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工人真的能代替熟练工人吗?目前来看暂时还很困难!观点

IT时代周刊 / 姜伯静 / 2015-05-21 21:17
机器人的反应机制是从“库”里寻找匹配或关联信息,是对已有信息的重复利用;而人类的可贵在于: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疑问比答案要多。这种疑问,推动人类创新、发展、梦想...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该消息公布后,机器人概念股集体走强。据报道称,在5月19日,佳士科技、科大智能、工大高新、博实股份、海伦哲、亚威股份、三丰智能、海得控制、秦川机床、机器人等10余只股票冲上涨停。机器人概念股的被热捧,有政策的利好,同时也有人们对机器人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以,这种机器人概念股的热潮很容易理解。但是,概念火爆、股票火爆,能代表机器工人在短时间内可以代替熟练工人吗?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人进行工作都是人类的梦想。前一段时间,两则关于“机器工人”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则,有报道称,在家电行业,机器人成本已经开始打败人工。该报道以美的为例,到2014年底,美的有800个六轴机器人,2015年预计新增600个。美的家用空调顺德电子分厂,十年前2800人,产量只是目前的一半;去年该厂1500人,今年900人,未来三年人数还要减半。

第二则,富士康高管戴佳鹏表示,“富士康已经实现更多零部件生产过程自动化,并建立起无人工厂。但是这些机器人要想取代灵巧的人手还存在很多挑战,比如它们无法将微小柔韧的部件安装到消费电子产品的紧密结构中。”

很显然,这是两则有些矛盾的报道。公平的讲,二者可能都没有说谎,但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呢?在笔者看来,原因可能是因为各自的表达基点不同。第一则报道,可能是基于工人总数的减少,减少的部分是进行低效、重复率高、可替代性较高劳动的那部分工人。而第二则报道中富士康面对的困难,则是目前水平的机器人还无法替代的一部分工人——技巧性强、熟练的、高技术含量的熟练工人。前者忽略的,恰恰是后者着重考虑的。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目前的技术水平、购买水平和人力成本状况下,机器工人能代替熟练工人吗?笔者认为,暂时还很困难!

目前工厂内替代工人的机器工人,确切的说是还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型机器人,因为他们更多的是重复某一项或几项动作的“类人器官机器”,比如机械手臂等。而真正的人工智能,是应该在具备模仿人类动作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具备人类理解、思考、应变能力的智能设备。用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著作——《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中的话讲,“人工智能是类人行为,类人思考,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行动。”我们目前意义上的机器人,仅仅是“类人行为”而已。这种“类人行为”,模仿的还是较为简单的动作,目的和作用是替代工人进行很繁重的劳动、很危险的劳动、某些重复率极高的劳动。这样看来,目前的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的最初级阶段,与“类人思考、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行动”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而熟练的技术工人,可以进行技巧性更强的工作,可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可以对工作流程中的新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些,并不是目前意义下机器人所能够替代的。目前的机器人,除了“无法将微小柔韧的部件安装到消费电子产品的紧密结构中”以外,它们还无法应对生产中的突发事件。比如,当生产线出现“控制室”不易察觉的故障时,机械手臂可能还在重复程序设定的动作,可能会酿成大的损失。再比如,熟练的技术工人会在生产中思考,会对技术与生产提出新的建议,有时会发挥工程师的作用。这些劳动之外的意义,都不是目前的机器人所能替代的。

如果机器工人想代替熟练工人,那就要求机器人制造工厂能够制造出更加精密、更加智能的机器人。当然,制造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机器人,在目前来看还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制造出更加精密、更加智能的机器人,则需要更高的成本,售价也相应更高,那时候,这种机器人的成本与人力成本相比,还有优势吗?所以目前的机器人工厂想要发挥“工业4.0”排头兵的作用,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机器工人能代替熟练工人吗?目前看暂时还很困难!即便概念火爆、股票火爆,也还差得远。

机器人的反应机制是从“库”里寻找匹配或关联信息,是对已有信息的重复利用;而人类的可贵在于: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疑问比答案要多。这种疑问,推动人类创新、发展、梦想。机器无论怎么迭代发展,始终都跟不上人类的速度。那些关于机器会替代人类的担忧,目前来看可能实在是多虑了。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