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1发布:乐视葫芦里卖的是手机还是资本药?观点
日前,备受业内瞩目的乐视成为酷派第一大股东之后的第一部手机cool1正式发布。对于此款手机业内评说不一。不过我们还是之前的观点,当智能手机增长放缓,创新遭遇瓶颈期之时,凭借一款产品短期内改变自身在市场中位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况且从媒体的评论看,现在乐视自有品牌乐视手机、控股酷派后的Cool1、依然隶属于酷派自己的酷派、ivvi无论是产品、渠道、模式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日后彼此间的竞争不可避免。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乐视难道不知道这些潜在风险吗?知道的可能性极大,既然知道,乐视为何还要如此行事?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此次Cool1的发布。从名字上看,Cool(酷)除了代表其产品的“酷”之外,恐怕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酷派的酷,但由于少了“派”字,让市场和业内不会直接联想到酷派品牌。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乐视成为酷派的第一大控股股东后势必要推出带有乐视色彩的手机以向乐视的投资人和市场有所交待,但最大的股东不代表整体并购酷派,所以让酷派这两个字完全消失对于酷派来说自然也是难以接受,所以折中的Cool1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乐视正在刻意逐渐淡化酷派的品牌。理由很简单,酷派现在并不属于乐视。严格意义上说,酷派手机还是一个独立的品牌,也间接是乐视手机的一个对手。既然如此,那么同样严格意义上讲,乐视移动业务中手机的销量不应将酷派的销量计算在内。这也是为何乐视,包括业内在预计乐视手机销量时,称之为乐视+酷派的主要原因,很显然这是一个混淆(对于乐视)和误区(对于业内)。那么问题来了,乐视为何不全盘并购酷派呢?
就像我们之前文章分析的,酷派目前在手机产业中的品牌影响力、销量、营收和利润均已经落在了第二梯队的末尾,但却依然有每年3000万部的出货量,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此时全盘并购酷派,一来是乐视本身对于酷派现状所承担的风险巨大,即对于乐视手机整体业务的销量提升有限,但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自身手机业务的亏损;其次是可能要付出比较高的价格(与酷派带来的真正的市场价值相比)而遭到投资人和业内的质疑。但从乐视的心底还是希望能够全盘并购酷派,因为这样的话,乐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酷派手机的销量计入自己的手机销量和生态用户中了。
看到这里不知业内作何感想?按照乐视的商业模式,其是不在乎硬件不挣钱的,所以酷派手机的亏损(酷派管理曾估计,2016年中期业绩未经审核亏损额将达到20.5亿港元)。尽管对于乐视全盘并购会加大乐视手机业务的风险和压力,但并非是主要原因,而是乐视认为现在全盘并购,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较大,或者说现在全盘并购酷派价格偏高。那么乐视的当务之急就是在短期内通过各种手段稀释酷派的品牌价值,进而降低酷派的股价和市值。其实现在酷派的股价与当初乐视以每股2.6港元酷派28.9%股权相比已经大幅下跌至每股1.53港元。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称,既然乐视最终的目的是要并购酷派,现在的这些让酷派品牌缩水的做法不是很愚蠢吗?就像之前所言,酷派虽然市场表现不济,但依然有着3000万部左右的手机年出货量,且在供应链和专利等方面拥有自己的优势(与乐视相比),更为关键的是,从Cool1手机本身和品牌看,究竟能拿到多少市场份额或者说能抢走多少酷派的市场,还很难说,至少短期内难以实现,但这对处在下行中酷派造成的心理压力却是巨大的。试想一下,从乐视入股酷派,到成为酷派的第一大股东,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而随着乐视成为酷派的第一大股东,其未来对于酷派的心理施压只能是有增无减,最终的目的是乐视以极低的价格全盘并购酷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乐视Cool1手机的发布更多不是在产品本身,而是乐视手机资本运作的又一举措,是手机的捻子,资本的药,即向前期入股酷派对于投资人和业内有一个交代,其次是通过产品对于摇摇欲坠的酷派施压心理压力(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为之后以更低的价格全盘并购酷派做准备。而一旦全盘并购酷派,乐视手机则可以名正言顺地从酷派身上找到更多提升资本空间运作的噱头。毕竟现在还是乐视+酷派不是吗?
作者:孙永杰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