备整体功耗,从根本上改善AR眼镜续航短板,为“全天候AR”体验提供可能。
彩虹C1:全彩适配,拓展应用边界
光峰科技推出的彩虹C1 RGB全彩LCoS 光机,功能与应用适配性出色。支持单目和双目 AR 显示方案,还能适配拍摄 preview 等全彩 AR 场景,且样品及预量产工作已准备好。
视觉表现上,分辨率有 640x480 或 960*720 可选,画面清晰;视场角约 30°,为导航、游戏等场景带来更广阔视野;虚像距约 5m,符合人眼观看习惯,长时间使用不易疲劳。色彩采用 RGB 全彩设计,能精准还原丰富色彩,让AR内容更鲜活。亮度≤3lm,FOFO对比度超400:1,不同光线下画面都清晰分明。体积约0.8cc,小巧易集成,支持定制化设计,助力AR设备实现轻薄化。
当前,AR 眼镜消费级市场正加速崛起,光学技术方案的选择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随着光峰科技方案的落地与推广,预计将推动消费级AR眼镜的“价格下探”与“体验升级”,AR眼镜的价格有望下探至1500元以内,而亮度、续航、隐私性等核心体验将实现大幅提升。
这一突破将加速AR眼镜从“小众尝鲜”向“日常必备”转变,最终推动人机交互进入“视觉化、场景化”的全新阶段,为智能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