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渡科技宫如璟:AI医疗须恪守“三不原则”

互联网
2025
11/19
17:36
分享
评论

“不替代医生、不脱离场景、不放弃普惠”——当全球卓越领袖在吉隆坡激辩AI与医疗的未来时,医渡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宫如璟女士在《财富》创新论坛上提出的这三大原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中国智慧,并成为重要共识。

11月17日至18日,2025年《财富》创新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全球众多投资大咖、思想领袖与企业精英齐聚,共探驱动未来经济的核心创新力量。作为焦点议题之一,宫如璟女士在“AI vs. MD”圆桌论坛上发表了前瞻性见解,与马来西亚最大私营医疗集团KPJ Healthcare Berhad总裁兼董事总经理Keat Chyuan Chin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健康系统临床咨询主任兼临床创新咨询负责人Zubin Daruwalla先生 讨论。论坛由《财富》创新论坛联合主席Jeremy Kahn先生主持。

作为深耕AI医疗11年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宫如璟女士以三个核心观点,明确厘清了AI医疗的本质逻辑与前行方向。

核心观点一:没有“万能AI”,只有贴合工作流的精准解决方案

宫如璟女士表示,AI医疗要实现规模化落地,关键在于两大核心要素:一是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基础,二是能够无缝融入诊疗全流程,真正为医生实现“减负增效”。

这两点,恰恰与医渡科技长期深耕的方向契合。截至2025年3月31日,医渡科技的“AI医疗大脑”YiduCore已累计经授权处理分析了超过60亿份医疗记录,疾病知识图谱基本覆盖了所有已知疾病,为AI医疗的场景化应用筑牢了核心根基。

在此基础上,医渡科技打造了覆盖诊疗全流程的医生Copilot。宫如璟女士指出,公司摒弃单一AI工具思路,构建了超过1000个细分场景智能体,涵盖从智能病历生成、辅助诊疗决策到科研数据管理的全方位临床需求。例如,在肿瘤专科领域,AI诊疗助手已能够通过TNM分期评估等关键功能,显著提升临床工作的效率与规范性。

她强调,这种“多智能体协同”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医疗实践的复杂性,让AI像一支无形的支援团队,精准嵌入诊断、治疗、随访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实现对医生专业能力的有效增强。

核心观点二:普惠是AI医疗的终极使命,技术必须服务民生

“AI医疗的终极价值不是技术突破的孤例,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到可及、可负担的健康服务。”宫如璟女士将“普惠”作为AI医疗的核心底色,分享了医渡科技在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突破性实践。

医渡科技已经参与了北京、深圳、河北等5省13市惠民保项目的开发和运营。“通过城市级的医疗数据基础设施和AI精算模型,我们能够设计出年保费低至不到100元、却能为数百万人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宫如璟女士介绍,“这背后是AI对区域整体医疗费用和健康风险的精准预测与管理能力。”

她指出,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保险对高风险群体的排斥,覆盖了从新生儿到老人的全年龄段,体现了技术驱动下的社会公平性。截至目前,医渡科技已累计服务参保用户超4000万人次,为万千家庭带去了保障。

此外,医渡科技通过与知名专家合作的形式,打造医生数字分身,为大众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其最终目标亦是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至更广阔的人群。

核心观点三:全球化不是“复制粘贴”,本土化共创是必由之路

针对AI医疗国际化的挑战,宫如璟女士提出明确路径:“不同地区的医疗体系、患者需求、监管标准存在差异,全球化不是把中国的方案直接复制,而是要‘技术通用+本土适配’,与本地伙伴共创价值。”

目前,医渡科技已通过“本土共创”模式,打造了多个本土化样板项目。在文莱,公司旗下EVYD打造的BruHealth数字健康平台已覆盖文莱60%以上人口,支持个人健康档案查询、AI医生咨询、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定制等,成为支撑当地全民健康体系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在新加坡,医渡科技 参与新加坡卫生部推出的“MIC@Home”(移动住院护理)国家项目,通过打造定制化应用Dr Buddy,支持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医疗保健集团——SingHealth旗下四家医院(包括世界排名前十的新加坡中央医院),实现对出院患者的系统化远程监测与管理。

从吉隆坡的论坛现场到全球各地的医院与社区,AI医疗的浪潮正重塑着健康的未来。宫如璟女士提出的三大原则,为这场变革注入了至关重要的理性与温度。

未来,医渡科技将继续作为坚定的践行者,在“不替代医生”中钻研技术的可靠,在“不脱离场景”中保障应用的实效,在“不放弃普惠”中实现科技的初心,最终让AI成为构建更公平、更高效、更人性化医疗生态的关键力量。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