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2.5亿的逻辑专栏
文/王金晓(微信公众号:tmtguancha)
“全中国每天的机动车出行大概是4.5亿次到5亿次的规模,其中3000万次是出租车,还有大概2点多亿次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有2.45亿人次私家车出行,私家车出行的需求怎样从2.45亿次降到2亿次,甚至再往下降?”这是滴滴总裁柳青在顺风车发布会上提出的疑问,或许也是滴滴顺风车推出的主要初衷。
6月1日,滴滴顺风车正式上线,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透露,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顺风车在全国招募到了超过100万车主。由于过程进展的很顺利,所以滴滴将目标定在一个月内订单量将达到10万单,年内过100万单。
这是继上个月滴滴推出“快车”后的又一款产品,截至目前,滴滴已经先后上线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四款产品,那么顺风车的出发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滴滴该何去何从?
公益与商业并不冲突
柳青在发布会上屡次提到“每天2.45亿人次私家车出行”,也强调滴滴顺风车是一个“公益”产品,这里面反应的是滴滴定位的巧妙。
首先,顺风车看准的是出行这一领域庞大的市场空间和用户群体。需求方面,衣食住行永远都是用户的刚需,北京目前有2145万人口,加上每天大量的流动人口,目前的公共交通现状是完全无法满足的。除了北京,类似的城市还有很多,所以,滴滴面临的用户需求是庞大的。在供给方面,全国的私家车数量超过1.05亿,这就意味着,在用户量上,滴滴是完全有保障的。用户量有保障,滴滴的营收也就有保障,滴滴甚至不需要在用户和车主上获得利益。
市场有保障的基础上,“2.45亿人次”与“公益”反映的是顺风车的巧妙之处。出行已经成为城市的大问题,而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私家车数量的增长,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北京为例,根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北京的私家车达到437.2万辆。这个数字意味着,如果所有的私家车全部出动,北京所有的环路基本将陷入停车场的状态。所以,降低私家车出行是缓解交通压力的重中之重。行政措施固然可以缓解,但如果真的采取类似单双号限行的政策,却会为公共交通带来压力,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也就是降低这2.45亿人次的出行。顺风车把自己放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位置,可以获得情理上的正确性。此外,顺风车的价格相对较低,远低于出租车价格,也可以获得用户的支持。在目前法律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顺风车在情理都可以获得支持。
顺风车的用户基数优势与法规风险
定位固然巧妙,但其实是所有类似软件的优势,而顺风车也同样面临着与竞争对手相似的问题:1.如何匹配需求与供给;2.如何与竞争对手打出差异化;3.法律合规问题。
匹配问题上,如果无法将用户有效匹配起来,无论是车主还是乘客都是糟糕的用户体验,这对顺风车是个挑战。不过,滴滴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滴滴的优势是用户,滴滴目前的用户已超过1.5亿,一方面,顺风车可以“大树底下好乘凉”,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大量的用户行为将产生大量的数据,对于顺风车来说,用户的匹配能够得到有效的数据支撑,当然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此外,顺风车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以北京为例,顺风车1元1公里,10元3公里,嘀嗒拼车是起步价10元,1元1公里。除此之外,顺风车所有的车辆都是私家车,这在法律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或许也将是顺风车的一大不确定性因素。
写在最后
专车、快车、顺风车,其诞生的根本因素都是需求,法律明令禁止私家车从试运营,但在公共交通尚不能满足需求,出租车数量庞大的情况下,私家车是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缓解交通压力的最佳解决方法。监管需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