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竖井架构”到“统一池化”,看武汉商学院如何选对超融合

互联网
2025
11/19
17:20
分享
评论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高校对 IT 基础设施的敏捷性、可靠性与成本可控性提出更高要求。武汉商学院作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的本科院校,在校园规模扩大与信息化应用深化的过程中,传统 IT 架构瓶颈凸显。通过部署青云云易捷超融合,学校成功完成 IT 架构重构,实现业务敏捷交付、运维简化与成本优化,为高校信息化转型提供了可行范本。

传统 “竖井式” 架构带来三重束缚

武汉商学院(简称 “武商院”)位于湖北武汉,是 2013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也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随着关键内部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学校原有的计算、存储、网络分离的三层 “竖井式” IT 架构, 已难以匹配信息化发展需求,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资源扩张僵化:新增应用或业务量增长时,需分别采购、配置计算服务器与集中式存储(SAN/NAS),流程繁琐、周期长,无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运维效率低下:计算、存储、网络设备来自不同厂商,配置与管理方式各异,日常维护、故障排查及扩容升级操作复杂,耗费大量 IT 人力成本。可靠性与敏捷性不足:集中式存储易成为性能与可靠性单点瓶颈,且传统架构难以支撑智慧校园建设所需的资源弹性伸缩与敏捷交付能力。

云易捷超融合方案精准击破痛点

针对传统架构弊端,武汉商学院选择了青云云易捷超融合,其核心亮点如下:

架构重构:以软件定义方式,将计算虚拟化、分布式存储、网络虚拟化 融合于标准 x86 服务器之中,构建统一资源池,替代传统三层分离架构。国产化保障:采用成熟的国产化超融合技术栈,为 OA 协同办公等关键内部系统提供稳定、自主可控的运行环境,契合高校信息化安全需求。极简交付:开箱即用,预集成所有必要软件与管理组件,大幅缩短基础平台搭建时间,实现业务系统快速上线。

4、智能运维:通过统一的图形化管理界面,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集中监控、配置、运维与调度,显著降低运维复杂度。

信息化能力全面升级

在武汉商学院成功落地青云云易捷超融合后,其在 IT 基础设施与业务支撑方面收获多重收益:

核心业务稳定承载:成功支撑 OA 协同办公等核心内部管理系统运行,满足高性能、高可靠、弹性扩展与易管理的核心需求。系统可靠性大幅提升:基于分布式架构与多副本/快照等数据保护机制,彻底消除单点故障,保障核心业务持续稳定运行,保护数据安全。敏捷性与扩展性优化:资源按需灵活调配,业务上线周期显著缩短;采用横向扩展(Scale-Out)模式,未来扩容仅需添加标准服务器节点,资源供给高效灵活。总体成本有效降低:通过架构简化、减少专有硬件依赖、提高资源利用率及降低运维复杂度,全面控制 IT 建设投入与长期运维成本。

此次超融合架构升级不仅为武汉商学院解决了当下 IT 运维的核心痛点,更构建了支撑学校长期发展的数字化底座,进一步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全场景的数字化协同。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